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用例及特点

2021-09-15 06:47周广干
现代语文 2021年5期

周广干

摘  要:在汉语发展史上,中古汉语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汉语各要素在中古时期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就总括副词来看,中古汉语除沿用先秦汉语常用副词之外,总括副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成员的增加;二是复合总括副词的大量使用。中古汉语双音总括副词主要以同义并列构词为主,大多数双音词成为中古汉语的特定词汇,到了中古晚期或近代汉语中不再使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订补》仅收录其中的一小部分,失收词条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增补。

关键词:总括副词;双音词;中古汉语;《汉语大词典》

一、中古汉语总括副词的研究现状

副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类词,数量较多,使用灵活。针对副词的研究历来也受到学界的重视。关于副词的定义、副词内部的再分类、副词的虚实归属、副词的专书断代专门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总体来看,汉语副词的相关问题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尽管如此,随着研究视角的更新、研究理论的拓展,副词研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些问题尚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和总结。从断代研究情况来看,中古汉语副词研究已取得相当丰富的成果:既有相关事实的挖掘,也有理论方法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在材料方面也有新的拓展,除了中土传世文献外,该时期的译经文献备受关注。

范围副词是副词内部的一个次类。根据副词的语义和功能,范围副词一般又分为总括类和限定类,其中,总括类范围副词可称为总括副词。在上古汉语中,总括副词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很少能见到双音词或连用的情况。随着汉语词汇复音化在中古汉语时期的急剧发展,总括副词在这一时期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复音化趋向。本文所讨论的双音总括副词,限于由两个并列语素构成的、表“全、都”义的总括副词。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拟重点考察中古时期双音总括副词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并对《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1]失收词条等情况进行商补。

就中古汉语总括副词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是中古虚词语法专著、中古词汇考释汇释类论著、通论性古汉语专著或古汉语虚词词典等涉及部分内容。

在中古虚词语法专著中,柳士镇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曾列举了“组合使用的双音节副词”,其中涉及到的范围副词有“悉皆、咸皆、并皆、尽皆、略皆、皆悉、悉共、咸悉、咸共、并共、率皆、都尽”等,并予以举例说明[2](P232)。不过,文中引例几乎都不是最早用例。葛佳才的《东汉副词系统研究》、高育花的《中古汉语副词研究》,也都对复音总括副词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据葛佳才统计,东汉时期新产生的总括副词有40多个[3](P330);不过,此书主要是专题研究,没有对这些新兴副词进行全面细致的考释或举例。高育花指出,“中古汉语中,副词性双音组合大量出现,全都是联合式结构。这些联合式结构大部分是同义并列,也有一些是相类、相反意义的并列”,并举出“表范围的联合式组合”所包括的“双音组合”。此书还选取了部分使用频率较高的“组合”或双音词进行了举例,主要有“并共、并皆、并尽、并全、并同、并咸、并悉、但唯、但止、都皆、都尽、都悉、共皆、共普、较略、皆共、皆尽、皆悉、尽共、尽皆、尽总、俱共、略皆、普皆、齐共、率共、率皆、通共、悉并、悉都、悉共、悉皆、咸共、咸皆、咸略、咸悉、详共、详悉、一皆、壹皆”等[4](P85-87)。董志翘、蔡镜浩的《中古虚词语法例释》是针对中古虚词的研究专著。该书将“中古汉语的时限”界定为“魏晋至宋代”[5](前言,P2),与目前“中古汉语”的通行观点略有出入。同时,该书明确指出,其撰写任务之一是“追溯历史来源”[5](前言,P11),但是有些虚词尚未做好足够的探源工作。

中古汉语词语考释或词汇史类论著,多以实词考释为主,其中也不乏论及虚词者。如王云路、方一新师的《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对“都卢”“逮”“而且”“那”“若”“唐”等虚词进行了举例、考释[6]。江蓝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蔡镜浩编著的《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方一新师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等,也有部分虚词的考释和举例,偶或涉及到双音总括副词。如“都卢”一词,以上专著皆有例释,各家释义均为表示总括,即“全部;所有”义。《汉大》的例证出自唐代小说《游仙窟》,董志翘、蔡镜浩的论著中亦举唐代用例,皆晚出。只有王云路、方一新师关注到东汉译经文献,以《般若道行品经》《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中的用例为证,将“都卢”出现的时代较《汉大》提前了五六百年[6](P129)。

通论性汉语史专著如向熹《简明汉语史》,在“中古汉语副词的发展”一节中,列举出部分中古汉语新产生的副词,其中双音总括范围副词有“都来、并皆/并悉/并总、皆悉/皆总、尽皆/尽总、悉皆/咸皆/咸悉、一共/一齐/一同、总皆”等。作者还指出:“表示范围的复音副词往往由同义的单音副词连用而成,有的没有得到太大的发展就消失了,有的一直流传到现代。”[7](P402-405)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该书将“中古期”界定为公元4世纪到12世纪(六朝到宋代),因此,有些例句的时代相对较晚,同时,作者也未对双音副词做探源考察。

虚词词典类如《虚词历时词典》《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等,对中古汉语时期新兴的双音总括范围副词,都属于举例性质的。一方面,没有穷尽所有的总括副词;另一方面,對所列举的总括副词探源不够。

综上可见,已有的研究成果尽管多少涉及到或关注到中古汉语中的双音总括副词,但基本是限于例释,同时也大多未做探源,因此,这部分内容仍有值得商补之处。高育花的《中古汉语副词研究》认为,这些双音词还属于“双音组合”,并结合《汉大》收释了一些类似的词语;其他论著也将其视作双音副词。我们则将本文中的词条一律视作双音总括副词。这些副词全都是同义并列构词,结构较为简单,这里一般不再作具体考释,仅结合《汉大》及相关论著的收释情况,对其中失收者进行补充,并对其在汉语史中消失的大致时间加以说明。

二、《汉大》失收双音总括副词榷补

如前所述,中古汉语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汉大》共收录了其中的7个词条,它们分别是:悉皆、一皆、咸皆、尽皆、率皆、皆悉、并悉。《汉大》编成之后,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补充和商榷,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成果,并为《汉大》的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编纂处自2005年开始,整理相关成果和意见,对《汉大》进行修订和补充,于2010年编成了《汉语大词典订补》(以下简称《订补》)[8]。据本文统计,《订补》共增收了11个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词条,它们分别是:悉具、悉尽、都并、都毕、普悉、咸共、普共、俱共、佥共、咸皆、略皆。两者合计,共收录了18个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笔者对中古汉语双音总括副词进行了详细考察,从中发现有14个总括副词未被《汉大》和《订补》所收录。下面,就按照这14个词语的音序分别予以举例说明。

1.并共

“并共”出现于东汉时期,中土和译经文献均有用例。何金松[9](P27)和柳士镇引《搜神记》用例、高育花引《撰集百缘经》例,皆晚。《撰集百缘经》旧题三国吴支谦译,结合译经考辨,该译经不早于西晋,应在两晋之后[10](P40-41)。“并共”的稍早用例如:

(1)及陈胜、楚、汉,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灭秦,遂以败也。(东汉桓谭《新论·求辅》)

(2)光武兴,立左氏,而桓谭、卫宏并共毁訾,故中道而废。(东汉刘珍《东观汉记·陈元传》)

(3)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三国志·魏书·庞淯传》裴松之注引皇甫谧《列女传》)

(4)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东晋干宝《搜神记·李寄》)

“并共”在中土文献和译经文献中都有用例,沿用至唐代,之后少见并逐渐消失。

2.并皆

何金松[9](P27)、柳士镇、《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1](P32)、

高育花等皆引《后汉书》用例,皆晚出。“并皆”一词早在《仪礼》中已经出现,之后在《汉书》中也有用例。例如:

(5)二俎皆于二鼎西,亦西缩。雍人合执二俎,陈于羊俎西,并皆西缩。(《仪礼·有司》)

(6)钟威负其兄,止雒阳,吏格杀之。亦得赵、李它郡,持头还,并皆县头及其具狱于市。(东汉班固《汉书·何并传》)

(7)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12](P308)

《后汉书》《魏书》等中古史书中用例较多;在同时期的中古译经中也有较多用例。该词沿用到清代,明清小说中有部分用例,之后不再使用。

3.都皆

何金松举《汉书》中“都皆”用例,据笔者检索,《汉书》中此例“都皆”当为首见用例。例如:

(8)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东汉班固《汉书·韦贤传》)[9](P34)

东汉及以后的译经文献中也偶见用例。例如:

(9)十二部经都皆堕三十七品经中,譬如万川四流皆归大海。(東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下)

(10)珍琦异宝,明珠流离,都皆收检。(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信乐品》)

“都皆”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用例一直不多。

4.都悉

“都悉”最早出现在东汉译经中,用例不多。同时,该词集中使用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译经文献中,中土文献几乎未见用例,隋唐之后很少使用。高育花举北魏时代《杂宝藏经》例,晚出。早期用例如:

(11)如恒边沙佛刹中菩萨,悉寿如恒边沙佛劫,恒边沙佛刹那人,都悉供养诸菩萨摩诃萨。(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沤和拘舍罗劝助品》)

(12)比丘尼众,大伏爱等五百人;不可计诸优婆塞、优婆夷四辈;普集诸异学婆罗门、尼揵等不可计,都悉来会。(东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现变品》)

(13)欲食、不食,恣若其意,都悉自然,皆可得之。次于泥洹之道,皆各自精明求索。(三国吴支谦译《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

(14)今见汝身,形骸憔悴,烧我身心,都悉坏尽。(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卷三)

(15)阿弥陀佛为诸菩萨、阿罗汉说法时,都悉大会讲堂上。(旧题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①[13](P50)

5.皆毕

“皆毕”用例不多,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偶见于中土文献,后期稍晚时代的译经文献中亦偶有用例。例如:

(16)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礼,郊见上帝,青赤白黄黑五方之帝皆毕陈,各有位馔,祭祀备具。(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下》)

(17)令帝王垂拱而无可治,上善之人满其朝,忠信孝子皆毕备,当以何致之乎?(东汉《太平经·急学真法》)

(18)京邑四方沙门多亡匿而免者,其金银宝像经论,大得秘藏,至于土木寺塔声教所及,皆毕除毁。(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二)

迟至《醒世姻缘传》,还可见到“皆毕”的用例:

(19)诸祥皆毕集,五福赐从天。(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90回)

例(19)中的“皆毕”为章回体“史评式”开篇词作,在当时的口语中应该不再使用。

6.皆共

高育花举三国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用例,晚出。旧题三国吴康僧会译《旧杂譬喻经》,译者应不是康僧会,学界已有相关考辨,不过该译经一般认为是三国前后作品,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10](P38)。“皆共”在东汉时期出现,中古汉语文献习见,译经文献中使用频率更高。在宋元时期还在使用,之后在文献中逐渐消失。早期用例如:

(20)十方阿僧只刹土现在诸佛,皆共护般若波罗蜜。(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持品》)

(21)天人之所不予,必有祸而无福,市道皆共知之,朝廷莫肯一言,臣窃伤心。(东汉班固《汉书·刘辅传》)

(22)故此四人者,皆共污辱天正道,甚非所以兴化,而终古为天上天下师法者也。(东汉《太平经·天咎四人辱道诫》)

7.皆尽

早期汉语中“皆尽”共现,一般在句中作两种成分:“皆”为副词,“尽”在句中还多是动词用法,“尽”后可以带也可以不带宾语。“皆尽”成词表示总括,在先秦汉语中极为少见,仅见《左传》1例。之后,在很长时段内未见“皆尽”用例。

(23)及其舍之也,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皆尽征之,而贡于公。(《左传·昭公五年》)[11](P307)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我们在东晋时代的译经中发现以下用例:

(24)依止俱舍弥比丘,皆尽令集,乃至已闻者,当重闻。(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七)

(25)善见大池、阿耨大池、四方陀延池、优钵罗池、拘物头池、分陀利池、离池,纵广五十由旬皆尽干竭。(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世记经三灾品》)

(26)若菩萨如是念:“是诸法皆尽灭,所回向处亦尽灭。”(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回向品》)

(27)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南朝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蹋长者口喻》)[9](P30)

“皆尽”最早出现在《左传》,可以看作是同义并列组合。到了中古汉语时期,虽有使用,不过用例较少。主要原因是在于“尽”仍保持着较强的动词实义,为“终了、完了”义,受“皆”修饰,多用在句末或分句末结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副词“皆尽”的使用频率。

8.皆俱

东汉时期的中土文献、译经文献中都有“皆俱”用例。例如:

(28)犹果物谷实久老则自堕落矣,后世遭衰薄恶气,娶嫁又不时,勤苦过度,是以身生子皆俱伤,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短折,中年夭卒。(东汉桓谭《新论·袪蔽》)

(29)是时城中有长者子五百同辈,闻佛来垂训,止住奈园,即皆俱行,诣佛听法。(东汉昙果共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度奈女品》)

总的来看,“皆俱”用例较少。“皆”“俱”共现时,有些用例仍是“皆”修饰“俱”,“俱”为“具备”义。该词的少数用例主要见于中古时期,最晚在宋元时期不再使用。

9.尽共

高育花引北魏《杂宝藏经》例,稍晚。“尽共”在东晋时代已有用例,多见于译经文献。魏晋到唐代译经中比较集中,唐代之后用例急剧减少,逐渐不再使用。例如:

(30)我等尽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子,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终不中绝。(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一)

(31)若复不受,有大堂者一切尽共入大堂。(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三十四)

10.俱皆

“俱皆”最早见于东汉,译经文献较中土文献使用数量多,沿用至明清时代。例如:

(32)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俱皆散華。(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昙无竭菩萨品》)

(33)帝释与四万天子,四天王与二万天子,梵众天与万天子,梵辅天与五千天子,俱皆来会坐。(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经》卷二)

11.普皆

“普皆”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译经文献和中土佛教典籍中用例较多,中土文献多见于正史类文献。例如:

(34)尔时其王,普皆宣告内外人民,中宫妃后,悉令皆知得沙门果。(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七)

(35)由是蒋子文祠以下,普皆毁绝。(南朝梁沈约《宋书·礼志四》)

(36)昔凉州诸道士释教道、竺法彦义,斯二道士,普皆博学。(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

(37)释法晤,齐人,家以田桑为业,有男六人,普皆成长。(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一)

(38)俄而虏获三千人,马亦无遗。遂渡渭,北降步兵万余,收其辎重。其有土民,普皆劳遣。(北齐魏收《魏书·贺拔胜传附贺拔岳》)

“普皆”沿用至宋代,在语录文献如《碧岩录》中偶见,之后在书面语中逐渐消失。

(39)千圣万圣,天下宗师,普皆饮气吞声。(宋代释圆悟克勤《碧岩录》卷一)

12.悉都

“悉都”与“都悉”为同素逆序词,二词用例均较少,相比而言,“悉都”更少一些①。最早在东汉时期道教文献《太平经》中出现,译经文献中只有三国吴支谦、西晋竺法护译经偶见。“悉都”使用时间很短,到南北朝时期便几乎不再使用。例如:

(40)今若愚生意,欲悉都合用之,上下以相足,仪其事,百以校千,千以校万,更相考以为且可足也。(东汉《太平经·校文邪正法》)

(41)故天不复使圣人语,会不能悉都除其病,故使天下人共壹言,俱壹集古文考之也。(东汉《太平经·拘校三古文法》)

(42)……是诸鬼王,各与等类百千众俱来诣佛所。皆各稽首,以次就位,悉都专精志愿经道、饥虚于法,身口意并加敬归佛,靖心而听。(西晋竺法护译《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

此外,前文已经提及,《订补》增收了“悉具”“悉尽”词条,并援引《太平经》用例。

13.悉共

柳士镇引《宋书》例,高育花引《菩萨本缘经》例,皆晚。据考证,《菩萨本缘经》应不早于西晋[10](P38-39)。“悉共”早见于东汉文献,在东汉魏晋时期译经文献中使用较多,在《三国志》《世说新语》等文献中偶有用例。该词沿用至宋代,之后消失。例如:

(43)皆佛威神,及十方阿僧祇刹土现在诸佛,复假威神之恩,诸佛悉共念之,悉共授之,悉共护之,菩萨摩诃萨已为得护佛所授者。(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道行经持品》)

(44)天下善人,忠臣孝子,悉共忧此。但行吾文,此忧除矣。(东汉《太平经·钞辛部》)

(45)是故天下无大无小,轻易冤人者也,悉共见治也,而怜助服者也。(东汉《太平经·服人以道不以威诀》)

早期东汉译经中,支娄迦谶译经中使用“悉共”较多;之后,竺法护译经使用较多。

14.咸悉

柳士镇、高育花均提到“咸悉”,分别举《洛阳伽蓝记》和《贤愚经》用例,引例皆晚。何金松收释该词并举《三国志》例,当为“咸悉”的最早用例[9](P28)。

(46)夷虏大小,莫不归心,诸叛亡虽亲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牵招传》)

《三国志》中,总括副词“咸悉”共有3例。该词在魏晋时期出现,到了唐宋时期使用增多,宋代之后则急剧减少,接着便消失了。该词在译经文献中习见,其中,西晋竺法护译经中使用较多。例如:

(47)受五戒时,人马车乘咸悉寂然,不畅音声。(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佛至摩竭国品》)

(48)国王君主大力转轮圣王,各与营从,咸悉一心瞻戴世尊,意皆愕然怪未曾有。(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卷一)

(49)其诸大藏,树木、众香,咸悉观之,知无有香。(西晋竺法护译《度世品經》卷四)

三、中古总括副词的使用特点

上揭14条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都是在中古汉语早期产生并使用的,其中,大多数副词在东汉时代即可见到最早用例。这一时期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主要特点首先体现在结构上,上述词语均是同义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双音词,其中的构词语素“皆”“悉”“尽”“俱”“咸”“并”“共”等,都是先秦汉语常用的总括副词。“都”在中古汉语早期产生总括副词用法以后,得到较快发展,并与前一时期的常用总括副词“皆”“悉”等联合构成,表现出汉语词汇复音化在中古汉语时期的迅猛势头。这一时期并列式双音总括副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这些词语大多是在译经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或者是出现后在译经文献中使用较多,而在中土文献中的用例并不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古汉语时期译经文献对汉语词汇的选择和影响。可以说,这些总括副词应是当时口语性较强的词语,由此亦可窥见中古汉语副词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从词汇发展演化来看,这些产生于中古时期的总括副词,尽管有些在当时用例较多,但是多数词语在近代汉语中逐渐消失,属于中古汉语特有词汇。结合《汉大》与《订补》收录的情况来看,虽然它们总共收录了18条双音总括副词,不过,仍然失收了本文所揭举的14个词语。学界已有的相关论著,或有论及以上部分词条者,或因“中古汉语”分期稍有不同,或因文献通检稍有不足,未能完全归纳出《汉大》与《订补》所存在的失收问题。这些词语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不过,它们都是在中古汉语时期涌现出的新词汇,能够全面反映中古汉语的面貌,是我们在研究中不能忽略的。诚如吴金华先生所言:“要通过共时和历时的各个交叉点来了解汉语语言活动的全貌,就必须对先秦到现代的汉文文献作较为系统的调查,而首当其冲的调查重点,当然是文化史上历久弥新的常见书。无论从语言的研究价值还是从语言的利用价值来看,常见书中的语词,不管它是单音词抑或复音词,也不管它是基本词汇抑或特殊词汇,一般都应纳入大型辞书的取材范围之内。”[14]通过本文的考察和分析,建议确立以上词条,或可对《汉大》修订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2]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葛佳才.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高育花.中古汉语副词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7.

[5]董志翘,蔡镜浩.中古虚词语法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6]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7]向熹.简明汉语史(下)(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订补[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9]何金松.虚词历时词典[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

[10]方一新,高列过.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3]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成都:巴蜀书社,1993.

[14]吴金华.《汉语大词典》商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Use Ca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ordinate Disyllabic Blanket Range Adverbs

in Mid-ancient Chinese

——Discussion on the Lost Entries in the Chinese Dictionary(《汉语大词典》)

Zhou Guangg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evelopment, the Middle Ancient Chinese is in the stage of connecting the preceding with the following, and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Chinese hav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In terms of general adverbs, in addition to the common adverbs used in Pre-Qin Chinese, the obvious changes of general adverbs in Middle Chinese are reflected in the increase of individual members and the large use of compound general adverbs. Most of the disyllabic adverbs in Middle Chinese became special words in Middle Chinese and were no longer used in Late Middle Chinese or Modern Chinese. Chinese Dictionary(《汉语大词典》) and Supplements and Correction to the Chinese Dictionary(《汉语大词典订补》)only include a small part, and the loss of entries needs to be supplemented.

Key words:blanket range adverbs;disyllabic words;mid-ancient Chinese;Chinese Dictionary(《汉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