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时代,当传统遇到“非传统”

2021-09-16 00:47戈然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非传统小视频电视新闻

戈然

眼下,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热点新闻、突发事件都是从手机、电脑平台获取,方便快捷。这是传统定时定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做不到的地方。笔者在这里关注和讨论的是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在当下这种新的传播环境下,应该如何敞开大门,拥抱迎接新型媒体形态,让原有传统的样子添加一些新气象新元素。

当时代的巨轮滚滚到来的时候,每种事物都会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前或后遭遇到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 3月增长8540万。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40岁以下网民超过50%,学生网民最多,占比为21.0%。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2个小时,其中,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比2020年3月增长7633万,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比2020年3月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的88.3%。和这组数字反映的现实一样,眼下,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热点新闻、突发事件都是从手机、电脑平台获取,方便快捷。这是传统定时定量的电视新闻节目做不到的地方。笔者在这里关注和讨论的是电视这一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电视时政新闻在当下这种新的传播环境下,应该如何自处。是继续一成不变地按照原有方式方法做新闻,还是敞开大门,拥抱迎接新型媒体形态,让原有传统的样子添加一些新气象新元素。笔者观察,近年来,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到省市各级电视台,从大屏到小屏,其实大家的选择都是后者。

当下,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不断挺进融媒体产业的深水区,大量各类形式的融媒体新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小视频+时政新闻”模式越来越受主流媒体的认可并积极进行相关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看权威新闻,还是习惯从报纸、电视新闻联播上获取,受众是这样做,媒体人也是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几年前,电视新闻人还是用摄像机、话筒采访后,回到台里写稿配音,再用学过的传统编辑方式声画对位地编辑新闻,然后由主持人播出这样的流程和思路开展工作。不知不觉中,平时好像觉得只在生活中使用的“抖音”“vlog”等新兴词汇业态开始走进工作中。

新媒体传播时代到来了。一开始很多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做公众号,只是简单地把电视新闻中播出的画面声音新闻换成文字图片,然后放到公众号中,但是这样的新媒体效果并不是很好。随着新型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改变,很多新平台不断涌现,很多传统电视新闻工作者开始不仅要在电视媒体上做好新闻,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声音,讲好当地故事,同时,随着新媒体业态的不断发展,传统电视新闻单位开始申请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型传播载体,一是拓宽传播路径,二是迎合时代发展变化方向,多争取青年一代人的关注,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争取更多的受众。所以新闻工作者们也开始居安思危,为了不掉队不落伍,开始尝试制作电视小视频。这种类型的小视频,有的仅有画面、音乐和文字,也有的融合当下网络主播的形式,将人物出镜放到其中。根据题材不同,有的是采访者、有的是受访者、有的是普通工作人员,他们的出现增加了视频可视性和亲切感、现场感。

在传统电视新闻中,一般出镜报道的主力是记者,有时候是节目主持人,但是受制于题材限制以及传统新闻制作的结构,很少会有记者出镜报道,而且即便要出镜,对记者本人的穿着打扮、语言结构内容都有较高要求。但是新媒体传播时代背景下,受众更欢迎人物的现场讲解,再在小视频中加入轻快的音乐、适合的其它背景声效、流行的卡通图案等,把产品包装得放松、娱乐,能消解受众不必要的紧张和距离感,这可能是更好、更有力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人物出镜要求更随意、更轻松活泼、更亲民,这对传统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会。那就是通过这个途径去塑造品牌记者,和大众混个“脸熟”,获得受众的喜欢认可,从而加强传播效果。而且,相比傳统电视新闻播出时间是固定的,新媒体上无时无刻都可以传输播出新闻,只要有传播需求、有内容,就可以马上做出一个产品,然后传上公众号、视频号或者在微信朋友圈,大大提升了新闻时效性,有些突发重大事件中,新媒体更像一个直播平台,一线记者可以随着事件的进展在合适的时候制作一条条小新闻。

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例,云南广播电视台派出记者,和云南省支援武汉咸宁的医疗队一起出发一起返回。按照传统新闻制作观念,就是要等到队伍正式开展工作后,有重大事件时,采访发回电视新闻。但是当时去的是位80后的年轻记者,她已经有了新媒体工作意识,所以在飞机落地湖北后,她迅速在机场内用自己的手机拍摄记录了一段视频,同时自己入镜讲述在机场所见所闻和感想。当时她是云南省唯一到湖北地区采访防疫抗疫的媒体人,所以她的采访内容可以说是独家新闻,分量不小。通过小视频,让牵挂这群人、这件事的受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当地的状况,令人印象深刻。

传统电视新闻习惯“镜头+解说”方式来呈现视频,不仅制作流程多、成本高,还导致分发缓慢。在新闻事件采访过程中,vlog制作者需要抓住场景适应、情感唤起、社交属性等特点,快速响应、百姓视角、精彩瞬间、暖新闻正能量等核心要素,利用竖视频具有贴近感、符合轻量化传播、沉浸式体验以及适合移动化阅读场景等优势,以“开头即高潮”的形式直接进入主题,抓住用户眼球,从人的主观视角讲述故事,与受众建立情感上的链接,以快闪式的叙事,更多地呈现画面、语句、细节等精彩瞬间。和传统电视新闻播出要求不同,小视频新闻里,镜头会有现场声、会有自然动作镜头,这些镜头和声音不用剪掉,以减少修饰摆拍感。另外,有的传统电视记者拿到线索、选题后,往往主题先行,有时为了达到效果,还要前期跑一趟,实地了解一番,想好脚本,定好方向再去拍。被拍摄的对象有的会照着记者的意图、方向提供内容,配合拍摄,场景环节人物都如同拍摄一场婚纱照一样,一般没有什么意外。而小视频制作者拍摄时,当然也需要研究拍摄内容和过程,但对于情节发展的稳定性没有特别大的预想和后期处理,拍摄顺着原始脉络发展,也许有突发事件、也许有意外惊喜,统统都呈现给用户看,这样更能有代入感,让视频内容带着用户看下去。说到底,传统时政新闻记者在制作小视频和vlog的时候,应该挑战自我,不要受制于传统采编思维的束缚。

此外,要做新媒体,除了思想心态的准备,苦练“内功”外,有一个好用的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一个内存够大、电量充足、照相功能较好的手机就是一个不错的工具,配上一个自拍杆,一个人就可以制作出一个简短的新闻小视频。手机拍摄不需要调整参数,很容易上手,而且现在也有很多的手机视频剪辑软件例如剪映,拍摄完直接就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剪辑,很方便。手机拍摄时要注意调整手机分辨率,尽量拍摄高清的,另外就是注意横屏竖屏问题,如果是上传自媒体平台最好可以使用横屏画面,如果是上传短视频APP就用竖屏画面。同时要注意焦距的变化,如果一个焦距景别拍到底,视频画面看起来会比较枯燥。还有就是光线要充足。另一种当下用来拍摄的工具就是手持摄像机,也叫云台相机。这种摄像机首先是小巧,方便携带,还有平移轴电机+俯仰轴电机+横滚轴电机等多轴防抖功能,拍摄更加稳定。其次,可以实现多倍变焦。如果采访人物距离设备较远,还可以连接麦克风配合使用。但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总体体型小,所以监控器也很小,如果用自拍杆距离较远的时候拍摄,使用者会看不清到底有没有把自己和需要拍摄的物体框进去。所以目前各类拍摄器材都有它的优缺点,需要视使用者使用的场合而定了。同时,由于制作思路和方式的改变,拍摄制作vlog也需要专业人员,能熟练使用拍摄编辑设备,同时具备图文美编能力,才能出精品。所以应该加强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拍摄小视频能力的培训,过去拍摄的工作主要由摄像记者完成,今后,文字记者也会加入到拍摄队伍中,培训必不可少。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应该加强美术技法、视觉规律方面的自我提升,多读一些例如《美术编辑工作指南》《美术编辑学概论》的书籍,提升自己对视觉元素选择、整理、组织、加工、记录并优化传播的编辑过程。

(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非传统小视频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春到
大数据实践客体的非传统分析
中学语文传统文化的“非传统” 教法
论在杭高校校园安全事件的风险防控策略建构
Reverse Slow — Video, Live Photo, Gif Editor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挖出微信里的小视频
小视频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