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医话语权建构研究

2021-09-23 22:14胡以仁解茂芝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话语权中医

胡以仁 解茂芝 何清湖

〔摘要〕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以“一体两翼”为抓手,在坚持打牢基础、守护中医之“体”的基础上,用客观实际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和开放多元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助推中医走向世界,可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话语权建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全球化;中医;话语权;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1.09.02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Medicin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HU Yiren1, XIE Maozhi1, HE Qinghu1,2*

(1.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2. 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Huaihua, Hunan 418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aking "one body and two wings" as the instrumentality, on the basis of persisting in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and protecting the "bo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using objective, pract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CM and open, diversifie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TCM to boost of TCM to the world, which can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right of TC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Keywords〕 global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ourse power; cultural transmission

冷戰后,西方文化及其符号极度扩张,全球学术界的价值一度西化,中医在近现代“科学主义”的大旗下发展陷入了低潮[1]。人们大都片面地以西方科学形态作为所谓科学的评判标准,中医药在全球生存空间被压缩,很多时候不得不接受不合适、也不利于中医药发展的种种教条束缚,在国际上逐渐失去了话语权。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建构中医药话语权,促进国际社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既是当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需求,也是保证中医药文化在全球多元文化冲击碰撞的浪潮中不被消解,保持独特魅力、守正创新的关键所在。

1 中医话语权缺失现状与问题

1.1  内部因素

中医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以及精、气、神等传统哲学理论为精神内核,在发展中兼融易学和儒、释、道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高度统一,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印记。医古文措辞古奥,理论精深,在现代语境下的中医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医的翻译过程容易受到文化限制,很多情况下不能准确地将源信息传递给海外受众,常出现语境信息丢失或不对等的情况[2]。

其次,在传统文化失落与科学主义语境下,中医的气、阴阳、脏腑、经络等描述的人体规律尚完全未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与认可,无法数学描述,也无法实验检验[3]。部分中医界相关人士为了给中医贴上“科学性”标签,不是对中医的针灸、方药的主治效果等实践经验认识部分进行充分挖掘和科学研究,反而大肆倡导“科学真理”多元化,将中医玄学化。

再者,目前国内中医相关的政策法规缺少必要的限制,造成伪中医专家、伪中医理论频出,污染信息环境,混淆受众视听,给中医抹黑。胡万林[4]、张悟本[5]事件便是最好的例子。如今后的制度法规不加干预限制,这类“大师”还会层出不穷。

1.2  外部环境

中医是否在全球具有法制保障是彰显中医国际话语权的关键。目前,中医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但大都是以“保健食品”的身份。海外对中医的立法分3个类别,即未立法国家、针灸立法国及地区、中医针灸全面立法[6]。中医针灸未立法国家及地区实际上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灰色地带”。中医药除了在29个国家和地区以政府立法形式得到承认之外,在大部分国家还处于“不违法但又不合理的”地位。要想助力中医药真正地走出国际社会的“灰色地带”,可在争取各国的立法认可方面多下功夫,使中医药真正融入国际医药体系。

其次,标准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建构中医话语权的必经之路。中医有些传统治疗技术不符合西方的药物或安全标准,如中药和艾灸,在国外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目前,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各国不一致,中国的中药材种植标准、道地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的炮制标准尚未得到国际认同。在国际中草药市场,作为原料大国的中国主动权缺乏,我国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只能按照洋客户的要求去做中药饮片出口。中医药标准的缺乏必然导致中医话语权陷于被动。作为中医发源地的中国,应从源头上、整体上承担起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遗产、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的重任,争取中医药国际贸易流通的主动权。

2 建构中医话语权的“一体两翼”

结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状况,建构中医话语权,需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模式。在坚持打牢基础、守护中医之“体”的基础上,抓好中医药科研与中医药传播之“两翼”,方能真正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2.1  护中医之体

自古以来,中医便是炎黄子孙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防病治病的重要方式,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足以证明其独特的疗效。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医偏向于从整体、动态、关系、时间、自然、社会、文化等层面观测人体生命规律,认为人体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相对平衡的过程。中医不是机械、孤立地看待“病”,而是将“生病的人”看作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揣内归纳证候,作为中医临床诊疗的依据,构成中医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诊疗体系。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蔓延全球,中国新冠肺炎临床诊疗方案在这次全球疫情大考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也将中医话语权的提升推向了一个新高。

首先,国家政策的引领是基石。提高中医药国家政策的引领保障作用,实现精准施策,助力高质量发展。如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7]颁布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8]《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9]等系列文件出台,中医药事业发展正迎来崭新的春天。为此,中医药人当更加坚定地确保中医药传承的脚步不停、发展的步伐不乱[10]:在充分把握中医药的历史与哲学属性基础上,以中医临床实践为核心,注重客观医学事实规律,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发扬优势,修正不足。要让中医事业发展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认可中医药、受惠中医药。

其次,标准化是中医药真正融入国际医药体系的必经之路。作为中医发源地的中国,主动承担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和规范的重任,争取在国际上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和贸易流通主动权,积极消除海外的障碍和壁垒。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阵营中抢占高地,主要项目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标准、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中医药从业人员标准、中药及设备标准等[11]。可通过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联系,增强国际组织对中医药的理解,稳步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逐步掌握中医药的话语主导权。

2.2  立科研之翼

中医同时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建构中医话语权,应以中医为本,科学研究和人文研究双管齐下。在尊重和发扬中医的“天人合一”观念基础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作为切入点,克服直观经验,建立反映人生理、病理活动的形态模型,从理、法、方、药等方面阐释中医的现代科学内涵。

中医科研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范畴涉及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3类。其中,中医理论是中医药科研的根基,中药材是骨架,科研技术是工具,创新则是中医科研的灵魂[10]。一方面,中医科研不可分割地要研究中医本体的思维问题、价值问题、发展规律问题,避免中医的科学研究出现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中医科研要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国内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聚焦常见病种,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借鉴现代科技成果,与海外医学科研机构协同开展国际临床研究与科研合作,争取多一些中外联合攻关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成果让国际社会信服、认同中医药,逐步地提升中医的学术影响力,进而增强中医话语权。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首先,借鉴现代科技成果,促進中医药基础理论传承创新。如突破传统中医四诊直观直感的局限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发、开发更多的现代中医诊疗设备,使过去无法记录、量化及观测的人体生物信息实现多方可记录、可量化,提高诊疗水平,更有利于中医学术的传承和中医学术的对外交流。

再者,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增强中医药科研工作。当前中医药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运用数据挖掘等信息化手段,建立中医药数据库系统,构建基于临床大数据真实世界的中医药临床科研模式,培养一批融合中西医学、熟练掌握信息挖掘技术的复合型中医药科研人才,建设中医药特色科研平台,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加速中医药研究结果的国际化。

2.3  撑传播之翼

话语权的一个基本点就在于覆盖性。在传媒发达的时代,将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前景广阔的新媒体形式结合,培养中医药传播复合型人才,加强传播的监管力度等,符合中医文化在信息时代与时俱进传播的新思路。

首先,借助丰富多元的数字新媒体,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医文化通过融合媒体实现中医药文化信息的高速流通,使中医药文化从思维层面、理念层面和行为层面渗透植入到大众的社会生活实践中。

其次,在新媒体时代下,加强传播者自身中医药媒介素养,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知识储备丰富的中医药传播复合型人才,传播科学、实用、有益的内容,随时保持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使中医传播真正造福大众,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再者,加强对中医文化大众传播的监管力度。组织以相关专家为主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查,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引导[12],规范管理,避免不当传播给中医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多元化的传播形式逐渐打破西方主流媒体对国际话语渠道的垄断,为提升中医话语权贡献力量。

最后,加强中医对外大众传播的文化翻译。翻译即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因为中医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和古典性,有时西方文化中没有可与中医直接对应的语境信息,仅用语言翻译中医常常会弄得非驴非马、似是而非,反而会对中医的传播造成障碍。比如将“贼风”英译成“thief-wind”[13](小偷的风),用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更为极端的说法,“翻译等于是背叛”。因此,中医翻译需要建立在中医的思维模式下,在通晓中医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习惯,进行“中国特色”和“中医特色”翻译,使译文在内容和文化上、精神上与原文尽可能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医的思想内容准确地在世界舞台上表达,才有可能使海外中医药的“种子”萌芽生长。

3 结语

中医药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医药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新问题[14]。没有话语权的事业,是很难正常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以“一体两翼”为抓手,在保留中医药的核心理念的基础上,用中医疗效开道,用客观实际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和开放多元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助推中医走向世界,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对于所有中医药人责任在肩,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中医文化的复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116.

[2] 胡以仁,易法银,盛  洁,等.中医文化传播的现代语境(四):跨文化传播与全球化[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1):92-96.

[3] 张宗明.传承中医文化基因:中医文化专家访谈录[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4] 戴哲宇.终结神医乱象呼唤理性觉醒:胡万林非法行医案评析[J].中国检察官,2015(16):74-76.

[5] 柳  君.从张悟本的绿豆说起:别让模糊概念模糊了视线[J].家庭医学,2012(6):7.

[6] 海外华人中医药群集体.国际中医药发展和立法情况概览[J].中医药导报,2016,22(9):1-3.

[7] 李致重.开启中医药学复兴之门: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感悟[J].中医药通报,2017,16(2):1-3.

[8] 桑濱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解读[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07):1088-1092.

[9] 胡以仁,张宇婧,解茂芝,等.基于SWOT分析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4):645-648.

[10] 何清湖,陈小平.中医的初心与使命[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0.

[11] 李振吉,沈志祥,姜再增,等.运用标准化战略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J].世界科学技术,2003(4):1-75.

[12] 张其成.中医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3] 毛和荣,李德俊,文  惠.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困境及解决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13-114.

[14] 毛嘉陵.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中医文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话语权中医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