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

2021-09-22 08:58王之旅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辅导员高校

摘 要: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学生资助工作体系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工作现状、主要问题和建议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29-002

近年来,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持续完善,学生资助水平不断提高,资助人数和资助资金持续增长。根据《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發展报告》数据显示,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金额共计1316.89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达到14.48%,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供了坚实保障[1]。那么如何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进而达到育人的效果,高校辅导员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工作现状

目前,各个高校都已基本建立健全了“奖、助、勤、补、贷”等多项措施组成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他们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都不用愁。

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工作大多是各院系交由1名辅导员总体负责学院学生的资助工作,并由其对接学校资助中心的负责老师。开展资助工作的集中时间是每年的秋季学期,更准确地说是每年的9、10和11月份。期间要完成每年一度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依据认定结果再开始评选上一学年的奖学金和助学金、设置学期勤工和三助的岗位和办理校园贷款。这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材料都需要准确无误,同时最终产生的结果也需要涉及到的所有学生一致认可。春季学期中,辅导员主要进行毕业生的资助工作,如:专业奖学金的评选、毕业生贷款还款的签约和资助育人集中活动等。

二、高校辅导员做好资助工作的主要问题

1.辅导员专业化能力不足

目前辅导员的招聘大多要求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各辅导员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科背景,多数辅导员对学生资助的专业性不高,致使辅导员对各项政策的解读,具体方法的掌握和常见的具体要求掌握不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若处理不当会出现工作中的重大失误。

很多资助工作都需要先进行班级评选这一过程,辅导员对其过程不够了解,对班级工作指导不足,那么在班级评选这一开始环节就会出现较多问题与矛盾,一旦产生就需要重新评选,那么这对申请学生、班级同学和辅导员来讲都是精力的浪费,也是让辅导员公信力减弱,后面的工作难以开展。

2.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不够精准

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重要基础。自2019年开始,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每年认定时,除建档立卡、城乡低保和孤残子女等几类特殊情况外,都要根据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结合学生在校表现和生活消费情况来进行认定。其中申请表的信息是有待核实的,但由于工作量巨大,情况复杂,辅导员又难以精准核实。同时生活消费情况目前没有任何准确的数据,只能从学生提供的信息和日常印象判断。对于新生来说,开学两周就进行困难认定,学生互不了解,辅导员也没有全面地认识学生,大多都是直接上报,其认定结果就不够准确。再就是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因为不熟悉流程、过于自强等原因而没有申请困难认定,这也需要辅导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快速地将他们识别出来,这对于一名新生辅导员来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于老生来说,每年的困难认定也都是走流程,因学校的学生手册中对取消困难认定资格只有学生违纪是可以明确衡量的,其他都难以界定,这就导致了上一年认定的结果之后继续沿用,困难认定结果不够精准,存在主观判断偏差。

3.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勤工助学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还可以拓展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但目前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要,供求矛盾突出。同时大多岗位为打扫卫生、整理报送材料和日常值班等,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作用不大。

4.资助监督和评估体系缺失

近年来,各高校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出台了各种政策,但是对于学生收到相应的资助后,其如何管理和使用的情况是无人去了解和关心的。作为辅导员,往往关注的是资助发放的金额是否按时打入学生账户,但很多辅导员没有引导受助学生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部分同学出现了受助而不努力、随意请客吃饭和肆意挥霍等情况,这使得大学生资助工作偏离了其最开始的目标和意义。

5.资助育人功能效果不够理想

部分辅导员对资助工作的认识具有片面性,认为只是单纯的“资助”,是一项学生事务类工作,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了。往往资助工作做得很多,过多地关注评审程序是否完善、评审过程是否按照程序公平公正地开展、资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学生提供的贫困资料是否属实等一系列程序性工作,在评选结果公示之后,意味着资助工作暂时结束[2],而忽略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育人”,缺少对育人的思考。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高校也确保资助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学生获得了相应资助后,缺乏感恩心理,不知道资助从何而来,用的心安理得,觉得理所当然,产生等、靠、要等行为[3]。部分受资助同学学业成绩不断下滑,自我封闭,有些学生甚至怨恨父母、怨恨社会,从经济贫困变成精神贫困和心理贫困。

6.忽视心理教育

辅导员在进行资助帮扶工作时,需要注意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但具有较为沉重的经济压力,其心理压力也很沉重。部分学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会由于经济条件、父母离异等情况而产生自卑等心理,甚至部分学生选择放弃相应的资助。一些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急于求成地进行一些校外实习,但这往往容易被骗或者付出大量时间而获得较少的报酬。总之,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大于他们所承受的经济压力,而辅导员进行资助工作往往重视物质层面而忽略了心理层面。

三、高校辅导员做好资助工作的建议对策

1.建设专业工作队伍

高校辅导员在从事相关工作时,一定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资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且需要丰富经验的工作,辅导员需要及时关注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资助政策、制度和变化。同样也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积极沟通,深入思考,总结经验,边干边学。辅导员工作时只靠自己也是不行的,可以培养专门的学生资助助管,将事务性工作交给助管,让其协助自己进行资助工作。同时也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一是宣传最新的资助政策,为同学们答疑解惑,二是指导班级班委工作,确保班级评选工作无误。

高校也可以组织资深的资助辅导员为新进的辅导员进行培训和专业帮助,另外通过定期组织辅导员沙龙或者座谈会,大家一起探讨资助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帮助辅导员更好地从事资助工作。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

只有精准认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能保障资助工作对象没有偏差,资助金的使用具有最大意义。首先辅导员要从多方獲取学生信息,除了与学生本人的谈心谈话外,还要深入宿舍、教室和食堂,这些都是真实反映学生生活情况的重要场所。辅导员也要合理使用大数据,根据学生一卡通的消费情况、出入校的次数和定位进行统计分析,但是不能只依赖大数据,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来印证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消费水平。寒暑假期间,辅导员可以进行学生家访,前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中,与其父母和当地乡镇工作人员沟通了解实际情况,既代表学校给予了关心和慰问,又检验了辅导员的精准认定。

困难认定是集中时间来完成的,但是困难情况是动态的,辅导员要把集中认定和动态调整相结合。不排除部分家庭因遇突发情况而致困的情况,这部分学生辅导员要及时了解并且认定等级。同样,辅导员也要避免“只进不出”的现象持续发生,要及时关注已经认定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和现实表现,对于家庭经济好转的学生,辅导员应该及时沟通,进行思想引领,让其退出困难认定,同时建议学校制定取消认定资格的细化标准,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3.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目前的勤工助学岗位不能满足现有困难学生的需求,作为辅导员,一是沟通学校资助中心,呼吁开设勤工助学岗位的院系和职能部门提高使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将其作为设岗的要求之一,同时开发临时勤工岗位,缓解学生需求。同时也可以向学校建议举办类似就业双选会一样的招聘会,用人部门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当面交谈,拓宽勤工助管的遴选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组建受助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和公益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4]。三是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资助育人环境。高校可以走访知名企业和校友企业,加强相关合作,可以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习机会,提升眼界,丰富阅历,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注重资助效果反馈

对于受助学生的资助效果反馈,辅导员可以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来收集。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谈话和深度辅导,了解受助学生的受助金额使用情况,心理变化,日常学习的努力程度等,也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让所有的受助学生进行广泛的填写,对于填写情况再进行整理分析,得到资助效果反馈;也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根据之前困难认定的经验和基础,告知其家长学校给予学生的受助政策和金额,这既是对之前困难认定调查的一个重要反馈,也是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对于学校资助的效果反馈,通过家校联动,让受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受助资金,产生感恩意识。

5.切实发挥资助育人功效

辅导员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思路,发挥自身积极协调的作用,坚持资助最终目的是育人的理念。一是可以借助日常学生管理,比如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奖评优等,规范学生行为,塑造正确的三观和习惯,形成良好品格。二是召开主题班会,以“感恩”“诚信”“励志”等为主题,向学生们传递知恩感谢、诚实守信、自立自强的正能量。三是开展丰富多彩,学生易于接受参与的主题活动,如“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诚信筑梦想资助育芳华”、资助育人嘉年华“自强之星”评选等,不断引导学生。四是给予受助学生回馈平台,比如结合学业辅导工作,让受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这种学业辅导朋辈帮扶的讲课答疑模式,让其帮助更多的学生。辅导员也要努力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给予受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与帮助他人的平台,让其在校期间更好地回馈学校。

6.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辅导员学生的资助不仅仅要进行物质上的帮扶,同时也要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引导,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大学生树立起自强、自尊、自信的精神品质。同时做好心理普查工作,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标识出来,加强心理健康跟踪引导,利用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要加强宿舍、班集体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互助的校园氛围,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在大学校园中感受到一定的归属感。

四、结语

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辅导员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参与者,要不断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把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与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通过抓资助育人,促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人民日报,2020-05-21(006)

[2]翟三华,李志东.资助育人视角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路径探索[J]科教导刊,2021(05):88-90

[3]徐芸.高校辅导员在精准资助和科学育人方面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7):93-94

[4]隋明阳.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实效性的研究——以天津体育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20(12):200-202

作者简介:王之旅,1997年6月生,男,汉族,辽宁省锦州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资助研究。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辅导员高校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方法创新的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