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巾帼英雄的真实人生

2021-09-18 02:12丁雄
课外语文·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木兰

【摘要】在中国文学中,木兰作为一个经典的巾帼英雄形象,被大家传颂,但以往的更多评价,忽视了她英雄本色背后所潜藏的悲剧内容。木兰身处战乱年代,在当时忠孝观的刺激下,弃个人的正当需求替父出征,从开始的买马到后来的辞官,都昭示出她命运的不幸和凄苦。研究木兰的悲剧命运,旨在窥见北朝的社会史实和其时她在社会中的处境,进而丰富木兰的立体形象。

【关键词】木兰;悲剧命运;家国观念;立体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05-03

【本文著录格式】丁雄.还原巾帼英雄的真实人生——为木兰的悲剧命运设论[J].课外语文,2021,20(25):5-7.

木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充满传奇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形象的殿堂里,她早已成为了国之英雄、家之孝女的典型。自然,历来分析木兰的方家,都道她是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往往避而不谈她光环背后隐藏的悲剧内容,进而减损了她在中国文学中的美学价值。为此,本文将根据《木兰诗》的记述和相关史实的记载,从战争的伤害、买马的无奈、婚姻的痛苦和辞官的别无选择等方面,就木兰的悲剧命运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广大专家和读者。

一、惨烈战争的伤害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之绝唱,它继承“缘事而发”的传统,反映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始末。那么,我们应怎样来定位诗中所记的这次战争呢?这可从如下几方面找到答案:

1.从诗的内容上看,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几句告诉我们:木兰家住在黄河以南,征战地点在北方。同时,诗中还将“天子”与“可汗”两词互用。“在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称可汗的有柔然、突厥与回纥”,回纥建立较晚,姑且不论,而柔然和突厥都建国于漠北,国境向南也只到漠南一带,只有鲜卑拓跋部建立的魏国,其统治区域才达到黄河以南,对它的最高统治者才或称可汗或称天子。

2.在《木兰诗》中,木兰渡河北征至黑山,这正好与《中国通史》的记载相吻合:“神二年(公元429)四月,拓跋焘治兵于南郊,分兵遣部,平阳王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魏军分兵搜讨,东至瀚海,西至张掖水(今纳林河),北越燕然山(今杭爱山)大举击溃了柔然。”另外,史书上“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魏书·世祖纪》)和“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史·蠕蠕传》)的记载,都与木兰出征所经的路线颇相契合,看来几者所记的事都是同出一辙的。

3.从“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可知,这是一次军情十分火急的大规模征兵。在北魏历史上,北魏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征兵:一次是拓跋珪对后燕慕荣宝的攻击,“帝亲勒六军四十余万,南出马邑,逾于句注,旌旗骆驿二千余里,鼓行而前,民屋皆震。”(《魏书·太祖纪》)一次是拓跋焘用兵西北,扫荡十六国残余部分,“九年之间,戎车十举”,(《魏书·世祖纪》)“诏发天下兵,三分取一”。(《魏书·世祖纪》)一次是高祖孝文帝南伐江淮,“南伐,步骑百余万”。(《魏书·高祖纪》)

综上所述,我们将这次战争定位在拓跋焘执政时期,北魏用兵西北(当然主要是北伐柔然),相信是确切的吧。

以上我们已经弄清了木兰所处的社会大背景,现在让我们回到诗的内容上来。诗一开篇,作者就巧妙地安排了“停机叹息”这一反常状态,给人广阔的思考空间。最后经主人三番五次地追问,木兰道出了叹息的深因:昨天夜里,她才从“军贴”上得知父亲必须应征的事。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事实,她不得不为年迈父亲的出征寻求解决办法。虽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起来的封建制度已形成“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礼记·祭统》)的牢固的家国观念,但“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戒律和当时严明的魏法,又使她对自己表现出来的忠和孝望而生畏。最后在孝道亲情与男尊女卑、情与理的冲突下,果敢地吐出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壮语,为她悲剧命运的演绎埋下了伏笔。

众所周知,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是人民大众。每次战争,都会造成双方的人员伤亡,造成“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企喻歌辞四曲》)的惨状。自然,木兰的出征也不例外。难怪在她胜利归来后,诗中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喜迎场面,以喜衬悲,更显出木兰生还的不易,战争的惨烈。

二、重金买马的无奈

我们知道,木兰从军是迫于无奈的,但她为何在做出从军的抉择后,马上就有“东市买骏马”的举动呢?据《辞源》所释,“骏马”即为一种高大的、行走迅速的良马。显然,买这种马定会花高价钱。从当时“‘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凄凉景象”看来,木兰家的生活也是很凄苦的,她哪有更多的積蓄去买骏马呢?但女性的特殊身份,迫使她不得不在“诏诸有私马仗从戎者,职人优两大阶,亦授实官,白民出身,外优两阶,亦授实官”(《魏书·孝庄纪》)的倡导下,按照北朝统治者所定的自带马匹、兵器从军的人列为“列兵”(通信传令兵)的规定,不惜动用家中的一切来买马。因为这样,她就能单独来往或与少数人一起行动,将暴露自己身份的概率降到最低。这一结论可用诗中的所叙和史书的记载来加以印证。

木兰长达十二载的战斗生活,诗中只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四句加以说明。其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恰好证明木兰当通信传令兵是有根据的:你看她始终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寒冷战场上往来,沿途经过多道重兵把守的关口和山口,传送大本营的机密文件和军情。试想,如果木兰是普通士兵的话,她怎能畅通无阻地度过每一道关口和山口呢?正因为木兰当上了通信传令兵,她就有了与普通士兵不同的标志,致使有重兵把守的各道关口和山口都放过她,不再对她进行检查。再加上当时驿卒“乘疾置为急递,日行四百里”(清·王之春《椒生随笔》),所以她才会有“度若飞”般的神速。还有,即使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壮士也阵亡了,假如木兰是普通一卒的话,一个整日织布的姑娘,居然能在疆场上行走如飞,与敌人交战如入无人之境,最终得以生还,这恐怕只是一个理想性的结局吧。

《后汉书·舆服志》说:“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赤帻绛鞲”,即说驿卒(即函使)有特殊的标志,装束为红头巾、红套袖。又《汉书》载,“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说明驿卒与普通士兵不一样。另据《中国古代邮驿史》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开辟了一条更新的道路即‘河南道。此路的走向大致是从益州经吐谷浑的龙涸(今松潘)、柴达木盆地、都兰、白兰地区,过阿尔金山口,进入鄯善(今若羌)、焉耆到高昌。……北魏派遣的使者也走这条道路。”又四二九年征高车后,世祖复命成周公万度归西伐焉耆,其王鸠尸卑那奔龟兹,万度归随入龟兹,并讨伐龟兹。(《魏书·世祖纪下》)这些记述,与《木兰诗》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木兰奔赴在“河南道”上,飞度“阿尔金山口”,为攻打西域的焉耆一面向前线传送大本营的机密文件,一面又将战地实况反馈回大本营,来来往往,岂不是万里吗?

木兰凯旋后,天子为何要授予她尚书郎之职呢?因为在北朝时,各个政权在“国家机构的组成上则仍旧沿袭魏晋以来的行政体制。如尚书省,下设殿中、五兵、都官等六曹,殿中属下的驾部尚书知牛马驴骡,征发一般都由尚书台符下诸郡”,所以天子便沿袭晋朝“尚书省主管政务,……对于通信,尚书省负责日常文书的收转,属下有右丞负责‘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的行政体制,为因多年担任通信传令兵而有文书收转经验的木兰安上“尚书郎”一职,真可谓是人尽其才呀!再说,在史书中也有因有了马而当函使的记载。“高欢家贫,在平城服役,富家娄氏(娄氏有奴隶千人,牛马以谷计算,不知确数)女爱他美貌,嫁给了他。高欢因此有马,得充函使。他来回怀朔洛阳两地,前后六年,觉得还满意。”从这个意义上看,木兰充当通信传令兵是完全可能的。

木兰不惜家中积蓄,以昂贵的价格买马,充当通信传令兵,虽然避开了自己的女性身份,顺利完成了从征的任务,但她被迫于女性的正当需求而不顾,以一种伪装的面目来过畸形的生活,其间的痛苦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诗中木兰买马这一情节,好似从征必需,看似闲笔,实则是她悲剧命运的最好佐证。

三、老女不嫁的痛苦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但北魏频繁的战争,酿成了“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折杨柳枝歌》)、“小时怜母大怜婿,何不早嫁论家计”(《捉搦歌》)的“老女不嫁”现象和“请释芒山俘桎梏,配以人间寡妇”(《北史·齐本纪上》)的凄苦,传达了当时女子们老而无“家计”的悲哀。

木兰是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姑娘,因苦于“阿爷无大儿”的现状,代父从军,且转战十二年,还未暴露女性身份,这于一个女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件难事。然而,当她过完十多年军旅生活后,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姑娘难道不是一个“老女”吗?木兰的抉择,虽然保全了老父,捍卫了边疆,暂时换来家庭的平安,但作为一个有生的需求和性的欲望的正常人,在当时老女“独坐空房中,思我百媚郎”(《淳于王歌》)的现实面前,她弃织从军,无疑是以牺牲自己的婚姻和未来的幸福为代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四、被迫辞官的无解

十多年的征战煎熬,换来的只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犒赏和授予“尚书郎”的官职。那么,“尚书郎”究竟有多大呢?《通典》上说:“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至神元年,始置仆射,左右丞及诸曹尚书十余人,各居别寺。”由此看来,北魏时“尚书郎”的官职并不是很高的,而且直管的是文书。又《魏书·官氏志》列“尚书郎”为“从第五品中”,据当时官位九等十八目推之,“尚书郎”只算一个中级官位。如实说,天子授予木兰“五品”的官衔是不小的了,这在北魏早期是不会获得的。但自从有了北魏皇始元年(公元396年)“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以下悉用文人”(《魏书·太祖纪》)的规定后,“尚书郎”便成为封赐文人的官衔,而天子却把它安在木兰身上,实属有些委曲,实属有些不公,因为我们从整首诗中,看不到木兰文化功底比较深厚的痕迹。难怪她最终选择了弃官回乡的道路。

除此而外,木兰的辞官还与她自己特殊的身份分不开。从表面上看,“木兰不用尚书郎”好像是对她不慕荣华富贵的歌颂,但细想起来,木兰当时的内心是有其难言的苦衷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扮男装会被视为反常现象,如果她一旦被察觉是女子,欺君之罪是她深知的。虽然她在战场上未被人发现,但如今随着战争的胜利而转入和平生活,假如木兰继续留在朝廷治理国政的话,最终一天她的本来面目被识破后,其时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她被迫抛弃“身荣于时,名扬后世”的“立名”之机而回归故里,去饱受“当户织”的生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末大动乱震撼了封建统治的根基,使作为封建意识代表的儒学日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佛教、道教的传播和玄学的兴起、昌盛。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前被泯灭的人性又重新得到了自由的施展。但在木兰所处的时代,面对外敌屡屡的侵扰,传统的自我保护意识必然会迫使统治者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木兰在动荡的社会和烽烟四起的战争面前,被迫于人类的正当需求和女子的本性而不顾,以一种伪装的面目来过畸形的生活。这样,社会要求就与人们追求自由、张扬自我的欲望發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就形成了悲剧。

战争的惨烈、买马的无奈、婚姻的痛苦和辞官的别无选择,犹如四条绳索,盘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缚在木兰身上,让她欲退不能,欲哭无泪,在花季的年龄,任凭自己的正当生活和生理需求,在众目睽睽之下慢慢被吞噬,在历史的舞台上,以悲剧人物的身份扮演了喜剧的角色。我窃以为,我们这样来评价和定位木兰,不仅没有降低她巾帼英雄的本色,相反还赋予了她被神化之后的原真面目,让读者心中的经典形象、传奇英雄更富人性、更真实、更立体。

参考文献

[1]许可.关于《木兰诗》的年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5).

[2]白寿彝.中国通史(8)(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修订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4]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唐]杜佑.通典·职官四[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丁雄,1977年生,贵州桐梓人,本科,中学语文高级,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Mulan Mulan
若是木兰能网购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奋斗者的命运悲剧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木兰山——鄂豫边工农红军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