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

2021-09-16 18:50张远丽
新农民 2021年14期

张远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大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要想促进大豆种植质量与产量的提升,必须重视对大豆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运用,以提升大豆种植质量与产量。基于此,本文重点对大豆种植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方法两点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关键词:大豆种植技术;田间管理方法;大豆产量

1  大豆种植技术

1.1  整地

大豆种植中整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整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豆种植的质量,其中,整地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了深松方式、平翻方式以及耙茬方式等。通过进行整地可以创造出利于大豆种植与出苗的条件。比如,针对于春季种植大豆的区域,主要采用平翻这种方式,创造出大豆耕种层,并对之前的农家肥与病虫卵进行翻埋处理;耙茬方式是一种常见的浅耕方式,其优势在于成本低廉;深松方式主要是要耕松土壤,而无需翻转土壤层,并要开展除草与培土工作[1]。整地要坚持深松的基本原则,通过深松旋耕机的运用进行深松耙茬,耙平耕细,提升土壤的通透性,并增强抗旱耐涝能力,耕翻深度为15~20cm左右,垄作大豆整地应当和起垄两者相结合,达到垄体垄沟深松的效果。

1.2  品种选择

要想保证大豆种植的质量与产量,合理选择品种是非常关键的。通常来说,大豆品种的选择必须考虑种植地的无霜期以及品种的生育期两方面因素。针对肥力良好的地块,主要选用结荚性的大豆品种,包括了茎秆粗壮、粒大的品种,以此保证大豆种植的质量与产量。针对肥水条件良好的地块,宜选用植株高的大豆品种。针对于贫瘠的地块而言,要选用结荚性强且植株高大的大豆品种。

1.3  种子的选择与保护

要想保证出苗齐,选择优质良种是关键。同时,通过机械方式运用及时地清除杂粒与虫病,确保种子纯度达到98%,保证豆苗的茁壮生长。在选择了良种之后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以免病虫害对种子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促进大豆种植质量与产量的提升。在进行种子包衣环节中,主要运用根瘤菌进行拌种,拌种时禁止使用杀菌剂,以免阻碍病虫害的防治。

1.4  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

大豆种植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了密植方式、精量播种方式以及双条播种方式。其中,针对于密植方式而言,要将行间距控制在50cm左右,以此实现地势与光照的充分利用,实现对杂草生长的控制,提升大豆种植的产量。垄作大豆要运用窄行密植技术,通常60cm,小垄种2行,90~105cm,大垄种4行,小行距12cm,密度增加到37~45万株/hm2,增长达到15%。土壤烂湿以及雨后要禁止播种,以免因大豆吸水受胀而无法发芽,极容易引发烂根死苗的情况。

2  田间管理方式

2.1  幼苗管理

在開展幼苗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进行查苗、间苗以及补苗。其中,在查苗环节中重点对出苗质量进行查看,及时地发现并拔除小苗以及病苗;在间苗环节之中要利用相关方式妥善地处理重棵幼苗;在补苗环节中主要是对出苗不好以及漏种的田垄进行补苗,在补苗过程之中既可以进行补种,也可以运用幼苗进行移栽,通过加强幼苗管理工作,为苗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2  中耕管理

大豆苗生长中主要进行三次中耕,第一次中耕开始于大豆刚露复叶时,主要是要去除苗眼草,松动表层土,不可以伤苗;第二次中耕开始于苗生长到10cm左右高度时,保证耕土不可以压苗;第三次中耕开始于第二中耕结束后10d左右,主要是进行深松与培土,以此提升大豆的抗倒伏能力、排涝能力以及耐旱性等。

2.3  除草管理

除草管理主要分为苗前除草与苗后除草两个环节,苗前除草中主要使用广灭灵以及光谱性除草剂普施特,在使用除草剂时要选择降雨前后使用,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针对大豆开花末期至结荚期,要选用低毒害与残留少的除草剂,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

2.4  开花结荚期管理

开花结荚是大豆生长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由于营养不足亦或者是干旱等造成花荚脱落,必须要重视对开花结荚期的管理。主要管理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开展除草松土工作,根据大豆秧苗的生长情况进行浇水与施肥处理;第二,针对初花期的弱苗要进行追肥处理,增加养分,而针对壮苗不需要进行追肥,以免出现肥大秆高结荚少的情况,在花荚期要追加一定量的磷肥。在午间阳光充足时分,一旦叶片出现萎蔫的情况,要及时地进行浇水处理,以免因水分不足而影响大豆的生长。

2.5  施肥管理

针对大豆开花初期以及结荚期,通过使用叶面肥,可以增加粒重与荚数,避免早霜危害。针对叶面而言,施加尿素与磷酸二氢钾,其中尿素用量是350~700g/667m2,磷酸二氢钾用量是150~300g/667m2,并根据土壤缺素情况,增加适量的微肥,其中硼砂100g,钼酸铵25g,两者混合兑水喷洒,下午四点是最佳的喷洒时间,针对处于花荚期的大豆宜喷洒2~3次左右。

2.6  病虫害防治管理

各类病虫害是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因素,常见的包括线虫病、真菌病、灰斑病、地老虎以及红蜘蛛等。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主要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种衣剂包衣,一种是药剂拌种方式。与此同时,可以根据病虫害的性质特点,通过喷洒药剂进行防治。比如,针对蚜虫的防治,多采用熏蒸的方式。病虫害防治中要尽量减少对农药的使用,这样才能为大豆种植的质量与产量提供重要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对于大豆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方式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大豆种植中要重视对大豆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方式的运用,全面地保障大豆种植的效益,满足人们对优质大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韩淑艳.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J].农家参谋,2020(1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