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科遥感教育被教学替代化问题改革探索

2021-09-15 07:02周旭周忠发杨广朱珂胡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3期
关键词:融合创新立德树人

周旭 周忠发 杨广 朱珂 胡娟

[摘 要] 为了着力解决高校理工科遥感教育被教学替代化的問题,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融合创新”的理念,分别从专业教育的外延、课程教学的内涵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入手,开展系统研究与实践。通过强化教育教学问题导向及师生创新驱动发展意识,强化教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融合,教师科研与学生学习的融合;强化学科前沿与基础知识的融合,理论内容与实验实践的融合;强化教育教学过程与教师科研及学生学习过程的融合;边研究,边实践,逐步形成以“四个强化”为核心、以“融合创新”为特色的遥感大数据创新应用人才培养范式,从而为新时代遥感教育教学改革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 遥感教育;立德树人;融合创新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贵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黔教合YJSCXJH〔2020〕008);2020年度贵州师范大学校级“一流课程”建设遥感概论项目(2020XJKC10)

[作者简介] 周 旭(1981—),男,四川古蔺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遥感水文与流域管理研究;周忠发(1969—),男,贵州遵义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喀斯特生态环境及遥感应用研究;杨广斌(1973—),男,山东聊城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遥感与GIS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3-0033-04    [收稿日期] 2021-03-18

一、引言

教育与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区别与联系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世界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既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但是,就目前高校理工科遥感教育的现状来看,遥感教育被教学替代化问题已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1)目标浅表化。教师的课程教学目标只是为了照本宣科,完成既定学时约束下的既有知识讲授,鲜有涉及知识、能力与价值目标协同培育的优化教学体系。(2)内容碎片化。虽然遥感兼具理论性、技术性与应用性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部分教师很难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兼顾技术实现及应用实践,从而导致学生虽然学过遥感课程,但很难用遥感技术开展实际工作。(3)过程单向化。同样因课程内容丰富而教学时数有限,或者因教师忙于科研而学生又缺乏主动性等,导致教师匆匆忙忙地讲完课,又紧接着忙于其他事务,师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细致而深入的交流。因此,及时开展遥感教育对教学替代化问题的改革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改革方案

以优化解决遥感教育教学替代化问题、实现遥感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为基本宗旨。针对遥感兼具理论性、技术性与应用性的特点,以及学生在知识基础、技术储备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应在教育上坚持“有教无类”的理念,教学上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教育与教学耦合时坚持“立德树人,融合创新”的理念。以贵州师范大学遥感课程改革为例,提出强化教育与教学目标融合,以培养具有强烈的创新追求意愿,能够著书立说、安邦兴业、经世致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见图1)。

(一)立德:教育科学思维

专业教育层面,安排有遥感背景的学术导师,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及遥感重大项目进展,组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兴趣小组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营造遥感科研氛围,启迪遥感科学思维。课程教学层面,强化遥感理论、技术与应用全过程内容的融合,结合各章节内容,拓展阅读经典、前沿知识及任课教师撰写的科研论文,组织探究课题研究性教学,构建遥感科研实践共同体,训练遥感科学思维。

(二)立德:教育术业专攻

教育教学层面,紧扣遥感理论、技术与应用的内容节点,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引领学生向理论研究型人才、技术研发型人才和应用推广型人才发展。职业规划层面,指导学生结合遥感实验实践内容,瞄准遥感与国民经济及行业领域的结合点,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打磨遥感实验实践产品,以产品量化水平,以产品敲门就业。

(三)立德:教育家国情怀

教育教学层面,立足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任课教师撰写的研究国家和地方遥感实践的论文融合进来,学身边的遥感人,做身边的遥感事。社会实践层面,利用贵州大数据博览会和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请遥感大家开展讲座,访遥感大院氛围,寻遥感典型事迹。

(四)树人:教学理论学科交叉知识

课程设置层面,结合相邻学科及相近课程的特点,根据主干学科设置课程群及教师团队,如设置地理科学课程群、信息技术课程群和土地科学课程群等,实现不同课程群和教师队伍的深度融合。课程教学方面,深挖学科交叉点及领域生长点,用案例式教学讲透学科逻辑,拓展理论知识,如《自然地理学》案例式教学——“典型生态系统退化遥感监测案例”,《综合自然地理学》案例式教学——“典型自然地理国情要素遥感监测案例”等,实现遥感知识点与其他课程知识点的深度融合。

(五)树人:教学技术实验实践内容

课程设置层面,结合学科前沿趋势与专业核心素养,设置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如土地遥感综合实习、土地信息系统研发等,实现遥感课程实验实践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课程教学层面,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的紧密联系,用混合式教学演示实验实践过程,如《遥感原理与应用》混合式教学基础实验有遥感大数据下载、遥感图像几何精校正、简单大气校正、拼接与裁剪,综合实验有彩色合成、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和土地利用遥感解译等,实现遥感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融合创新立德树人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东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较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新趋势下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