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客家文化的数字传播研究

2021-09-23 13:35周高琴
新闻潮 2021年8期
关键词:客家文化梅州新媒体

周高琴

【摘 要】文章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代表,探讨了地方文化数字传播的基本情况。研究发现,梅州客家文化在渠道运作、资源整合等方面呈现出新态势,但由于运营持续力不足、传播定位不清晰和专业性弱化等问题,致使其数字传播效能受到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地方文化的数字传播提供有益参照。

【关键词】新媒体;客家文化;数字传播;梅州

客家文化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性文化,素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体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本文以拥有1500余年历史的梅州客家文化为代表,探讨其数字传播的形式与影响,以期为地方优秀文化的网络传播提供有益参照。

一、客家文化的数字传播现状

数字技术背景下,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当前,梅州客家文化主要有网站、APP、社交媒体和户外电子这几种数字传播形式,它们书写了地方文化传播的新样式。

(一)客家文化的网站传播

客家文化的网站传播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影响较大的当属客家风情网。客家风情网于1997年建立,该网站的重点版块是“客家资讯”和“客家人社区”。

21世纪之后,梅州的客家文化网站越来越多,梅州文化产业网、客家文化时空网和大客家网等相继涌现。从性质来看,这些网站可分为专业网站、商业网站和官方网站三种类型。客家风情网是专业网站的代表,其目的在于弘扬客家精神和联络客家乡情;梅州文化产业网是典型的商业网站,从中可了解到竹马舞、竹板歌等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进入商城购买文玩古董、传统工艺品等文化商品;官方网站是由政府部门主管或主办的网站,例如梅州网、梅视网和梅州文明网等,它们多具有传统媒体背景,信息资源丰富。例如,梅州网是《梅州日报》的官方网站,设有客家频道,开辟“天下客家”“围龙故事”等版块。这些文化网站推动了线下受众到线上用户的转变,迈出了客家文化数字传播的重要一步。

(二)客家文化的APP传播

在梅州地区,“梅州文化云”“无线梅州”“掌上梅州”这几款APP颇具影响力。“梅州文化云”APP是由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的一款应用,设置了“客家名人”“文化资讯”“文化遗产”“客家文创”等模块,旨在提供有品质的本土文化服务。“无线梅州”APP和“掌上梅州”APP属于资讯整合宣传平台,并非文化传播的专门应用,但它们开设了专区传播客家文化。“无线梅州”APP设有区县模块,囊括了梅江、五华、蕉岭和大埔等区域,主要以视频的方式介绍梅州各县的风土人情。“掌上梅州”APP设有“客家”专区,记录客家地区的风土民俗。除此之外,它还有“文学客家”版块,用文学作品表现客家人的精神气貌。在梅州,与文化传播有关的APP多为官方性质的媒体应用,总体数量不多。

(三)客家文化的社交媒体传播

梅州客家文化的社交媒体传播包括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多个渠道,这里既有“梅州文广旅游”“梅州视工坊”等官方账号,也有“舌尖上的客家”“我是马小坏”等自媒体号。

就官方账号而言,其主要功能是“传播梅州声音,树立客都形象”。例如,抖音号“梅州网”隶属《梅州日报》,以介绍农产品和宣传文化旅游为主。在自媒体账号方面,美食短视频做得比较出色。抖音号“舌尖上的客家”以“段子”或“个人Vlog”的形式介绍金山牛杂、彭记肉丸等当地的美食店铺。自媒体“我是马小坏”更关注本地传统美食的制作。2017年,“我是马小坏”在西瓜视频上线,不足1年时间,涨粉89万,视频播放量高达9719万。“我是马小坏”的运营者是梅州的一对市民夫妻,两人将本土美食的制作过程浓缩在2~3分鐘的短视频里,整个作品极具烟火气。社交媒体赋予了用户创造内容的权利,使其成为新的生产力嵌入地方文化的生产系统里。

(四)客家文化的户外电子传播

在梅州,客家文化户外电子传播的媒介主要有电子阅报栏和LED电子大屏。在电子阅报栏建设上,2014年,梅州市启动了电子阅报栏项目,现已建设200多个电子阅报栏,它们俨然成了梅州的城市新名片。梅州电子阅报栏由梅州日报社主管负责,其目的在于为民众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至于LED电子大屏,一般出现在公共广场的位置,通过不断播放客家茶叶、客家酿酒等本土商品广告,加深受众印象,提升文化产品的商业转化率。

近年来,梅州文化产品宣传也尝试面向更广阔的地区。2020年,广东第三届茶业产业大会在广州召开,广州塔以亮灯的形式滚动宣传“嘉应茶”和“梅州柚”,使客家炒绿和金柚等梅州品牌为更多人所知。户外电子媒介一般置于人流密集的区域,能够造成受众的累积印象,有利于提升宣传效应。

二、客家文化数字传播现状评析

(一)客家文化数字传播的积极效果

1.形成“同创共享”的信息机制,提升客家文化的能见度

由于数字媒体的赋权,大众可自主加入地方文化的内容建设中,增加了区域文化的丰富度。梅州的文化传播网站大都设有论坛,本地市民、异乡学子和客家华侨均可在历史、民俗和童谣等主题下自由发帖,提供各类文化信息并进行网络互动。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用户的生产力进一步释放,像“马小坏”“吃不胖的君君”等自媒体已成为新生代追捧的客家网红。“用户生产内容”的UGC模式记录了很多原生态的地方生活形态,为重建客家文化认同提供了大量的新素材。

在“同创共享”的信息机制下,梅州建构起立体化的数字传播网络,本地传统文化的能见度得到了提升。例如2017年,《奥利弗游中国》栏目组就慕名来到梅州,他们走过松口古镇,品尝客家擂茶,与当地人围餐祠堂……后来,这些内容以“微视频”的方式面向西方受众播出,将梅州客家文化推向了世界。

2.加强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促进客家文化的融合传播

梅州的文化平台重视异质媒介的互换与互联,追求多样的文化呈现方式,以达成最佳的文化传播效应。在文化网站上,不少网站都有“友情链接”或“合作伙伴”设置,像客家网就可以链接到客家人网和福建客家网等网站。用户能够很方便地切换不同的网站,接收到更多的客家资讯。在社交媒体方面,一些自媒体账号之间进行了资源共享与交互推销,共同拓宽传播路径。

除了外部资源合作之外,有的平台也重视不同渠道的内部联通,以实现增长性发展。例如,《梅州日报》就发力“一网两微一端”,建立起多元立体的传播格局。经过几年的成长,其传播力延伸到了网媒、移动媒体和户外媒体等领域,文化传播效果更显著。2017年,《梅州日报》的“全球客商采风行”活动以图文、H5等形式,通过APP和微端等渠道全球同步传播,相关专题在全媒体平台的阅读总量高达200万。该活动还受到《星洲日报》《国际日报》等海外华文媒体的关注,推动了客家文化的海外传播。

(二)客家文化数字传播的不足之处

1.数字传播定位不清晰,导致文化身份的模糊性

客家文化是以移民为代表的特色文化,聚集在广东、广西、江西和福建等地,其中,福建宁化有“客家祖地”的称号,江西赣州被视为是“客家摇篮”,而广东梅州则被誉为“世界客都”。不同地区的客家文化定位和文化身份亦有区别,在数字文化传播中,这种地方文化差异应该有所体现。例如,赣州的客家新闻网“客家频道”定位“天下客家是一家”,通过核心词“家”凸显其“客家摇篮”的属性。然而,在梅州,不少网络平台都定位为“传播客家文化”,这种笼统的定位没有突出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文化价值,很容易使其湮没在浩瀚的网络文化海洋里。有些平台尽管或以联络客家乡情,或以展示客家风情为口号,但这些口号的内涵依然不清晰。有的平台虽号称“传播客家文化”,但在实践中,并没有专注于客家领域,整体内容非常纷杂。

在这种传播状况下,地方文化的数字身份变得模糊,文化主体很难从中攫取到某种文化特质,其文化归属感也难以形成。

2.数字运营持续力不足,尚未形成一定的用户池

梅州客家文化在数字传播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整体运营来看,很多平台都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数量下滑,月产量极不均衡。与创办初期的迅猛发展相比,经过一段時间的运营,不少平台的内容更新频率降低。鉴于“掌上梅州”APP和梅州网在本地颇具影响,本文以两者旗下的“客家频道”为例,对其2020年的客家文化内容产出进行数据统计。调查显示,两者在1年中有9个月的月产量是个位数,有的平台1个月只推出1篇内容,而它们最高的月产量都未超过20篇。

并且,以上频道在内容推出时间上也无明确的要求,似乎各个时间段均可发布信息。通常,数字媒体的内容推送时间与其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且不同媒介的信息推送最佳时间亦有区别。例如,社交媒体在中午和“晚高峰”的推文效果一般就不理想。[1]如果平台不注重信息推送的最佳时间,必然会影响到其内容的接收效果。

本研究还发现,梅州网“客家频道”虽设置了“网友评论”,可极少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掌上梅州“客家频道”的用户数据稍好一些,这可能与其是移动端应用有关,平台上的每篇推文几乎都有至少三位数的阅读量,但在“点赞”“评论”“分享”等行为方面,相关数据仍较低,用户深度参与的热情不高。

内容输出和用户深耕都是数字平台运营的重点,会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梅州客家文化的数字传播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3.数字生产专业性有待提高,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当前,梅州数字文化生产的专业性尚未完全跟进,文化内容品质亟待提升。受网络流量的利益驱动,一些本土数字媒体盲目跟风网红大号,以“恶搞化”“段子化”等方式改造传统文化,以博取用户眼球。一旦受众习惯了这种松散随意的网络文本,对客家文化的审美就会停留在浅层次的享受层面。在户外电子传播方面,有的文化宣传过于追求感官体验,注重营造视觉奇观引导文化消费,忽视了视频内容的内涵价值。因此,户外电子媒介的技术虽在更新,但其文化内容的意义功能却停滞不前。很多形式大于意义的视觉传播削弱了客家文化的深度,带给受众一种浮光掠影式的文化体验。另外,有的网站为了实现“商业变现”,频繁增加广告版面与频次,文化传播反而退居其次,文化网站走样为商品宣传地。

在网络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下,部分数字媒介的专业性正在消解,对流量的迎合掩盖了深层次的意义追求,其文化作品质量忽高忽低,距离培育优质文化内容仍有一段距离。

三、客家文化数字传播的优化路径

(一)注重数字传播的差异化定位,提升文化内容的网络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环境中,定位是媒体最核心的问题。定位,是指确定一个区别于其他竞品的优势,使其在目标对象心中占领一个特殊的位置。

就梅州的客家文化来说,可从两个方面展开差异化的数字化传播:在大的范围,找准有利于建构梅州城市形象的文化定位,这就需要对梅州的历史传统、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归纳出梅州客家文化中具有识别性的核心价值,使其能够有效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赋予用户区别于其他客家文化的一个基本认知;在小的范围,本地的各个数字平台也要明确各自的定位,从美食、美景、民俗和建筑等不同领域寻找差异化的文化消费市场。即便在同一个领域,每个平台也要拥有不同的文化思维,减少用户的审美疲劳与选择乏力。此外,同一个平台的不同端口(PC端、移动端等),其定位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以便深挖用户群体。

(二)推动数字平台可持续性发展,促使用户“流量”转向“留量”

梅州的客家文化传播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亟待完善现有的运营体系,增强用户黏性。

首先,应加强平台的整体规划,保证文化输出数量与质量的稳定性。有关平台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宜的内容运营模式,清晰地梳理业务流程,建立包括推送时间、推送数量和推送反馈等多指标的考核机制;另外,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强运营团队实力。与中心城市相比,地方的人才资源处于劣势地位,要打破这种不利局面,就要出台切实的人才扶持制度,使优秀的媒体人才为己所留、为己所用,为建设强大的内容供应链提供重要的支撑。

其次,用户管理要关注“流量”,但更要思考如何将“流量”转为“留量”。数字平台需要充分了解用户,有效收集并分析用户数据,精准勾勒出用户画像,将用户诉求反馈到业务端口,据此设计端口的功能和服务;有关平台也可建立用户分级运营体系,根据用户行为,将其从低到高分为“浏览型”“分享型”“交流型”“UGC型”等类型,一方面要重视中高区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度;另一方面也要用激励、体验等策略推动用户从低区到高区的升级,促成高质量用户池的形成。另外,有关平台还要善于挖掘用户的潜在价值,鼓励用户参与客家文化IP的打造,使其和文化产品一同成长,并主动承担文化产品经营、推广的角色。

(三)规范文化数字传播领域,打造优质内容生产环境

不管在哪个时代,文化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情怀,而非单纯的技术造势和资本狂欢。要实现地方文化的数字传播使命,就亟待规范当下的传播秩序,打造优质内容生成的数字环境。

首先,要完善地方文化数字传播的价值体系。2020年,文旅部发布的文件中提出了数字文化发展的几个关键点:“坚持导向”“提升内涵”“高质量发展”[2],这些关键点为地方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方向。梅州客家文化在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应该坚守正向价值的引领,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推动数字文化健康发展。相关部门也要强调数字平台的责任担当,要求它们提升对客家文化的理解力,充分挖掘其精髓,全心全力制作高价值的文化作品,这样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胜出。

其次,要对地方数字化文化进行合理的审美规制。数字化文化展示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对未来的地方文化美学建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网络消费主义的推动下,地方文化的上浮表达现象明显,一些扭曲、病态的审美趣味表现出强内聚性、强延展性的特质,使得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不断庸俗化。因此,有必要对客家文化的数字美学进行明确的界定与规划,赋予其精当的表达,使客家文化的审美理念得以准确传达。

参考文献

[1]海淘科技.微信公众号推送最佳时间段[EB/OL].[2017-05-18].http://www.haitaoit.com/news-detail-3392.html.

[2]人民网. 文旅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EB/OL].[2020-11-27].http://gz.people.com.cn/n2/2020/1127/c371755-34442209.html.

(责任编辑:黄佳君)

猜你喜欢
客家文化梅州新媒体
“梅州红十景”公布 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寸寸山河寸寸金
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
“闽学四贤”理学思想与闽西北客家文化特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梅州的时光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客家文化外宣材料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