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高校校园竹文化建构路径研究

2021-09-15 11:46杨东徐信武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8期

杨东 徐信武

摘  要: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对农林高校而言,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竹文化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底蕴的体现。本研究从竹文化内涵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困境入手,分析了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农林高校竹文化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农林高校;竹文化;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128-03

随着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活动来往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也不断加深,导致大量外来文化涌入我国,引发了一些新的文化思潮。多元文化思潮对我国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加大了大学生选择的盲目性。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世界和综合素质的影响不容小觑。它作为高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经过口口传颂、代代相传,对高校的综合实力亦起着推动作用[1]。竹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步积累和流传下来的文化,至今仍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竹文化蕴含了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研究、挖掘竹文化的现代价值,将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对于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校园文化的研究层次,进一步改革和优化高等教育、指导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林高校对于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独特的优良条件,一方面,农林高校师生对植物有着天然的感情和兴趣;另一方面,农林高校作为农林属性的高层次教育研究机构,具备了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各项要素要求,包括文化的传承、传播、交流、创新和研究等。农林高校理应把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广大师生时刻受到感染浸润。

一、竹文化的内涵

我国是公认的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竹资源丰富,竹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长,竹和竹文化渗入到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物质层面来说,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以竹防雨。竹笋和竹荪是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竹简用于记事,称为“竹书”或“竹简书”;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用于传统园林建设;竹编草篮、鸡笼、细筛等都是农村传统用具,竹子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精神层面来说,由于竹具有中空、杆直、清拔有节、四时常青等自然特质, 历代文人学者赋予了其人格化的伦理美学意义,认为竹具有“木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贵品格,“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人也”。竹与松、梅合称“岁寒三友”, 与梅、兰、菊号为“四君子”,是有德行的君子贤人自喻的象征对象。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以及常青不凋之色,尽入诗情画意,象征高节、正直、坚韧的情操和志向。这种特殊的竹文化观念,直到今天仍历久不衰,且又赋予了它具有时代感的象征寓意。如抒情散文《井冈翠竹》,以竹象征英勇的红军战士和根据地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大无畏精神。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文化冲击校园主流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快捷,新媒体独具的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社会不良文化思潮从网络上涌入高校校园,加之西方国家不断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校园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少高校尝试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2-4],但也发现很多问题,如融入针对性较差,没有以贴近校园生活实际的形式展现出来,未达到引领高校思想潮流的高度等。

(二)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内容单一

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多数以图片文字呈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理论的学习停留于简单的照本宣科,多数以标语横幅形式进行宣传[5]。与网络流行的直播等新媒体相比,形式较为呆板单一,学生学习多停留于表面,难以吸引其真正关注。校园文化活动虽然有各种类型的文化节和文化品牌,但实际开展过程中仍以歌舞等娱乐活动为主,校园文化建设庸俗化趋势明显,教育引导效果欠缺。

(三)校园文化引导力急需加强

校园文化体现着高校的精神风貌,是培育学生的重要媒介,引导力体现在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和渗透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削弱了校园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教师教学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主导,知识获取方式更加多样,靠说教和榜样塑造这些方法已难以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层次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引导力不断被削弱。

三、竹文化融入农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浓缩了民族的历史和智慧,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可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思想浸润与组织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校园竹文化建设,带领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眼界、陶冶情操,形成丰厚文化积累,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主动参与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铸魂。

(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丰富多样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不断丰富竹文化的内涵,赋予其更多时代价值。一方面,不同高校由于发展历史的差异,形成了自身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与竹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将呈现出形式多样的诠释和创新;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拥有更强烈、更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精神,在竹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其内涵必将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三)提升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

竹文化体现了中国经典的人生处世思想哲学和人们所崇尚的道德情操,各个种类的竹,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其四季更迭之形态、婆娑多变之竹姿,被历代文人所赞美。竹文化所体现出虚心、高洁、耿直、坚贞等的深厚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修身怡情,更能丰富拓展校园文化的内容和质量,引导师生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引领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

将校园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可以为师生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可以引领师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道德和品行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拓展途径方法、提高教育成效的现实需要,有利于高校打造办学特色,培育富有专业特色、具有时代精神的特色人才。

四、农林高校校园竹文化的建构路径

(一)提升建构重要性认识

要搞好校园竹文化建设,需要师生对其重要性有充分认识。首先,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都要加强对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强大力量,尤其是其在大学生人格完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正确认识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时代价值,从而增强对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认识。其次,要加强对竹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研究,通过巧妙利用设计方法加速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最后,要切实把握好师生的文化诉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期,要及时了解自身需求和思想倾向,将目光扩展到教师群体,实现传统文化的针对性融入。

(二)建设校园竹文化景观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日常实践需要,进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高校校园环境的熏陶和感化,可以作为“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促进竹文化的弘扬和人文精神的传播。一方面要合理规划校园空间环境,合理设置竹文化景观。通过建立竹博园,放入不同品种竹子,配上长廊竹亭、假山竹林,加上片片竹简组成的竹诗词、栩栩如生的竹林七贤雕像,将其建成校园文化的亮点。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元素和氛围营造,将竹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场馆、学生公寓、运动场地等的装修装饰上,比如以竹的品性将教学楼命名为“亮节楼”“劲节楼”“峻节楼”“秉节楼”等,将竹文化融入校园景观环境中。

(三)打造竹文化品牌活动

竹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为校园文体活动提供了丰硕的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不断传播人文精神、浓厚文化氛围。一是用好竹文化的各类表现形式,将竹有关的诗词、书法、篆刻、民乐等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实现技巧、审美、理念、文化的学习、创新和传承;二是用好重要时间节点,如建党日、开学季、考试周等,开展立志成才、诚信笃行等主题教育活动,发挥竹文化的育人功能;三是做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守正创新,将竹文化同高校专业特色、学生需求、时代元素相结合,如成立竹文化社团,学生可通过参加社团来了解竹文化的丰富内容,提升文化活动的创新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开展竹文化课程研究

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对于激发师生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高校应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校内多数专业都有鲜明的农林特色,要鼓励各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将竹文化融入课程之中,用好修身笃行等丰富内涵,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利用好各类课堂资源,将竹文化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结合学生所需、教师所长,发挥合力,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让师生自然而然地浸润其间,在学习与生活的双重层面上感受竹文化的魅力,真正领悟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如利用竹“虚心、有节、向上”的品行开展学生德育实践;用竹枝、竹叶等让学生开展竹叶贴画和竹枝拼图,提升其审美能力;以吹竹笛、竹葫芦丝、竹笙等音乐课加强学生艺术修养;以竹子生态功能等研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五)加强师资和队伍建设

高校要开展校园竹文化建构,离不开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相关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现有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和引导,如设立专项资助政策来支持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开展各类人才计划或教学名师评选,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传统文化培训,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升文化教育能力;加强同行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借鉴和总结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制定相应的师资引进计划,引入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从更高水平上来谋划建设内容和方法,使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顾友仁.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 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 文雯.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 经济研究导刊,2021(15):121-124.

[3] 郭金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1):10-12.

[4] 马梦媛. 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J]. 现代职业教育,2020(02):6-7.

[5] 张国选.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6.

(責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