职业教育“提质培养”背景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021-09-14 05:52张远金晓明李蔚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张远 金晓明 李蔚

摘 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理论知识不扎实、手工操作能力不足、大型仪器设备独立操作能力差、知识更新速度慢等,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造成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企联动、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度促进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任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彰显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色与优势。探索构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检验检测机构;双主体协同育人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是我国卫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加快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密集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政策,拉开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的序幕。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战略布局,使得卫生检验与检疫行业的发展已经步入新业态,对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多。培养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高职高专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自2004年列入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以来,缺乏统一的国家级专业办学标准,缺乏高职高专层面使用的整套教材,因此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条件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皆存在诸多问题,各学校招生人数不稳定,双师型教师数量较低,生师比偏高,专业建设投入低,教学资源匮乏,课程标准不统一等情况,大大制约了专业健康发展,同时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拟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实验实训、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提质培优”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校企联动、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任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彰显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等特色与优势。构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1 “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

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0-2023年)》,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的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文件指出,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着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但是,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检验检测机构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格的员工,供需双方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明,公共卫生体系依然存在短板,除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缺少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传染病防范体系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数量和公共卫生与防疫人才的不足凸显,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三千多所大专院校中设有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比重较低,因此从事质检技术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高素质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但当前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缺乏统一的国家级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标准,全国仅有二十余所高职院校开办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多数学校办学依托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或医学生物技术专业,整体办学规模小,专任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缺乏专业配套的实训设备,学生欠缺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毕业生不能胜任检验检测机构的岗位需求。

1.2 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由各校自己制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作参考。检验检测机构发展迅速,检验检测方法日益更新,已向自动化、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已经成为学生的必备技能,但是高职院校因招生人数限制很难能够购置大量昂贵的精密仪器用于教学,因此,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行业需求。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教学过程依然已校内教师为主,受到时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行业专家比较少,造成教学内容和行业脱节比较严重。

1.3 “双师型”教师不足

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但是,很多学校缺乏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导致教学团队技术研发和技术技能服务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双师型”教师占比很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缺乏行业企业实验工作经验,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速度缓慢,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落后,实验实践机会较少,造成学生难以独立承担稍复杂的检测任务,教学效果不足以满足行业需要。

1.4 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多自主开发了数量不等的微课、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了线上线下结合,虚实交替,以实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尚无规范的正式出版的專业课程教材,多数学校选用该专业的本科教材,或供医学检疫技术专业使用的高职高专教材,造成教材与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的针对性较差。教师根据本校实验实训条件和教学学时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开展缓慢。

1.5 实验实训设备不足

高职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多具有规模不等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但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配备的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大型精密仪器种类单一、数量少、无法完全给予每位学生独立动手的机会,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异较大、无法满足“离校即上岗”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