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其防治

2021-09-22 05:53程嵩峰
中州学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政治生态防治从严治党

摘 要:当代政治生活中的圈子文化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党同伐异;经济上相互勾结,共谋利益;生活中沆瀣一气,蝇营狗苟。圈子文化的滋生蔓延阻碍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带坏了社会风气。部分公眾存在认知误区,封建文化流毒影响,社会潜规则存在以及监督制约乏力,是圈子文化屡禁不绝的主要原因。应通过加强政治引领、肃清封建文化残余、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监督制约、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彻底铲除党内存在的圈子文化。

关键词:圈子文化;从严治党;政治生态;防治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8-0023-05

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这里提到的圈子文化是指存在于我们党内的一种消极文化,是不良政治生态的反映。官场中的圈子文化古已有之且始终难以根绝。历史告诫我们,大凡有朋党、门阀等圈子出现的地方,必然政治生态紊乱,腐败现象丛生。从我们党的实际情况看,圈子文化也在某些地方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且侵害着党的肌体。因此,在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过程中,必须坚决反对和彻底防治圈子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一、圈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圈子是个中性词,是指具有相同兴趣爱好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圈子之所以存在,是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有圈子就会产生圈子文化。广义的圈子文化是指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圈子之中生发的具有独特性质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运行规则甚至语言符号。此种圈子文化源远流长,是一个中性概念。狭义的圈子文化指的是存在于我们党内的一种非主流文化,是一些人在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人际交往异化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党内宗派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本文提及的圈子文化指的是狭义上的概念。

1.圈子文化的主要表现

就近些年的情况而言,在我们党内,圈子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排斥异己,党同伐异。某些地方圈子文化一旦形成,圈子内的成员便会在政治上抱成团并排斥异己、打击别人。圈子文化盛行的地方,政治上拉帮结派、相互提携、官官相护就会成为常态。有的人为了实现小团体利益或一己私利,或散布谣言,或诬告陷害,对圈子外的党员干部进行打击报复。比如,党的十八大以前,“西山会”“石油帮”等帮派在党内勾结串联,进行非组织活动,攫取政治权力和非法利益,造成很坏的政治影响。

其二,经济上相互勾结,共谋利益。官场上的圈子文化是公权力与私利的结合体。圈子文化之所以能够滋生,主要是缘于不正常的人身依附和利益输送。近些年来媒体曝光的窝案、串案、塌方式腐败、系统性腐败、封闭式权钱交易等现象,暴露出党内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圈子文化的严重存在。比如,在塌方式腐败背后,有一个依附在资源能源上的利益共同体在进行权力寻租和谋取私利。有学者研究认为,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腐败问题的典型规律和特征,是权力市场化、资本政治化的典型体现。②

其三,生活中沆瀣一气,蝇营狗苟。要结成比较稳固的圈子,成员之间免不了要经常进行感情联络。圈子中少不了设局的人,也从来不乏趋之若鹜的人。设局者煞费苦心地安排酒局、茶局、打球、搓麻、打牌、唱歌、看戏,可谓花样繁多。设局的目的是做感情投资,以备不时之需。某些党员干部乐在其中,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中放松了思想防线,放弃了原则底线。私下里,圈子里的成员免不了礼尚往来。凭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工资待遇和合法收入,送数额不大的礼品尚可以应付,若是人情来往量大面广且需要大额支出,他们的收入不免捉襟见肘。为了维持圈子里的支出,有的人动起了歪脑筋,不是想办法打公款的主意,就是收受他人贿赂,牟取灰色收入,从而滋生腐败现象。

2.圈子文化的危害

现实中,圈子文化蔓延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其一,圈子文化阻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小圈子以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各种平台为掩护,以牌局、赌局联结金钱关系,以权钱交易培养利益链条,网罗“气味相投”的人脉,共同谋取私利,结成怕见光的灰色利益链。小圈子里的人无论是拿项目、办手续,还是批土地、招投标,走的是快捷通道,迈的是低门槛,奉行的是潜规则,获得的是优先权,扰乱的是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一些人之所以想方设法混进各种小圈子,图的是办事方便,能够获取额外利益、法外特权。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建立在法治社会之上,讲求市场经济主体自由平等,公平竞争,依法办事。圈子文化建立在封建官场文化、家长制传统之上,图的是小团体成员私利,耍的是封建特权,与现代法治精神、民主观念格格不入。但凡圈子文化大行其道的地方,法治的权威势必受到消解和侵蚀,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乱象必然层出不穷,市场主体的活力受到压抑,经济发展也就难以走出封闭、保守、滞后的恶性循环。

其二,圈子文化污染党内政治生态。事实证明,圈子文化往往使正常的党内关系庸俗化。圈子文化的存在,为圈子提供了成员引入、联系交流、利润分配、风险应对的途径和便利,已经成为诱发腐败窝案的大染缸、恶化官场生态的催化剂。圈子文化一旦大行其道,必然使一些人面临“要么加入圈子,要么被圈子孤立、抛弃”的两难选择,势必弱化大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导致用干部、作决策不是选贤任能、实事求是,而是讲圈子、看亲疏情况的出现。圈子文化的存在使得工作中上下级关系变成封建式人身依附关系,正常的同志关系变为庸俗的利益关系;使得善于阿谀逢迎、投机钻营的人飞黄腾达,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仕途坎坷。圈子文化最终影响的是党组织的威信,侵蚀的是党的肌体,毒害的是党员干部的思想,受损的是党的事业。

其三,圈子文化带坏社会风气。圈子文化流行的地方必然导致关系学、厚黑学、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大行其道。受圈子文化影响,一些人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接天线、走捷径。长此以往,圈子文化必然助长社会不正之风,污染地方政治生态,加剧社会腐败和不平等现象。圈子文化践踏的是民主法治,挑战的是道德底线,消弭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是损害社会肌体健康的毒瘤。

二、圈子文化存在的原因

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圈子文化曾长期存在,给党的团结统一带来消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出台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惩处了郭伯雄、许才厚、令计划、薄熙来、孙政才、苏荣、白恩培等一批经营小圈子的高级干部,对圈子文化进行了降维式打击,有力震慑了结党营私的政治“两面人”,维护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匡正了社会风气。通过对近些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中暴露出来的圈子文化问题的分析,结合对我国当代政治生活的观察,笔者认为,圈子文化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公众存在认知误区

少数人分不清正常的社会交往圈子与圈子文化的区别,认为中央整治圈子文化就是不让领导干部和同学、老乡聚会吃饭,不允许官员和企业家有社会交往。有的领导干部为了避嫌,私下里和朋友吃顿饭也东躲西藏、遮遮掩掩。有的干部对企业家“清而不亲”,害怕和企业家交往被人说三道四,担心被人扣帽子、打棍子。有的干部认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办事找熟人是正常现象。有的干部认识不到圈子文化带来的危害,反而羡慕圈子多、路子广的人,认为这是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体现。还有的干部一方面对自己遭受小圈子的排斥和不公平待遇心生怨恨,一方面想方设法找圈子、钻圈子,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理补偿。

2.封建文化流毒影响深远

我国经历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既传承下来博大精深、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也遗留了一些封建文化糟粕,如封建等级观念、官僚作风、人身依附、江湖做派、庸俗哲学、享乐主义、双面文化、厚黑学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封建文化残余虽然经受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洗涤,不再占据社会主流文化地位,但并没有绝迹,有时还在一定条件下死灰复燃。曾经有一段时期,屏幕和网络上各种宫斗剧走红,各色皇帝、娘娘、臣子、奴才轮番上场,反映的主题大多是达官贵人的日常生活,其中充斥着大量朋党相争、机关算尽、钩心斗角的剧情,夹带着一些封建官场文化、宗法文化、奴性文化等文化糟粕。节目播出后,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剧中人物的追捧和认可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下某些人的社会心态。受封建残余文化的不良影响,少数党员干部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大树底下好乘凉”。思想决定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热衷于拉关系、找门路,想方设法拉近与领导的距离。久而久之,党内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由此可见,封建残余文化的存在是当前圈子文化屡禁不止的历史文化原因。

3.社会潜规则存在

圈子文化屡禁不止与潜规则存在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潜规则相对于明规则而言,是指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但又被人们私下认同并起作用的行为约束。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潜规则,即只要与核心人物或关键人物搞好关系,就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演艺界成名靠明星大腕引荐,经商做项目靠官员打招呼,老百姓办事靠找关系,干部晋升靠跑上层关系,等等。有的党员干部之所以迷信圈子文化,是因为圈子文化作为一种潜规则,仍然在社会上暗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他们之所以有圈子思维,特别信奉圈子文化,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有的人通过钻圈子走了捷径,得到了别人没有得到的好处。这种潜规则之所以能够行得通,从根本上说,是社会运行规则存在漏洞。一方面,过于集中的权力缺少制约。有的小圈子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圈子里的一些核心人物掌握资源分配的权力。在政府主导型公共资源分配模式中,公共资源的分配以具有分配权的领导干部为圆心,根据与领导干部关系的遠近亲疏来决定获取资源的机会和数量。社会成员参与交往圈的多少以及参与程度的深浅将直接决定其获取发展资源能力的大小。应该看到,过度集中的权力很容易失控,一旦个人私欲膨胀,公共权力沦为个人或小团体获得非法利益的政治工具,很容易形成有形无形的一些圈子,在其周围弥漫出病态圈子文化,引发地方系统性腐败风险。另一方面,法治社会建设还存在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治社会建设取得巨大进步,全民法律意识有明显提升。但同时也要看到,法律在实际运行中,与各种社会潜规则的博弈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法律体系还是党内法规,尚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增强执行力。不少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办事不依法而是靠关系还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惯性思维。总的来说,圈子文化的存在还具有某些客观基础和环境条件。潜规则不消除,我们就不能期待圈子文化销声匿迹。

4.监督制约乏力

圈子文化之所以在有的地方形成气候,与监督制约不到位有关。比如,有的地方和单位负责人政治意识不强,履行职责不到位,特别是纪委监委的监督责任没有真正落实。有的地方和单位负责人原则性不强,奉行好人主义,对拉帮结派等不正之风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有的部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有的领导干部只关心下级的工作情况,对“八小时以外”的其他情况一无所知。有的人存在不敢监督思想,担心监督上级会被“穿小鞋”,监督同级会得罪同事,监督下级会丢选票。另外,有的地方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乏力,难以形成监督合力。事实证明,党内生活松一寸,党员队伍散一尺。不良社会风气具有“破窗效应”,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如果对搞小圈子、小帮派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警告、不制止,那么这个地方便极易成为滋生圈子文化的温床。

三、防治圈子文化的对策建议

正是基于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纯洁党员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需要,党中央提出了整治圈子文化的要求。治理圈子文化必须对症下药,从澄清公众对圈子文化的模糊认识入手,综合施策,堵疏并举,标本兼治。

1.加强政治引领,澄清对圈子文化的模糊认识

一是加强政治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必须把政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通过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党小组会,定期上党课等途径,适当开展圈子文化大讨论,认清圈子文化的表现、特征、危害、成因等问题,廓清广大党员思想上的迷雾。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提高了,一方面能及时洞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增强自身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蚀。二是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因此,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要系统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理论武装自己,炼就一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使圈子文化无处遁形。三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抵制各种诱惑的护身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③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解决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总开关”问题,从而增强他们抵制圈子文化的自觉性。

2.肃清封建文化残余,倡树社会新风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扫除封建文化残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积极倡导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宣扬封建伦理、宗法文化甚至奴性的文化糟粕,要果断予以摒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中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把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之下,把各种圈子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

3.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清除圈子文化赖以滋生的土壤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速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全面推进,中国熟人社会的格局开始逐渐瓦解,人们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关系种类日渐繁杂。法律取代人情,成为调整人与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主要手段;契约取代身份,成为规制交易的基本准则;法治社会取代人情社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防治圈子文化的根本之策。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弘扬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契约精神,用法治文明之光驱散圈子文化的阴霾,让办事靠法不靠关系,投资找市场不找市长成为社会常态。要加快行政与司法改革,把更多行政管控、资源分配权力还给市场和社会,让更多的人通过个人努力拥有更多、更容易获得价值肯定的机会。

4.加强监督制约,形成监督合力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一是要强化政治监督。强化对党员干部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内规章制度以及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的监督,督促、推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注重巡视巡察监督。运用好巡视巡察这把利剑,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成果运用。三是要强化纪律监督。严肃查处违反党的纪律的各种问题,使党的纪律和规矩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最大限度地压缩圈子文化滋生蔓延的空間。四是要加强社会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有效的监督是走群众路线,让群众监督政府、监督官员。要畅通接受群众检举的反映问题的渠道,对于群众检举揭发的拉帮结派、优亲厚友、利益输送、权力寻租等行为,有关部门要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此外,也可以运用大数据进行有效监督。进入智能时代,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在预防腐败、案件侦破、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天眼查”“企查查”等软件,具有解析企业的关系链条,追查企业资本流向、股权结构和股东身份的功能。按照这一思路,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干部个人情况说明,建立对关键少数、重要岗位人员的重要社会关系电子档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对于非正常交往、涉嫌圈子文化的人员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

5.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完善选贤任能机制

圈子文化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存在,与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密切相关。要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让拼工作不拼关系、看能力不看背景成为社会共识和职场通例。始终“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④。要落实任职回避和任职交流制度,既要考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又要防止形成小圈子和私家军。要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将工作实绩考核和公众评价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前置条件,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动态考核干部,客观全面评价干部。完善选人用人程序,涉及选人用人事项,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不搞“家长制”“一言堂”。要建立选人用人责任追究制度,对组织、参与小圈子,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等行为,对拉关系、找门路、站队伍,广织关系网络的行为,对投机依靠、趋炎附势,将上级领导当成个人靠山的人身依附行为实行零容忍,一经发现或经群众举报查实的,直接取消提拔重用资格。

总之,在政治生活中,圈子文化自古以来就属于一种腐朽的“酱缸文化”,始终污染政治生态。我们党内存在的圈子文化是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不健康、不正常的表现。要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呵护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圈子文化,使我们党始终以健康的肌体、良好的姿态去迎接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页。

②陈磊:《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是当前腐败的典型特征》,《法治日报》2021年1月4日。

③习近平:《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百年大计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人民日报》2019年3月2日。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4页。

责任编辑:文 武

The Manifestation, Cau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ircle Culture

Cheng Songfeng

Abstract:The circle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lif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defending those who belong to one′s own political faction and attacking those who don′t; colluding with each other economically and seeking common interests; wallowing together in the mire. The breeding and spread of circle culture hinder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pollutes the political ecology within the Party and destroys the social atmosph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proliferation of circle culture are the cognitive misunderstanding of some public, the toxic influence of feudal culture, the existence of potential social rules and the lack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We should thoroughly eradicate the inner-Party circle culture by strengthening political guidance, eliminating the remnants of feudal culture,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ciety ruled by law,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Key words:circle culture; strict Party governance; political ecolog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收稿日期:2021-03-15

作者簡介:程嵩峰,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博士生(北京 100091),中共河南省郑州市白沙园区纪委书记。

猜你喜欢
政治生态防治从严治党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