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视域下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形成机理研究

2021-09-22 09:18孙书毓卢黎霞
关键词:德阳眉山城市群

孙书毓 卢黎霞

城市群视域下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形成机理研究

孙书毓 卢黎霞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为顺应城市群竞争的潮流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四川省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应运而生。从城市群的角度选取2017年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和资阳市的相关经济数据,使用描述统计、因子分析等方法,从空间毗邻、交通便捷、产业互补和政策推动四个方面讨论了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成德眉资城市群具备同城化的基本条件,基于此,从统一规划、完善基建和放大优势三个方面为成德眉资同城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城市群;同城化;形成机理

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的大环境下,城市之间采取“抱团”发展的模式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1],越来越多的城市群开始崭露头角。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和促进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推手,同城化代表了城市群发展的更高水平。

成德眉资城市群位于四川盆地腹地,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成德眉资同城化正式启动于2018年,故主要选取2017年相关数据来分析其形成机理。2017年末,成德眉资4市辖区面积之和为33 12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82%;常住人口之和为2 507.42万人,占全省的30.24%;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为52.24%,超过全省50.8%的总水平;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18 055.5亿元,占全省的48.82%,其中4市三次产业对四川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02%、55.71%和48.98%,经济效率较高,经济结构良好。到2020年,成德眉资城市群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22 352.02亿元,年均增长7.37%。

从区域协作的发展进程来看,同城化已经是区域协作的后期阶段,而从同城化发展本身来看,成德眉资同城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同城化的初步效果尚未显露在人们眼前。

一、文献回顾

城市群的研究源于地理学,以戈特曼1957年提出的大都市带概念为开端[2],随后才有关于城市群在理论研究[3]60-73、范围界定研究[4]25-126、发展阶段与模式研究[5]等方面的延展。城市群的同城化则是中国基于自身经济历史背景而提出的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式,以深圳市政府在《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中提出的“与香港形成‘同城化’发展态势”为开端。国内对同城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板块,一是概念解析,二是实证分析。

就概念解析来说,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有学者分别从社会学角度[6]、人文地理学角度[7]、行政管理学角度[8]、经济学角度[9]等对城市群的同城化进行了界定,但最终尚未形成一个多学科交叉、多方面综合的权威界定。就实证分析来说,桑秋等学者重点讨论了沈抚同城化的驱动机制和存在的问题[10];李王基于对武汉城市圈等同城化开发经验的分析,总结得出我国城市群优势发展存在共性[11]。张菊伟等学者基于改进的产业协调指数分析了福莆宁三市同城化的经济效应,建议同城化应注重产业权重[12];李迎成等学者从公众出行成本的角度测算了沪宁高速走廊地区的同城化指数,结果表明该地区同城化的总体效应不强[13]。

总之,尽管现有的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与参考,但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研究关注发育较成熟的城市群同城化居多,对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城市群探讨较少,特别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问世以来,相关研究鲜少见诸学界;从研究方法来看,对于城市群同城化的形成机理研究还缺少一定的定量分析。

二、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形成机理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从空间毗邻、交通便捷、产业互补和政策推动四个方面讨论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形成机理。

(一)空间毗邻

如图1所示,成德眉资四市在地理空间上紧紧相依。从国内已有的几个城市群同城化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大多城市群均处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因此,本文利用百度地图测距工具,直接测量各城市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并以此表征城市群中的城际距离。测量结果显示,眉山到成都的城际距离最短,约60.3公里,往后依次是德阳和资阳,两个城市与成都的城际距离分别约为68.8公里和72.8公里。毗邻的空间位置为成德眉资城市群的同城化奠定了地缘优势。

图1 研究区示意图

城市之间的经济吸引力是衡量城际经济联系强度的重要参考,而德阳、眉山和资阳3市与成都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则与城际距离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借鉴刘梦丽等学者[14]和郭源园等学者[15]研究经验,综合考虑成德眉资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本文从经济规模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两个层面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8个指标来测算城市的经济质量(EM),并以城际距离作为城市空间距离(CD)的衡量指标,进一步借助引力模型(Fij=EMiEMj/CDi,j2,其中F指代城际经济吸引力,i和j指代城市)来测算德阳、眉山和资阳与成都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为使结果更加直观,对Fij做同乘10 000处理,表1)。

表1 成德眉资经济联系强度

城市与成都距离(公里)经济质量与成都经济联系强度 成都-2.69- 德阳68.80.10.568 3 眉山60.3-0.1-0.739 8 资阳72.8-0.2-1.015 12

显而易见,成都的经济质量远高于其他三个城市。德阳与成都的经济联系强度最高,这可能与早前的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有关;往后依次是眉山和资阳,这和二者与成都之间的城际距离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即城际距离越远,经济联系强度越低。综合来看,邻近的地理位置为成德眉资4市的经济联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交通便捷

首先,看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概况。在公路交通建设方面,2017年底成都、德阳、眉山和资阳4市的高速公路里程占本市公路里程的比重分别是3.64%、2.44%、5.14%和2.25%,计算得出其均值为3.37%,超过同期四川省2.07%的总水平。在轨道交通建设方面,德阳、眉山和资阳3市都与成都互通铁路和高速铁路,未来还将启动3环路快速公交(BRT)建设和市域地铁线路建设,其中成资市域铁路已于2020年底动工。通过查询中国铁路12306官网和四川汽车客运票务网整理得出德眉资3市与成都之间的交通成本(以客运为例,表2),无论时间成本还是货币成本,3市基本都在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内,并且3市与成都之间的交通成本差距都不大。

表2 德阳、眉山和资阳的交通成本

城市铁路时间成本铁路货币成本公路时间成本公路货币成本 德阳23min¥261~2h¥31 眉山26min¥301~2h¥28 资阳25min¥331~2h¥34

其次,看城市群对外的交通概况。成都市内的双流国际机场通达全国、联结世界,同时新建成的天府国际机场还将为4市拓宽空中新通道;中国铁路“三横五纵”干线中的“宝成-成昆”干线由北向南依次穿过德阳、成都和眉山,其中宝成铁路途径德阳站,成昆铁路途径眉山站。此外,德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叠合点,南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0余公里,北距绵阳南郊机场约45公里,距青白江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4公里,突出的距离优势有助于德阳融入蓉欧国际快速铁路货运直达班列;经过对比可以发现,眉山的高速公路里程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比重(5.14%)位列四川省第一位,四通八达的地面路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成德眉资城市群对外联系的强度;资阳主城区与天府国际机场距离20公里,而资阳临空经济区与天府国际机场距离仅有12公里,同时资阳是四川省唯一一座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渝铁路干线的中心站点,大大加强了成德眉资城市群与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密切联系;在建的成自宜高速铁路使得成德眉资城市群加强了与川南城市群的联系,尤其加强了与宜宾、泸州等重要水路运输港口城市的联系,在水路交通方面拓宽了成德眉资城市群对外联系的渠道。总而言之,成德眉资城市群的交通设施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相当便捷,为城市群内部的资源配置以及与外部的要素流动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三)产业互补

原则上各地区优势产业的辨别应当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一并涵盖,但成德眉资4市的优势产业几乎都属于工业领域,且四市在同城化过程中的合作在工业领域尤其紧密。因此,本文以工业为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选取2017年4市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经济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于各市2018年《统计年鉴》),据其工业发展现实设置了投入产出率、产业利润率、就业贡献率、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5个指标(表3),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判别4市的主导优势产业。受多方因素影响,成都市统计局缺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工业行业大类分的年平均从业人数数据,无法测算其工业就业贡献率。本文遵从《成都统计年鉴2018》判定的成都市工业企业特色优势企业,其中前3名分别为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

表3 优势产业辨别指标

投入产出率市某产业的利税总额/市该产业的资产总计×100% 产业利润率市某产业的利润总额/市该产业的总产值×100% 就业贡献率市某产业的年平均就业人员/本市就业总数×100% 区位商市某产业产值占全市所有产业产值比/省该产业产值占全省所有产业产值比×100% 市场占有率市某产业的销售收入/省该产业的销售收入×100%

分析表明,3市数据集均通过了KMO和Bartlett检验,并最终提取出两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依次是84.25%、70.55%和80.527%,已能解释各自城市规上工业企业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借助SPSS19.0计算得出两个公因子的得分(记为FAC1和FAC2),并将其保存为变量后再以两个公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通过公式“优势得分=FAC1*其方差贡献率+FAC2*其方差贡献率”最终得到3市各自的产业得分。

从表4能够看出,德阳的主导优势产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位列第3名的也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且与第2名得分差距甚小,这与德阳雄厚的工业基础非常契合。眉山的主导优势产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次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符合眉山的工业建设现实。资阳的主导优势产业是医药制造业,同样符合资阳造车、食品和医药产业三足鼎立的工业发展现实。综上,4市的主导优势产业完全没有“撞型”,产业互补优势突出,为成德眉资同城化的产业联动夯实了基础。

表4 德阳、眉山和资阳的优势产业得分

城市FAC1方差贡献率FAC2方差贡献率优势得分前3名产业 德阳51.936%32.314%专用设备制造业(1.75)医药制造业(0.82)通用设备制造业(0.7) 眉山46.214%24.33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6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88)农副食品加工业(0.69) 资阳49.519%31.009%医药制造业(1.44)农副食品加工业(0.82)专用设备制造业(0.79)

(四)政策推动

首先,成德眉资同城化是四川省委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重要决策部署。2017年,四川全省经济总量达到3.69万亿元,居全国第6位,与此同时,首位城市成都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四川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暴露于世。应中央“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四川省委做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一干”即以成都为主干,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即各区域经济板块,在与成都的协作中建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五区协同”即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成德眉资城市群既在“一干多支”覆盖范围内,“干”与“支”“支”与“支”间的黏合度较高,在产业协作分工上潜力巨大,又是环成都经济圈的“第一圈”,是“五区协同”的第一链,是促进四川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区域之一。

其次,成德眉资同城化还是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强调推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城记”在学界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在2020年初,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进会上提出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作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川的建设脚步。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成都市委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下好“先手棋”的关键词是“同城化”,这既是深入落实“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也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题中之义。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九次会议特别强调,成德眉资同城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应当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进而优化成渝地区的创新布局。可见,不论是中央层面还是省市层面,成德眉资同城化都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对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形成机理分析可得,在地理空间上,成德眉资4市相互毗邻,位于成都经济圈第一环,地缘优势明显;在交通设施上,地面路网四通八达,空中交通通达全国、联结世界,交通十分便捷;在产业布局上,4市分别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互补优势突出;在政策支持上,除四川省市层面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层面的支持外,4市还倚靠中央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政策支撑扎实。总之,成德眉资城市群充分具备同城化的基本条件,但其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第一,统一规划、破除壁垒。各级政府应积极打破传统城市关系中的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注重提升政策联动水平,促进要素资源在城市群内部优化配置;制度建设方面,积极在居民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人才交流制度等方面进行统一设计,并配之以相应的管理机构。第二,完善基建、促进合作。传统基建方面,主要完善邮政通讯、能源供应、环保环卫、灾害防治等的同城化规划;新型基建方面,主要从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方面做总体布局,提升同城化的现代化水平。第三,放大优势、融合共荣。除优势产业互补外,各自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也至关重要。为此成都应加快东进步伐,加快建成“四中心一枢纽”城市,提升资源吸引能力,进一步推进4市资源共享;德阳应当加大市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占比,并充分利用其多重枢纽身份拓展海外合作,助力成德眉资同城化走向国际化;眉山应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和康养产业,同时推进旅游企业跨市建设和运营,促进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资阳应当充分发挥成渝门户枢纽的区位优势,在助力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同时利用其交通要道地位多渠道整合和利用资源。

[1] 马燕坤,肖金成. 都市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较分析[J]. 经济与管理,2020(01):18-26.

[2] GOTTMAN J. Megalopolis,ortheUrbanizationoftheNortheasternSeaboard[J]. EconomicGeography,1957(7). 31-40.

[3] UIIMANEL.AmericanCommodityFlow[M]. 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1957.

[4] MCGEE T G. TheEmergenceofDesakotaRegionsinAsia:ExpandingaHypothesis[M]. 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lPress,1991.

[5] FRIEDMANJ.TheWorldCityHypothesis[J].DevelopmentandChange,2008(1):69-83.

[6] 谢俊贵,刘丽敏. 同城化的社会功能分析及社会规划视点[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24-28+85.

[7] 阎泽. 同城化环境和语境下的天津城市文化建设[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1):131-135.

[8] 李郇,谢石营,杜志威,吴蕊彤. 从行政区划调整到同城化规划——中国区域管治的转向[J]. 城市规划,2016(11):72-77+86.

[9] 李恒鑫. 城际铁路对城市圈同城化的促进作用[J]. 综合运输,2010(04):36-40.

[10] 桑秋,张平宇,罗永峰,高晓娜. 沈抚同城化的生成机制和对策研究[J]. 人文地理,2009(03):32-36.

[11] 李王. 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的国内比较及启示[J]. 特区经济,2010(03):143-144.

[12] 张菊伟,李碧珍. 福莆宁同城化的经济效应评价——基于改进的产业协调指数[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31-37.

[13] 李迎成,王兴平. 沪宁高速走廊地区的同城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3(03):84-89+120.

[14] 刘梦丽,王伟,刘静玉,梁留科,乔墩墩,安俞静. 中原城市群城市引力范围界定及演变格局[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04):49-54.

[15] 郭源园,胡守庚,金贵.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湖南省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经济地理,2012(12):67-72+90.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Chengdu,Deyang,Meishan and Ziy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SUN Shuyu,LU Lixi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urban agglomer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mot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engdu,Deyang,Meishan and Ziyang of Sichuan province has come into being as the times requi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gglomeration,this paper selected some relevant economic data of Chengdu,Deyang,Meishan and Ziyang in 2017 to research.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factor-analysis,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cities from the neighboring spatial,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supplementary industry and policy support. The paper showed that urban agglomeration of Chengdu,Deyang,Meishan and Ziyang had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urban integration,and then thre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it:planning uniformly,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and amplifying advantages.

urban agglomeration,unban integration,formation mechanism

F061.5

A

1672-4860(2021)04-074–05

2020-10-16

2021-03-16

孙书毓(1996-),女,汉族,四川资中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卢黎霞(1964-),女,汉族,四川甘洛人,教授,学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德阳眉山城市群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德阳散文》以散文的力量记录和歌时代
苏轼眉山足迹
涂白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车祸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