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科里理性地渗透法制教育

2021-09-22 02:01李凯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7期
关键词:斑羚教学点理性

李凯

万众瞩目的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作为一项对教材用新角度的深入研究,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该不该渗透,如何渗透,渗透的度有多少成为教师们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面对学科渗透法制教育问题,我觉得要理性地实施。

随着这学期期末考试的悄然来临,蓦然回首,不知不觉自己在教育这个领域中浑浑噩噩地过了三个年头。少了一些轻狂,多了一些谦逊;少了一些青涩,多了一些沧桑;少了一些紧张,多了一些稳重……不变的只有对教育的那份挚爱与热情,不变的只有对学生的那份企盼与真诚,不变的只有对教学的那份执着与追求。初中阶段在这整个人生阶段可以说是连接两岸的桥梁,对人的成长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着深邃的影响。语文的工具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这门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和思想,或为之感慨愤懑,或为之痛苦淋漓,或为之开怀畅饮,或为之慷慨激昂,一句话,语文是最能影响人类情感的学科。

大家都知道,初中阶段是人生最美妙最值得珍惜的阶段,同时又是一个最懵懂最叛逆憧憬的阶段。面对新的大千世界,青春热情的初中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内心深处正发生着悄然微妙的看法。追求“酷”“帅”,成为他们的口头禅,追求叛逆时尚,成为他们的座右铭。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暴力、毒品、偷盗、抢劫……各种各样的犯罪侵蚀着懵懂的少男少女。孤寂、不安、嫉妒、拜金……心灵的脆弱导致莘莘学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社会失去希望,乏味、自卑、失望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渗透法制知识是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去实施呢?

我觉得要理性地实施。当渗透法制教育的春风吹进校园,许多同事们不约而同地去网站下载相关学科的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点,兴趣盎然地拿着千人一面的资料来敷衍上级领导的检查。以七年级下册《语文》为例:《伤仲永》《最后一课》《斑羚飞渡》……这几篇课文跃然纸上,似乎成了这本教材的“三个代表”。对教材开发力度的不够,对教材熟悉和专研不到位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的必然,自身思想行为的懒惰造成了这种敷衍了事的现象。其实,我们除了从教材的课文找出渗透点外,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教学点。还是以七年级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学生们通过前面几篇文章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自然美景的初步感受——美感!那么老师可以适当提示下我们保护美景又哪些方法,哪种方法最有效。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漫无边际的: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增强环保意识,提示乱丢乱扔的行为……但哪种最有效,可能很多学生都知道加大执法力度最有效。那么,执行什么法呢?自然而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就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了每个学生的头脑中。

我说的要理性地实施,是在没有偏离课本主旨的前提下去实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并不是开设一堂专门的法律课;也不是每一篇文章逐字逐段,逐篇逐章地梳理出学科渗透法制教学点。教育的任务是什么,简单理解,让人成为真正的“人”。我们学习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不是为了摆摆样子,敷衍上级,更不是满堂灌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失去了该学科独特的魅力和阵地,造成舍本逐末的尴尬。我们学习《伤仲永》要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最后一课》要体会韩麦尔先生透过爱自己语言进而爱自己国家;学习《斑羚飞渡》要感知斑羚间团结无私的品质……在把握主旨的前提下,我们去渗透法制教育,不需要几分钟,哪怕是一句话,一个提示,学生都能感受到。

另外,有的课文并不需要强加渗透法制教学点。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本来是作者回忆童年往事,来歌颂童年的天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知识的追求。至于说这篇文章反对封建礼数和束缚,我看就沒有必要给学生讲了。因为,在鲁迅的心目中,寿镜吾先生对少年鲁迅的成长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直接反对封建教育,也没有否定教育对成才的作用,更没有意识到从百草园的四季美景中去立一个环境保护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大可不必在这停留说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跟我们教学的初衷相悖了。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理性地渗透法制教育。不断研修教材,开发教材潜藏的各个教学点,让学生都能成为真正的“人”。

猜你喜欢
斑羚教学点理性
母性的力量
欲望膨胀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生死飞渡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分析
生命的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