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终身学习体系重构的理念与路径

2021-09-22 11:01朱冠华张义兵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习型体系资源

朱冠华 张义兵

[摘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章重点分析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以及理念转变,并从完善终身学习供给制度和反馈机制、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终身学习网络、组建终身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组织等方面给出了重构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终身学习体系;学习网络;学习资源

[作者简介]朱冠华(1986- ),男,江苏盐城人,无锡开放大学,实验师,硕士。(江苏 无锡 214011)张义兵(1967- ),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苏  南京 21009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江苏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研究”和2020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从‘老化到‘优化:社区老年学习者学习模型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b/2020/03/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8-0075-07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2.0给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成为终身學习体系建设的新引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2.0行动计划”)中指出,“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①

教育信息化2.0相对于教育信息化1.0,反映了教育以育人为本、追求人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教育信息化从建设信息化环境向促进人的发展转变和深化的历史进程。2.0行动计划提出包括数字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网络扶智工程攻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八项重点任务,这八项重点行动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为:建设成熟可靠的数字资源平台,集聚海量优质资源,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学分银行和电子学习档案,建立各类教育融合的认证体系,推动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联通;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有效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突出示范引领,建设优质资源供给模式;探索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终身学习模式变革和重构;推动学习者信息素养提升,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创新能力建设。

平台、资源、学分银行、电子学档、信息素养等词汇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核心要素,同时也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核心关切。这些要素对于构建友好型、公平型、普惠型的终身学习体系至关重要。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初期,重心落在供给层面,即重视物化形态的各类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化日益普及和迅速发展的当下,人的差异化需求满足显得更加突出和迫切,这一变化也推动了终身学习的特征、内容、方式等深层次变化。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旨归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该体系建设的价值回归。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人的终身学习,无论从时代发展,还是从个人成长需求考量,重构终身学习体系显得非常迫切。陈乃林认为终身教育体系与终身学习体系虽提法不同,但目的宗旨、目标取向、本质内涵等几方面,则具有内在逻辑上的有机统一性和高度契合度,终身教育体系侧重供给端,终身学习体系侧重需求端,两者统一于终身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因此本文为了表述统一,将两者暂不做区分。

一、终身学习体系研究现状

(一)终身学习体系元研究

终身学习体系元研究,即对终身学习体系自身的研究,重新审视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这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不断走向完善的必经之路。终身学习体系元研究包括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以及实践论等研究。首先,关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本体论研究目前尚不多,也未形成大规模的讨论。关于终身教育本质追问、终身教育思想溯源、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等需要进一步厘清和跟踪研究,周作宇做了终身教育体系的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研究,周西安、郭玲等学者研究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可能由于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全民“熟知”的词汇了,反而忽略了对终身学习体系的本体论研究,关于其内涵和外延的边际同样也不甚明确,这对于终身学习体系的实施层面是有较大影响的。其次,价值论层面的研究文献中涉及较多,大多是作为文献综述或者小的章节呈现,单独讨论终身学习体系价值的文献较少。对于终身学习体系的社会和个体价值、实践和理论价值层面的论述还鲜有研究,终身学习体系价值层面论述还不深入,不利于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最后,终身学习体系方法论研究,即如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纵观相关研究,也不乏学者提出相关的策略、路径,如刘琪研究了爱沙尼亚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策略,卢清华研究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等,还有其他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但相关方法仍然不够精练,无法从更高的方法论层次建构系统的建设策略,指导意义有限。另外,梳理文献发现,关于终身学习体系实践论研究开展情况系统性也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终身学习体系实践目标的定位不明确,如教育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等;第二,对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实践的基础条件研究不足,如无法确定基础条件的标准;第三,对于参与主体研究不到位,如学校、社会、家庭等角色如何分配,责权范围如何界定等;第四,监督、管理和评价不到位;第五,实践理论和模式总结不够等。

(二)终身学习体系的要素研究

终身学习体系的要素主要是指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各个子系统,为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提供框架和结构支撑,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金绪泽认为,人是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动力要素,学校是工具要素,社会是保障要素。还有研究将终身学习体系的构成要素分解为教育类型,如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等。周作宇提出如果将广义的教育看作一个巨系统,在理想类型的意义上,我们将这个巨系统分作两个部分:学校教育体系为第一系统,这个系统之外的其余部分称作第二系统,个人的发展是通过学习而实现潜力的过程,环境由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构成,物质和精神是两种基本构成要素,具有超越个体的社会性特征。彭坤明提出加快江苏终身教育发展与体系的十五个着力点,包括了资源、平台、环境、实施主体、协调机构等核心要素。终身学习体系的要素从不同的维度分析呈现不同的分类结果,目前大多是针对要素的个别研究,要素之间的协同研究不足,要素的作用机制研究也存在不足,要素的系统作用范围和影响也不足。

(三)终身学习体系应用研究

终身学习体系在应用层面的研究已经得到全面展开,主要集中在框架研究、新技术应用研究(如区块链等)、环境研究、实践研究、立法研究、模式研究、学习型组织研究等。应用研究应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提出优化策略,由于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还缺乏顶层设计和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基层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理论研究者研究也是各自为政,导致无从得知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实践效果。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实践应建立在政策和理论研究的指导下,根据具体区域发展情况,谋定而后动,应用研究要着重关注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的目标、实施的条件以及基层学习型组织建设,并研究相关的终身学习体系的管理策略,使得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有章可循,执行有序,提高行动的效率和质量。

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理念转变

(一)广泛连接的缺失:终身学习网络化发展不足

终身学习网络发展不足是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网络化的目标是使终身学习体系中的各要素组成网络,节点与节点之间互联互通,网络访问便捷畅通。终身学习网络建设可以较好地解决时时可学的问题,在任何节点只要接入到学习网络中即可参与学习活动,分享学习成果;同时也能更好创造终身学习机会,促成机会均等。目前,终身学习网络发展面临着如下问题:(1)终身学习网络建设主体确认,由谁负责,由谁推动;(2)终身学习网络建设推动路径策略,即怎么推动;(3)终身学习网络推动的效果评估,通过系统化指标定量、定性考察终身学习网络化发展程度;(4)终身学习网络的反馈与修正。

(二)数字化形态的缺失:数字化发展不足

近年来,“数字化”已经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诸如“数字鸿沟”“数字技能”等成为最近的热词,从侧面反映出数字化生存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得不正视数字化所带来的学习和工作模式的变革。终身学习体系中的数字化整体形态发展不足,包括数字技术普及不足、数字化平台和资源供给不足、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数字技术使用普及不足尤其明显,一是数字技术的发展迅速,人们的接纳能力还有待提升;二是对待数字技术的发展态度,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待数字技术态度需要引导,让数字技术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数字化平台和资源供给不足,这也是突出问题之一,目前很多地区尚未有统一的大数据终身学习平台和汇聚优质终身学习资源的数字化资源库。数字化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相关部门的数字化决策能力不够,也折射出利用数字技术服务于信息社会发展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三)系列衔接的缺失:终身化发展不足

终身学习体系是一个横向联通、纵向衔接的复杂系统,终身化设计必然要求做到各个子系统的关联和衔接。目前,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学习模式仍未改变,校外学习、非正式学习仍然无法与学校学习进行有效的互认和互通,虽然很多地区开始尝试学分银行,但短期效果不明显。建立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要改革和调整教育结构,实行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举、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努力构建和形成包括学校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系统在内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终身化的教育形态和结构存在问题:(1)学分银行立交桥建设成效不明显;(2)国家资历框架还在建设中,应尽早规划实施;(3)终身化发展的推进和协调实体机构未建立;(4)终身化发展协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四)个性化供给不足:个性化学习动机需要挖掘

人人皆学的重要前提是人人愿学,學习者主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动机要充分,就要给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和内容。终身学习理念倡导人人皆学,但背后一定要有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内容做支撑。目前,终身学习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学校教育模式,而对企业职工、社区居民等的学习需求关注度较低,开发强度也低,参与主体明显不足。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学习内容等很多停留在设想设计阶段。友好的终身学习系统一定是全纳的,具有发展张力的:个性化的内容、服务、评价、学习过程等,这些要素需要经过大量的调研和实证研究,最后形成系统化方案。

(五)终身学习场馆不足:便捷的学习网络仍需发展

终身学习场馆建设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处处可学的有力支撑,终身学习场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于所有居民,起到了学习连接作用,更好地促进了终身学习的发生。目前,终身学习场馆建设仍然缺乏统一的设计和规划,虽然已有一些公共服务场所,诸如文化馆、博物馆等,但这些场馆不是专门供终身学习所用。学习场馆建设应满足覆盖性广、学习环境设计人性化、学习材料规范化,并且能够保障学习过程的统一完整可持续。

(六)终身学习体系发展理念转向

1.终身学习大平台观。数字平台的崛起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价值链;平台不是互联网时代的首创,但互联网时代平台效益最为明显,平台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资源整合起来。数字时代的大平台能够带来便捷的访问、海量的资源,还有基于平台大数据的学习反馈。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是面向全民的,要能满足全民的在线学习,需要能够承受数以万计的访问和点击,因此需要有大平台观。大平台观不同于传统的平台观,主要有以下特点:(1)平台的建构模式发生变化,以分布式为主,多节点数据存储,形成平台的互备和联通;(2)平台的资源模式应是“统一资源+特色资源”模式,平台资源数据共享、流动;(3)支持学习银行的平台智能决策系统;(4)平台支持差异化定制访问;(5)具备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交易中心。

2.终身学习大资源观。资源包括人力(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这些资源要素是综合发生作用的。从形态划分物化和非物化,从是否可数字化又可分为数字化资源和传统资源等。终身学习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大资源观是要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整合资源的系统方法,并能促进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终身学习大资源观建设应转向整合,通过政府、社会、学校等力量整合可用资源,打造资源生态链;建设核心资源,建成服务于终身学习体系的关键和核心资源;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必然存在资源依赖现象,其本质是资源互惠的一种表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终身学习资源。

3.终身学习智慧治理观。基于人工智能、5G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慧决策有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和发展势头。终身学习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引入智慧的治理观,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把握终身学习全貌。智慧治理注重客观的数据和学习者的主观体验,为学习效果保驾护航,其价值主要体现在:(1)学习的发生更加便捷,终身学习过程中的管理可以发起于任何节点;(2)精准的服务,基于平台和资源学习的行为记录,提供学习诊断大数据,精准服务终身学习者;(3)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方案优化,注重终身学习治理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4)多主体治理,鼓励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优势互补,贡献群体智慧;(5)智慧决策模式,探索智慧化的治理决策模式,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4.人的终身发展观。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站在人的发展角度,需要思考如何满足人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自主学习的需求,需要较为明确地回答作为个体的人:为何学(学习导向问题)、在哪学(学习场所问题)、怎么学(学习方式方法问题)、学什么(学习内容问题)、跟谁学(学习社群问题)、学习条件(学习情境问题)、学习效果(学习评价问题),以及如何将以上问题贯穿于个体的终身发展过程中。这是树立人的终身发展观,实现人的学习终身性和连贯性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既要在时间维度上予以设计考虑,也要在学习空间上整体架构,同时也要关注实践与理论的探索衔接问题。

三、终身学习体系的重构

(一)完善终身学习供给制度和反馈机制,提升学习服务效能

1.培育多元供给主体,扩大供给覆盖面。供给主体是供给制度的重要方面,供给主体多元化能够帮助建立完善的供给制度。供给主体包括政府供给、市场供给、社会供给、办学机构供给等。目前,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中的供给主体仍存在缺位现象,因此培育多元主体是完善供给制度的重要一环。供给主体作为学习服务的提供方,对资源有着调配权,供给的方式、策略以及效果评估等都与供给主体有关。供给主体之间应形成合力,推动优质供给、高效供给,探索供给主体间的合作机制,优势互补,差异化服务于不同人群的终身学习,扩大供给覆盖面。

2.建设智慧化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以信息化促进终身学习发生。学习空间与学习环境都是支持学习发生的条件。学习空间侧重功能层面,是学习的间接条件,是学习的中介物;学习环境聚焦应用层面,是学习的直接条件,是学习的刺激物。设计学习空间的时候,需要从学习发生的场所、学习通路、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展示区等着手,综合考虑多种不同结构要素,基于此,就可以设计合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行为。终身学习的发生需要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空间的设计,要能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充分利用教育教学理论开展针对性智慧化学习环境和空间设计,终身学习发生应重点关注学习发生的条件、方法、过程和结果。发生条件中要关注学习的物理场所和虚拟场所,以及必要的学习平台和资源;学习方法要注意终身学习的体验性和需求导向性,因此学习方法中要设计个性化导学方案,完善导学材料,基于人工智能助手的学习秘书设计等;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路径的一种间接体现,需要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设定符合个性化特征的学习通路,让学习发生路径更流畅,符合知识习得规律,符合高阶思维训练基本逻辑;学习结果要能通过学习过程数据较为准确地建模,为学习者学习画像,为实施精准教学提供诊断依据。

3.精準调研终身学习需求,完善终身学习反馈机制。所有的终身学习供给来源于终身学习需求,学习需求是学习发生的原点,精准高效的学习服务同样需要对需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终身学习需求分析应从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目的、方式、内容、环境、资源、时间、场所等重点调研,调研应具有指向性和阶段性,并且能够动态调整。学习需求分析要能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出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分析出影响学习的核心要素,并由专家给出重要性排序,优先解决结构性问题,解决涉及面广的问题。学习需求调研是差异化服务的基础,因此需求的调研和摸索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安排相应的组织和团队做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真实需求,同时还要落实好经费,维持需求调研工作的持续高效运作,为终身学习服务提供精准导向。终身学习反馈机制同样要高度重视,科学有效的学习反馈机制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学习效率。刘辉认为单一的分数报告不能很好地促进学习,促进学习的反馈机制要从静态的分数报告转向动态的整合分析,如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更及时的、便于查询的多层次、多类型、多版本、多维度、多数据源的精细化学业质量分析。终身学习不能唯分数、唯学历、唯资历,因此提升学习质量就要建立合适的、科学的反馈评价机制,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结合综合学习平台,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搜集学习者多模态学习数据。根据专家系统建立反馈分析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动态接收、整理和分析反馈数据,对学习服务做出纠正和改善,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终身学习网络,丰富终身学习方式

1.建立线下的差异化、个性化终身学习服务场馆。线下终身学习场馆建设和发展能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提升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动机。终身学习场馆建设应根据区域发展特点统筹规划,着力打造遍布各地的终身学习场域,该场域围绕终身学习的发生和发展而不断地完善。服务对象上,应覆盖幼儿、青少年、中老年等;服务内容上,应确保丰富性;服务功能上,应做到多样化,诸如建设体验基地、民俗文化基地等。在教育信息化2.0推动下,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具有时代感和科技感。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统筹规划和投入,将终身学习场馆建设成全民学习圈,人人都能享受到学习场馆所带来的学习便利,促进学习发生。另外还要引入多元投资,维持学习场馆的可持续运行,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场馆的科学化设计,要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创新创造为设计导向科学设计场馆。

2.建立线上一站式综合学习服务平台。终身学习网络构建需要线上学习平台和资源,教育信息化2.0推动下,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在线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接入到学习网络中,因此学习平台和资源的可达性、易用性已经成为重要的服务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建立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终身学习一站式平台,为所有学习者终身学习提供平台和资源服务,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总之,综合学习服务平台要体现区域人群特点和发展特色,合理设置资源导航,根据需求调研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平台和资源,确保资源使用率。同时,也要注意平台的使用推广,建立技术队伍,逐步集聚优质资源,并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如云教室的推广使用,可以较好地解决人员、资金、硬件、服务支持以及学习理念方式等建设方面的问题。

线上线下要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形成终身学习知识链条。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终身学习网络,要建设好线下学习场馆和线上平台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混合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多方合作最终形成混合机制。同时要做好混合模式的评估与修正,根据学习者反馈和软硬件条件的改善情况优化资源布局。

(三)组建终身学习型组织、知识型组织,促进知识创新

1.鼓励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业等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柔性可变、持续有机且不断学习的组织,每位成员皆有参与问题判断和解决的权利,整个组织因此充满学习的气氛。组织成员还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创新,逐步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从而获得持续长久的发展。知识型组织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开放、互动的组织,它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等知识管理过程与组织战略紧密结合,最终目标是实现并不断发展组织的知识战略。学习型组织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组织的学习与发展,强调通过学习达到组织的共同愿景。而知识型组织则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基于组织的知识资产所进行的知识管理是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知识型组织必然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组织由家庭、学校、企业等组成,知识创新离不开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组织,因此政府要引导鼓励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业的建立,为终身学习体系建立组织保障。

2.探索建立学习型、知识型组织的途径,明确学习型、知识型组织的合作机制。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教授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种途径,包括自我超越意识的培养、心智模式的改善、共同愿景的建立、团體学习意识的培养和系统思考模式的运用。以上五种途径从多个维度给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路径和方法,作为终身学习体系背景下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应该更加突出人的终身知识、素质和能力发展,突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因此应该群策群力挖掘提高学习型组织凝聚力的思路和方法。有效的合作机制能促进学习型、知识型组织持续稳定发展,诸如组织内外的知识创新分享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组织的文化品牌等。通过文化、精神引领不断激发成员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型、知识型组织的高水平发展,从而推动终身学习体系的高质量构建。

[注释]

①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OL].(2018-04-18)[2021-05-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

t20180425_334188.html.

[参考文献]

[1]陈乃林.两重视域下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当代职业教育,2020(1):12-20.

[2]曹振国.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9(1):96-99.

[3]郭玲.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现状及其构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10):4-6.

[4]刘辉.促进学习的评价:从报告分数到建立反馈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6(4):29-32.

[5]刘红霞.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J].教育探索,2009(9):84-86.

[6]刘琪.爱沙尼亚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策略及启示[J].成人教育,2017,37(11):89-94.

[7]卢清华.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5,35(11):14-17.

[8]金绪泽.对建构终身学习体系基本要素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50-52.

[9]宁烨,樊治平.知识型组织涵义评析及再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3):89-93.

[10]彭坤明.加快江苏终身教育发展与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18,29(1):3-10.

[11]沈书生.学习空间:学习发生的中介物[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19-25+42.

[12]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13]意娜.数字时代大平台的文化政策与伦理关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2):194-197+203.

[14]朱冠华.资源依赖视阈下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中心资源联盟建设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成人教育,2018,38(8):33-38.

[15]朱冠华.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建设研究[J].成人教育,2018,38(7):52-57.

[16]周西安.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内容结构与建构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2):36-39.

[17]周作宇.终身教育体系:思想基础与行动结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6):1-20.

猜你喜欢
学习型体系资源
基于核心知识的项目式学习型小学英语社团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资源回收
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我国学习型组织文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