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科普期刊发展新态势

2021-09-22 00:24李怡琳苏婧张品纯鲁妮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1年1期
关键词:态势媒体融合现状

李怡琳 苏婧 张品纯 鲁妮

摘要:本文旨在“摸清现状”,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之际为我国科普期刊的改革创新发展做好基础调研工作。通过对我国科普期刊2019年年度核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科普期刊基本现状、新媒体发展态势进行梳理,阐述融媒体环境下科技期刊发展新环境。研究发现,科普期刊呈现出以下基本态势:属地分布分散,以综合类和面向公众为主;出版单位以自负盈亏为主;从业人员总体规模较小;少量科普期刊出现发行量上行;经营收入更多元化;收入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科普期刊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在投入、建设、经营等方面深度融合发展;方方面面的力量产生出科普“基因”,与科普期刊一起形成“全民科普”大环境;科普期刊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未来还有更多可能。在“全民科普”的融媒体大环境中,科普期刊应继续练好内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之中。

关键词:科普期刊;媒体融合;现状;态势

21世纪初至今,新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媒体融合,科普期刊也跻身改革创新洪流,一些积极向科普融媒体纵深发展,也有一些转向成为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融媒体环境下,不同类型和介质媒体之间的边界在不断模糊,方方面面的力量产生出科普“基因”,在科普领域伸出“触手”,而科普期刊的发展也在融媒体环境下,悄然呈现出新态势。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对科普期刊进行了定义,提出科普期刊是对公众进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读物[1]。我们根据受众对象不同,将科普期刊分为面向普通公众的科普期刊和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期刊。面向普通公众的科普期刊又分为少儿公众科普期刊和成人公众科普期刊两类。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期刊可以分为高级科普期刊和技术普及期刊。根据内容选择方向的不同,科普期刊又可以划分为综合类科普期刊和专业类科普期刊两大类。前者内容上不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后者则集中于某一专业领域。专业类科普期刊按所属学科领域的不同,则划分为理科类、工科类、农林类和医药保健类。

以上两种分类方法分别称为对象分类法和内容分类法。通过这两种分类方法,可以更清晰地对科普期刊进行界定。本文对参加2019年度核验的9000余种期刊进行了筛选。随着近年来很多期刊的发展转向,一部分原来属于高级科普和技术普及的期刊,已经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学术期刊,还有不少期刊在发展中增强了行业指导的属性,可以归入综合指导类期刊,上述两类期刊暂不列入此次科普期刊的统计范围;此外,本文统计的范围是在科技期刊领域,不在科技期刊范围的科普期刊(CN号附加代码表示期刊分类的英文字母在N以前的)也未列入此次科普期刊统计范围。进行了这些筛选之后,纳入此次统计范围的科普期刊有 259 种。

1 中国科普期刊发展基本情况

1.1 科普期刊属地分布较为分散,以综合类和面向普通公众为主

从地域来看,科普期刊分布较为分散且不平衡。在259种科普期刊里,中央期刊有97种,占总数的38%,剩余的62%分布于28个省区市。上海、重庆、天津、北京四个直辖市以及广东、湖南等省,科普期刊分布较多;福建、甘肃、贵州、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科普期刊分布较少;青海、西藏和宁夏没有分布,港澳台未统计(图1-1)。

从类别来看,内容分类法将科普期刊划分为综合类科普期刊和专业类科普期刊。在259种科普期刊里,综合类科普期刊有75种,占总数的28.96%;专业类科普期刊有184种,占总数的71.04%。专业类科普期刊则包括医药保健类64种、农林类25种、理科类16种、工科类79种。

对象分类法将科普期刊划分为面向普通公众的科普期刊和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期刊。面向普通公众的科普期刊有219种,其中包括33种少儿公众科普期刊和186种成人公众科普期刊;面向科技工作者的40种科普期刊又分为高级科普期刊和技术普及期刊,数量分别为16种和24种。

从学科分布来看,科普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较广但分布不均。按照中图分类法,科普期刊涵盖自然科学总论(N),数理科学和化学(O),天文学、地球科学(P),生物科学(Q),医药、卫生(R),农业科学(S),工业技术(T),交通运输(U),航空、航天(V),環境科学、安全科学(X)及综合(Z)领域。其中:医药、卫生类的科普期刊最多,有64种,占24.71%;其次是工业技术类,有52种,占20.08%;自然科学类有51种,排在第三位,占19.69%;而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和综合类的期刊数量比较少,分别只有5种、4种和1种(图1-2)。

1.2 科普期刊出版单位以自负盈亏为主

据2019年度核验数据统计,259种科普期刊,除去填报信息为0或者空白的其他情况,属于非法人出版单位的116种,占总数的44.79%;属于转企改制期刊出版单位的68种,占总数的26.25%,属于事业法人出版单位的46种,占17.76%,企业法人与事业法人出版单位的期刊共占比44.01%。在企业性质出版单位的67种期刊的有效数据中,有限责任公司39家,占企业总数的58.21%,成为主要的企业形式。

从企业资金来源来看,自筹经费的有68种,占132个有效数据的51.52%,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上级单位拨款的占33.33%;自筹与拨款结合的占15.15%。

从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来看, 64种有效数据中,52种期刊以自收自支为主要形式,占比81.25%;差额拨款7种,占比10.94%,全额拨款5种,占比7.81%。由此可见,事业法人出版单位的科普期刊资金来源大多数属于自收自支。

1.3 科普期刊从业人员总体规模较小

我国科普期刊从业人员整体规模较小。据2019年度核验有效数据253种期刊统计,科普期刊从业人员共计3122人,刊均12.34人。72.73%的科普期刊,总人数在6~20人之间;74.70%的科普期刊,在编人员在1~10人之间;56.52%的科普期刊采编人员在1~5人规模;半数科普期刊有新媒体人员,且多数期刊的新媒体人员在1~5人;多数期刊行政人员、广告人员和发行人员总人数都在5人之下,个别期刊的广告人员同时身兼发行人员。总人数30人以上算是规模大的科普期刊,例如总人数82人的《中国国家地理》以及总人数70人的《家庭医生》。《青少年科苑》《模型世界》《城市环境设计》《未来科学家》《绿色中国》《科学大众》《家庭医学》《航空世界》也跻身总人数前十之列(表1-1)。

我国科普期刊从业人员以本科学历和硕士研究生学历为主,本科刊均8.69人(241种有效数据),硕士刊均6.4人(190种有效数据)。拥有1~5名、6~10名、11~15名博士从业人员的科普期刊分别有55种、1种、1种,其中,《今日科苑》有11名博士从业人员(表1-2)。

据统计,我国科普期刊刊均中级职称3.57人,刊均副高级职称2.04人,刊均正高级职称1.92人,刊均中高级职称人数占刊均总人数的61.02%,总体分布较为合理,有利于办刊团队发挥以老带新以及传、帮、带的作用(图1-3)。

1.4 少量科普期刊发行量上行

在填报发行量有效数据的255种科普期刊中,235种科普期刊发行量在10万册以内,占比92.16%,只有《家庭医生》等20种科普期刊的发行量在10万册以上(表1-3)。据《中国期刊业发展报告2017—2018》[2],在214种有效数据中,期发行量10万册以上有8种科普期刊,10万册以内有206种;而本次统计中,期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有20种,尽管大部分期刊发行量仍然在2万册以下,但少量科普期刊出现发行量上行(表1-4)。从这20种科普期刊所属类别来看,主要是面向少儿的综合类以及医药保健类和农林类的部分期刊。

1.5 科普期刊经营收入更加多元化

1.5.1 科普期刊年总收入情况

在填报年总收入有效数据的228种科普期刊中,年总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的有18种,占比7.89%。其中包含以发行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博物》《中学生数理化》等期刊,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国国家地理》《座驾》等期刊,以及以新媒体收入为主要来源的《车主之友》《科学大众》等期刊。38.16%的科普期刊年总收入则在百万元以内,科普期刊总体收入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表1-5)。

1.5.2 科普期刊发行收入情况

与年总收入类似,发行收入状况也呈现出两极分化。长期以来,发行收入一直是传统期刊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我国科普期刊目前的发行方式以邮发、自办发行、邮发+自办发行三种方式为主。在253种科普期刊有效数据中,43种期刊采取邮发的方式,占比17.00%;33种期刊采取自办发行的方式,占比13.04%;69.96%的期刊则采取邮发+自办发行的方式。2019年填报发行收入有效数据的220种科普期刊中,发行收入排名前十的除了上述总收入排名靠前的“发行大户”期刊外,还有《未来科学家》《人口与健康》《祝您健康》等期刊发行收入超过千万元;而发行收入在200万元以内的有163种,占74.09%(表1-6)。

1.5.3 科普期刊广告经营情况

与科普期刊的广告经营大多采取自主经营的方式,在222种期刊有效数据中,自主广告经营的有143种,占比64.42%;53种期刊选择自主+代理经营,占比23.87%;26种期刊采取代理经营的方式,占比11.71%。在129种期刊有效数据中,广告收入超过500万元的有9种,占比6.98%,包括《车主之友》《座驾》《汽车族》《汽车与运动》在内的7种汽车类科普期刊和《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眼镜科技杂志》。这些期刊市场化程度较高,在发行、广告、品牌活动、新媒体等领域都已形成品牌效应,并且能够依托行业盘活资源,深耕市场,取得较好的广告收益。广告收入低于或等于100万元的则有94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分羹,科普期刊在争取广告收入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新的创收方式。

1.5.4 科普期刊其他收入情况

随着媒体融合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科普期刊开始重视和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在不断开展的战略调整与改革创新中,拓宽收入的来源与渠道,使得收入不再仅限于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新媒体收入、项目活动收入、版权收入也都成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期刊的收入构成更加多元化。在120种有其他收入的科普期刊中,《人之初》《家庭醫生》《奥秘》《海洋与渔业》《中国眼镜科技杂志》《科学24小时》《摩托车信息》《发现》《太空探索》等32种期刊的其他收入超过百万元,其中,《科幻世界》《城市环境设计》《中国国家地理》《车主之友》4种科普期刊拥有超过千万元的其他收入。

在新媒体收入方面,39种期刊填写了新媒体收入情况,刊均新媒体收入207.94万元,已经超过这39种期刊刊均广告收入(175.68万元)。

在版权收入方面,30种科普期刊已有版权收入。《少年科学画报》《知识就是力量》《特种经济动植物》《汽车与配件》《百科知识》《四川烹饪》等科普期刊在版权收入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长寿》《养生月刊》拥有海外出版收入,《农村新技术》《消费电子》拥有版权输出收入。

在年利润总额方面,在242种期刊有效数据中,59种期刊利润为负数,32种期刊0利润,151种期刊利润为正数,科普期刊刊均利润为47.94万元。

在媒体融合时代,随着经营意识和融合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更多的科普期刊会在新媒体、版权、项目活动等方面开疆拓土,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 科普期刊融媒体发展情况

随时随地的阅读与互动,是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不再清晰可见。为了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科普期刊也在不断探索与实践。

2.1 科普期刊在新媒体方面的投入

在人员配置方面,半数以上的科普期刊进行了新媒体人员信息填报。在135种期刊有效数据中,91.85%的科普期刊新媒体人员配置在1~5人,《汽车族》《医食参考》配备6名新媒体人员;《新安全》《摩托车信息》《汽车导购》配备7名新媒体人员;《航空世界》《车主之友》配备8名新媒体人员;《中国国家地理》《家庭医生》《绿色中国》《青少年科苑》则拥有10人及以上新媒体团队成员。

在资金投入方面,52种科普期刊进行了新媒体业务的拓展,占总数259种的20.08%,刊均新媒体投入52.6万元;其中,超过百万元投入的有7种。

2.2 新媒体平台进驻和建设情况

根据2019年度核验数据统计,20.85%的科普期刊进驻过第三方新闻、视频等平台(图2-1)。据统计,在54种期刊有效数据中,刊均进驻4.6种第三方平台,最高进驻记录是《车主之友》,进驻了15种第三方平台。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龙源期刊网已经不再是科普期刊上网的主要途径。进驻平台、开通账号,成为科普期刊占据网络宣传阵地的新通道。除了公众熟悉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今日头条、百家号、一点资讯、网易号等新闻资讯平台,爱奇艺、土豆、优酷等视频平台,一直播、南方+等直播平台,还有健康号、车家号等专业领域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等等,都成为科普期刊积极进驻的对象。

2.2.1 科网站建设情况

据统计,259种科普期刊中,有97种确认拥有自己的网站域名。在77种期刊关于网站年度点击量的有效数据统计中,41.56%的科普期刊年度点击量在1万~10万次(表2-1)。《博物》和《中国国家地理》官网的年度点击量过亿;《电脑爱好者》网站的点击量达到千万;《环境与生活》《汽车与运动》的网站点击量分别是500万次和660万次;《汽车之友》《汽车导购》《农业机械》《四川烹饪》《汽车博览》的网站年度点击量也已经超过百万。

2.2.2微博建设情况

微博作为开放型社交平台,是科普期刊进行展示、宣传、互动的主要社交阵地之一。微博热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热点时事的快速便捷方式。截至2019年,在112种期刊有效数据中,91.97%的科普期刊至少开通了1种微博账号,6.25%的科普期刊开通了2种微博账号,开通3种和4种微博账号的科普期刊均占有效数据的0.89%。

微博粉丝的数量直接体现了科普期刊的人氣及受关注度。在113种填报了微博粉丝数的科普期刊中,排名前10位的期刊所属微博的粉丝均超过70万,主要涵盖天文、地理、汽车、电子领域。截至2021年3月25日,《博物》的官方微博号“博物杂志”的粉丝数已经达到1281万(表2-2)。

2.2.3 微信建设情况

微信已经成为日常即时通信工具之一,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传统期刊开拓新媒体疆域的必要手段。161种科普期刊开通了至少1种微信公众号,占总数259种的62.16%。

根据159种期刊有效数据统计,38.36%的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订户数在1万~10万个,35.85%的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订户数在1000~1万个。拥有10万个以上订户数的微信公众号有21种,其中,两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订户数超过百万个(表2-3)。例如《家庭医生》旗下包含“家庭医生”“健康养生三分钟”“中国家庭医生健康科普基地”在内的公众号,以矩阵的形式,进行科普内容推送,涵盖健康、护理、医药、饮食、养生等方面。

微信公众号推文的篇均阅读量体现了公众号文章的内容质量,科普期刊产生10万+的爆款推文,离不开优质的选题、生动的语言、严谨的科学性、时效性以及精美的版面设计等因素。21种科普期刊在微信公众号年度10万+文章数量统计中,13种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有1~10篇年度10万+文章,占比61.90%;6种科普期刊有11~100篇年度10万+文章,占比28.57%;2种科普期刊有100篇以上年度10万+文章,占比9.52%。爆款推文数量较多的科普期刊有《数码影像时代》《摩托车》《汽车之友》《微型计算机》《知识就是力量》《新潮电子》《中国国家地理》《环境与生活》《航空知识》及《抗癌之窗》等。

2.2.4 客户端建设情况

融媒体时代,“两微一端”中的“端”就是指客户端,也就是手机App应用。客户端就像移动的微型网站,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相较于微信公众号,能够实现更加复杂的需求及功能。除了内容推送,科普期刊能够通过手机客户端,更好地完成用户服务、实现其他交互式功能。2019年度核验数据显示,30种科普期刊拥有自己的客户端,其中26种期刊拥有1种客户端,占这30种期刊的86.67%。《青少年科技博览》拥有4种客户端,《科普童话》拥有3种客户端,《中国汽车画报》和《健康之家》分别拥有2种客户端。

在客户端下载量方面,24种有下载量统计的科普期刊中,下载量1000次以内(含1000)的期刊有5种,下载量1001~1万次(含1万次)的期刊有3种,下载量在1万~10万次(含10万次)的期刊有10种,下载量在10万次以上的期刊有6种(表2-4)。

活跃用户数量体现客户端运营情况。32种科普期刊客户端活跃用户数在1万以内的有18种,占比56.25%,客户端活跃用户数10万以上的有《中国国家地理》等7种,占比21.88%。

近年,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除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还有不少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新媒体平台,如专注于短视频的抖音和快手,如专注于直播的一直播,如专注于娱乐的大鱼号,还有知乎、今日头条等,科普期刊也正紧跟时代需求,在新媒体领域不断开拓,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

2.3新媒体经营状况

根据2019年核验数据统计,有39种科普期刊开展了电子商务。当当、淘宝、京东、微信服务号等等,均可实现期刊在线销售。《航空知识》还通过微信服务号“航知微店”来销售各类航空模型、文创等周边产品。

在39种期刊有效新媒体经营统计数据中,刊均新媒体收入207.94万元。新媒体收入100万元以内的有33种,占比84.62%,百万元以上收入的科普期刊有《车主之友》《家庭医生》《科学大众》《绿色中国》《中国汽车画报》《科学24小时》,其中《车主之友》的新媒体收入超过千万元。《知识就是力量》《海洋世界》《中国眼镜科技杂志》《汽车博览》也都有不错的表现。

3科普期刊媒体融合发展新环境

2014年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媒体融合的相关政策,如《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3]。几年来,除了期刊自己的 App,在微博、微信、头条号、知乎、百家号、快手、抖音甚至 2019 年才兴起的绿洲,都能见到科普期刊的身影。随时随地的阅读与互动,更加凸显融媒体时代科普期刊的传播特点。

航空知识杂志社将旗下学术期刊《航空学报》、科普期刊《航空知识》进行资源整合,通过共享内容资源、共建编委会、共铸传播平台、共育人才、共同开展品牌特色活动等方式[4],既发挥了《航空学报》促进学术交流、传播科技成果的优势,也增强了《航空知识》进行科普转化与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功能,改善了学术期刊受专业性限制而面临的小众、小量、小市场的现状,也为受新媒体冲击发行渠道紧缩的科普期刊寻找到新的办刊思路。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诠释了“全媒体”的概念并指出:“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5]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时代到来,公众的阅读习惯早已悄然发生改变。大多数科普期刊开始“放下执念”,与自己“握手言和”,优秀科普期刊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媒体之路。

《中国国家地理》联手《博物》《中华遗产》杂志营造活跃新媒体形象,不管是天天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抽奖微活动的“地理君”,还是凡遇到新奇物种总是想着“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博物君”,以及热衷于借热门话题讲述传统故事的“遗产娘”,通过富有明显个性特色的新媒体形象,将科普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当中,科普期刊仿佛化身为身边极具“烟火气息”的小伙伴,融合无边界,科普润无声。

农业科普方面,例如《农村新技术》杂志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的基础上,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不断完善微信公众平台的“农村商城”[6],加入今日头条、百家号、知乎、大鱼号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传播平台,并将短视频和直播融入科普活动,共同打造交互式科普传播平台。

综合科普方面,例如《科学大众》杂志自 2014 年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以来,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积累活跃用户超过3万个;除了“一网两微”,还利用新技术,联合合作方共同打造“4D”科普杂志;将原本纸刊的定格漫画通过合作的形式推出AR全媒体绘本读物;通过与电台合作,推出原创绘本科普故事音频,打造国内“第一本有声科普童话”[7]。

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边界在不断模糊,方方面面的力量产生出科普“基因”,在科普领域伸出“触手”。

在科技期刊中,学术期刊和技术期刊作为科普期刊的“同胞兄弟”,在科学传播方面自带科普“基因”,在融媒体时代,这种科普“基因”更加“显性”。据2019年统计,除去科普期刊,科技期刊中擁有1种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期刊有1989家,拥有2种和3种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期刊分别有96家和9家。例如《中国中药杂志》曾获得国家级荣誉“2017年全国优秀微视频科普作品奖”,围绕“中国中药杂志”“奔跑吧 中医药”两种微信公众号开展科普及用户服务工作。

此外,科协系统、科研机构、科技场馆、高校、医院等也都利用新媒体发挥科普优势,在不同平台使用不同分发渠道开展科普,已经逐渐渗入教育、健康乃至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拥有大量订阅用户。从中国科协“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十大科普自媒体”入围名单中可以看到,入围的20家自媒体来自不同的媒体平台。如:来自bilibili的“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用通俗的语言讲科学知识,用专业的水准教科学方法,用权威的答案解科学疑惑,用认真的态度释科学精神;来自微信公众号的“中国数字科技馆”,每周五准时推送,除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告,“榕哥烙科”“学姐来了”“科学放大镜”已经成为品牌栏目;来自喜马拉雅 FM 的“科学开开门”,是中国数字科技馆针对3~10岁儿童的原创百科音频节目,截至 2020年6月,在喜马拉雅FM上拥有14.4万的订阅量,播放量达4085.7万次;来自新浪微博的“中央气象台”,既萌趣可爱又科学严谨,截至2020年6月,微博粉丝超过170万,以“萌台”形象深受公众喜爱;来自App的“小豆苗”不只是说预防接种那些事儿,还有各种育儿攻略和课程为年轻妈妈解决育儿问题;来自抖音号的中国科普博览,以原创小视频的方式传播科学正能量。

此种形势下,“队友”和“对手”都在增加,科普期刊除了在传统内容领域继续深耕,在新媒体领域也必须不断发力,借助新媒体平台,打造精品科普内容;转变思路,将读者转变为用户,积极服务用户。据2019年统计,在平台推广方面,进驻第三方新闻、视频等平台的科普期刊共计52家,除了公众熟知的今日头条、微博、微信、喜马拉雅 FM、抖音、优酷、爱奇艺、搜狐、网易、知乎之外,还有趣头条、大鱼号、YY 直播、汽车之家、秒拍等新媒体平台;在用户服务方面,客户端活跃用户排名前十的有《健康之家》《名车志》《博物》《环境与生活》《农业机械》《汽车导购》《汽车与运动》《汽车之友》《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汽车画报》。

4 结束语

在经历了新媒体冲击、文化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洗礼之后,科普期刊在数字化出版转型的蜕变后华丽转身,经过一路不断地探索,走向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之路。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类媒体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交融,科普期刊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从资源投入、平台建设到经营收入,都呈现出良好势头,未来还有更多可能。与此同时,在“全民科普”的大环境中,科普期刊可以借鉴其他传播力量的可取之处,练好内功,面对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市场,抓住融媒体发展时代的“一万种可能”,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媒体融合发展的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期刊发展现状[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07.

刘泽林,苏婧,刘元春,等.科普期刊发展报告[C]//吴尚之.中国期刊业发展报告2017-2018.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85.

國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新广发〔2015〕32号《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04-09)[2020-08-13].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9465592/04eb28XZfok5Ou6QlYtOEEOzeeznpo70o9os_STlKCFiRhP1mFhfA7 hLo0d4RUnIiG0Dr7ribA2pETZUau45ZlOAvdECpvbMyUM.

李明敏,武瑾媛,俞敏.学术期刊与科普期刊双翼齐飞:以《航空学报》《航空知识》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1):85-88.

习近平总书记谈媒体融合发展十大“金句”[J].新闻采编,2019(1):1.

邓进利.科普期刊全媒体交互式传播平台建设:以《农村新技术》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9(5):130-132.

张洁,司明婧.江苏省科普期刊科技传播能力与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8,35(28):1-4,14.

作者简介

李怡琳,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科学传播中心会展网络部副主任,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传播、科普期刊发展。

苏婧,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科学传播、传播学。

张品纯,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期刊出版、编辑的修养与能力等。

鲁妮,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编辑。主要研究方向:科学传播、新闻传播、科学知识的大众传播。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under the Media Integration

LI Yilin, Su Jing, ZHANG Pinchun,  Lu Ni

Beijing Prominion Publishing Co., Ltd.,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status" and do a good job of basic research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in China at the time of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Based on the coll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nnual verification data of China's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in 2019, this paper combs the basic status of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ew media, and expounds the new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journals in the media environment.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show the following basic trends: the territorial distribution is scattered, mainly comprehensive and public oriented; the publishing units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profits and losses; the overall scale of employees is small; a small number of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have an upward circulation; the operating income is more diversified; the income shows a trend of polarization. We should actively embrace the new media and deeply integrate the development in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ll aspects of forces produce the "gene" of popular science, and form a "popular science" environment with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There ar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in the field of new media in the future. In the media environment of "popular science for all",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actice our internal skill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wave of media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Keywords: popular science journals; media convergence; current situation; trend

猜你喜欢
态势媒体融合现状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研究
2019年12月与11月相比汽车产销延续了增长态势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