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09-17 05:11袁长普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8期

【摘要】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针对语言学科特点,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原因;语言综合能力

【Abstract】Colleg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developing th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abilities of students, so it's vital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o innovate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subje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abili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nd causes problems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and ultimately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cause; comprehensive language ability

【作者簡介】袁长普(1978-),男,山东德州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一、前言

阅读是提升语言能力和行为的根本,阅读能力是提升听、说、写、译能力的关键,所以,英语阅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教师应当针对英语学科特点,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然而,由于课堂教学课时和容量不足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对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现状的对策。

二、英语阅读教学状况及成因剖析

1.注重培养听说能力,忽视改革阅读教学。在课程要求、教材建设、教学手段、考试变革等方面,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之后,客观上促使大学英语教师调整与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比如,在融媒体时代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下,海量英语信息的持续输入,为学生营造了较好的多元化学习氛围和环境,这将极大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

然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大学英语教学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课实为综合课,而在教学环节中,往往最容易忽视阅读课。究其原因在于许多教师在课堂注重传授大量语言知识点,担心阅读会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假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所选文章,不扩大课外阅读量,教师不可能教好英语,学生也不可能学好英语。

2.忽视语言交流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门语言,英语的使用离不开语言环境。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阅读教学,但不少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设置问题的形式过于单一,师生交流仅局限于课本内容。目前,大学英语四六级阅读文章形式更具灵活性,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学英语教师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所以,学生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离不开师生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语言交流。

3.缺乏高效的阅读技巧和教学方法。颜静兰教授曾就“教师阅读课程教学能力阻碍”问题做过分析:英语教师自身阅读能力欠缺;缺乏阅读教学能力的培训;上课时底气不足且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不难看出,深入开展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素,要使阅读教学取得显著成效,急需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能力。Nuttall在讨论阅读技巧时指出,在阅读较难理解的文章时,也许获取阅读策略的最佳方式是不断进行阅读,但阅读策略训练起了明显作用。所以,提高阅读能力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而提升阅读效果有赖于阅读训练策略。 英语教师若不潜心研究阅读方法和策略就无法带动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4.课外阅读量不足,缺乏有效组织与评估。从大学英语教学来看,学生普遍存在除了阅读课本之外,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黄源深教授曾指出,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学习任何语言都离不开阅读,尤其是大量阅读。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且全面提高该能力可通过阅读大量英语语料来实现。学生忽视阅读的主要原因在于:总体而言,现在大学生对于英语课外阅读持并不重视,他们完全自发地选择是否阅读。诚然,某些大学英语教师也会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作业,并且以检查或抽查的方式予以监督,然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体上缺乏有效组织和相应评价体系,致使阅读效果还有待提高。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策

1.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为有效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英语阅读,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反复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素居于首位,教师责任极其重大。因此,教师要在心理上接受阅读、热爱阅读,在行动上引导学生真正懂得阅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 加强教师知识储备和阅读方法、技巧的训练。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涉及背景知识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借助文化背景知识来阅读是确保顺利阅读的一种技能,因此教师要不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才能对学生介绍所学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以作者的角度看待客观世界,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注重跳读和略读等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预测及推理的能力,并剖析段落结构和语篇意义。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所需信息、领悟语篇意义、进行思想交流,所以对段落和语篇的理解程度决定了阅读过程是否成功。

3.强化互动交流,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语言学科离不开交流,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因此也需要交流。如果缺乏交流,学生就不能发展其语言能力。英语阅读教学是开展英语大课堂的重要平台,如果教师能在其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互动交流,适当拓展对话,活跃课堂气氛,领悟课文魅力,训练英语思维,就能极大地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4. 课外阅读的组织与评估。

(1)课外阅读的组织。教师要整体规划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阐明阅读的作用和意义,明确阅读的要求和目标,规定阅读的数量和范围,督促达到阅读效果。学生主要以两种方式完成布置的阅读任务:一是自主阅读,即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二是协同阅读,即由学生合作完成。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再将阅读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各小组的阅读内容不宜相同,以便各小组间扩大讨论范围,共享学习心得。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及时进行监督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便于增强师生间的沟通。

(2)阅读效果的评估。①测试。为细化考查内容,可以分项测验阅读材料中的单词、短语、难句等。

②自评。在学期末,学生任选参与问卷调查和撰写自评报告两种方式之一对本学期的英语课外阅读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接受教师基于分配的阅读任务而设计的问卷调查,使其掌握实际的学习状态。 学生也可以选择撰写自评报告,对一个学期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反思学习效果和得失。

③撰写读书报告。每个学期,教师基于阅读进度给学生布置1-2篇读书报告,以此评估其对某一阅读材料的掌握情况。 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时避免抄袭和剽窃,在认真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力求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言之有物。

四、结语

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离不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而大学英语教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敬业精神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真正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要对阅读教学常抓不懈,不断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帮助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阅读氛围,以便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开拓阅读范围,积累阅读经验,并监督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总之,只有通过师生广泛阅读,丰富知识,积极交流,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Nuttall C.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范博文,张晶.浅析情景模拟法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2):95-97.

[3]王婧.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63-65.

[4]刘晴.“读出”策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3(1):70-72.

[5]唐丽萍.英语学习者阅读立场之批评话语分析及其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學,2010(3):60-66.

[6]曾利红.英语课外阅读培训效果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 (8):179-180.

[7]秦云.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海外英语,2012 (7):77-78.

[8]和新梅.高职高专院校课外英语阅读教学小议——以丽江师专外语系课外英语阅读教学为例[J].成功(教育),2013(2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