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写作,是成为生命的旁观者

2021-09-14 08:31王丽娜
美文 2021年18期
关键词:旁观者巷子热水

王丽娜

在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太多的学生被作文所困扰。他们是真的不会写。学生们很痛苦,每每要写作文便是如临大敌。所以,老师们总是喜教“套路”,试图让“作文”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我们理想中的作文教学是给学生一种模式。让一些不会写作的孩子,看完就能动笔。让一些会写作的孩子,慢慢形成稳定的章法,写出来文章能有严密的逻辑,不易被人诟病。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会让学生直接背满分作文,应对考试。

但,我一直知道,这样教作文,是不对的。

教育不当是灌输,教育应该是传递薪火,是一个灵魂点醒另一个灵魂,是情感的渗透,是兴趣的激发,是让学生从套路中解脱,成为一个能够自由表达的人。

这些东西太“虚”了。这种“虚”的东西,老师不知怎么教,学生不知怎么写。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我日常或者说功利一点的做法是,教技巧对付考试。然后,让学生保持绝对的原创能力,用流畅的语言,有趣的表达,各种类型的故事,引发同学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通过引导,修改、刊发学生的作品来激发兴趣,建立自信。

我想回顾一下自己的学生生涯,讲讲自己是如何爱上写作,如何热爱表达的,讲讲写作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写作,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生命旁观者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生命,体会自己的感受,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像体察别人一样观测自己的行为和内心,然后推己及人,从自己的身上,看到他人,从生活的某一小点上尝试形成辐射网点,试图了解整个世界,了解深刻的人性。

我们的孩子们写作文为什么不说“人”话,假大空到难以直视,不是因为没有生活,而是因为他们不会观察生活。与其说不会观察生活,不如说不会观察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

一个作家,一定能捕捉到自己身体细微的变化,体会到自己内心细腻的感受,他看待自己和旁人无异。于是,文字便客观、理性、细致、深刻。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或者学会写作的呢?

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一个年近五十的男老师,按当时来说学历应该不会很高,也没有什么特别过人的教学水平。但是他是一个很爱写的人。他经常在课堂上说,他会“随意写点东西”。某次就会把刊登在什么杂志上的“这点东西”给我们读读。又某次,又说用“随意写的东西”换了点稿费,买了瓶酒(现在想来应该也不是太贵的酒)。每当说到这里,我脑海里就会浮现一个画面:一个中年男子提着酒瓶子快乐和满足地走在夕阳里,看不见脸,但是手里那晃悠悠的酒瓶子,让你觉得生活是有趣的,是有味道的。

当时的我特别地羡慕,有这种可以完全自己做主的钱。而且我对“随意写点东西”这样的说法真心喜欢。我的老师,说得轻松自信。“随意写点东西”,就可以刊发,被别人看到,影响别人,同时拿到稿费,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对的教育,无关乎分数。我痴迷于“能随随便便写点东西,然后被人看到,被人崇拜,还能换成真金白银”这样的幻境。这幻境对于苦闷的高中生活,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忽然照进的一缕阳光。

那我怎么就学会了写呢?

高中,中午放学回家,走在狭窄的巷子里,巷子里有一家小面店。我总能看到一个老奶奶端着一锅热水往街边的下水道里倒。我的脑海里,就在写,“狭窄的巷子里总是湿漉漉的,地面上一層厚厚的油垢。那个面店的老奶奶,端起一锅热水泼去,一些水顺着下水道流走,只剩下蒸腾的热气,还有一些水顺着路边流开。街道上流淌着微微泛白的热水,和腾腾的热气。热气升腾中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脸。那张脸有时爬满了笑容,有时只是无尽的疲惫。”想到这里的时候,些许热水就流到了脚下,鞋底粘黏的感觉也就有了。

晚上下课,细雨蒙蒙,低头走着,常常会被忽然亮起的车灯吓到。回头看到车灯之前被照亮的细雨霏霏。那段时间,我走到哪,我看到哪,我脑子里就开始描绘画面。上下学的路上看到有人吵架,有人围观。我会边走边想,两个人吵架的前因后果,如果我是吵架的一方会怎么样。如果下次自己遇到同样的事,会如何面对。

于是,我对自己的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内心细微的体会,都能迅速地捕捉。在生活大大小小的事件中,我逐渐学会了观察、审视自己和他人。我成了生命的旁观者。

高中三年的时光,我都在这样微微抑郁和自闭的情况下度过。写了无数篇密密麻麻的周记,一页又一页,翻页过程中能摸到凹凸的痕迹。那些文字,不谈章法,不说主旨,只是写,只是记录生活。

忽然有一天,我内心就敞亮了,我发现表达很容易,写作很简单,想要写出细节感,勾勒画面,就照着脑子里有过的画面写。我感觉,我打通了任督二脉。

很多年后,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作扎根。

虽然我不够优秀,但,我想那些我随走随看随想的日子,就是我的扎根。

所以,真实的写作与表达,是要去看去听去想。

在平常生活中,路上、街边、公交车、学校、社会热点、一草一木、家长里短……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让自己多看多听多想。看到生活中点点滴滴,常常心中有触动。

心中有海洋,笔下才能有波澜,妙笔才能生花。

猜你喜欢
旁观者巷子热水
一壶热水
多喝热水
花巷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印象成都——宽窄巷子
鱼在热水中游
悔棋
方便的罐头食品
抢钱的破绽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