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基于FD-QM标准的在线课程重构与实践

2021-09-24 06:06刘淑艳李玉欧师琪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农科在线课程

刘淑艳 李玉 欧师琪

[摘 要]新农科建设提出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这对涉农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FD-QM 标准作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在线课程评审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重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素养养成,有效对接了新农科建设对农林人才的需求,为教师提供了课程建设与组织实施的依据。吉林农业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在原有国家一流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在线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标FD-QM标准进行了课程重构与实践,使课程概述更加清晰,学习目标更好地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融合,课程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课程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考评实现过程化,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新农科;在线课程;FD-QM标准;“普通植物病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5-0013-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0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新农科建设提出的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1],必须建设一批高質量的国家级一流课程。“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农林院校植物保护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吉林农业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顺应新农科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原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基础上,对标FD-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质量标准,对“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进行了重构和实践,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国内在线课程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但在对标重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希望本研究能与学界同仁分享。

一、FD-QM标准解读

(一)FD-QM标准含义

Quality Matters源于美国马里兰网络教育联盟,是全球知名的在线教育质量保障机构[2],其研发的“QM高等教育在线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第五版)”作为国际上评估和指导高等教育线上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的“黄金标准”,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3]。

2015-2017年,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与Quality Matters合作开发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在线课程评审标准,即FD-QM(FuDan-Quality Matters,2个机构名称首字母的缩写)标准。该评审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立足于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课程资源与学业考评协同一致性原则,充分遵循学生需求、学生特质,重点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素养养成,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学习实践能力[4]。可以说,FD-QM标准有效对接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和国家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不仅成为高校课程建设评审的标准,也为在线课程重构和质量提升提供了依据。据统计,全国已有108门课程获得FD-QM标准认证,116名高校优秀教师获得FD-QM课程评审师或助理评审师资格[5]。

(二)FD-QM标准核心内容

FD-QM标准共有8个大类和33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因产权关系不便全部呈现),满分为80分。其中,“学习目标”“学业考评”“课程活动”3个大类指标共包含13个二级指标,是整个标准体系中的重点评审内容。所有要通过FD-QM认证的课程除了在总分上达50分及以上外,还需要在这3个大类指标上分别获得9分、8分、8分及以上才能通过认证(见表1)。可见,FD-QM的评审标准是比较严苛的。

(三)FD-QM标准有效对接在线课程质量评价

FD-QM标准从教与学2个维度对在线课程进行评价,且更侧重于“学的过程”,从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方面确定评价指标,重点突出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这个维度。FD-QM标准的评价结果属于诊断性的而非审判性的,它会指出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待改进的方面,旨在使课程建设质量持续性提高。依据FD-QM标准的课程设计,正符合新农科建设中让课程理念新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的课程改革要求[6]。因此,普通植物病理学引入FD-QM标准进行课程重构与实践,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为打造农林人才培养新模式提供课程保障。

二、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为课程教学带来了便利。课程教学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互补,大范围地进行互动交流[7]。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科课程改革创新行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对标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的新要求,在线课程在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重知识、轻能力,缺少价值引领

学习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以往对课程目标的制定多注重知识层面,常常忽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思政内容的融入,导致学生就业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从事涉农工作的意愿不强。而新农科建设要打造的新型农林人才,均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8],而且无论是创新型还是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均需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为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资源符合度不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建设的丰富性、更新性、及时性以及资源呈现方式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9]。现有在线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制作精良的教学视频和参考资料,但缺少对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的符合度、内容的时效性以及资源使用方法说明,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学习。此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未说明是否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指导。这样的课程资源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无法体现个性化学习,与新农科建设提出的推进人才培养从同构化向多样化转变,实现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要求不符。

(三)学习活动未体现学生中心理念,不能满足理实深度融合的需求

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尤其要重点设计有关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师生间、生生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学生反馈中遇到的难点、疑惑,教师掌握学生动态并及时指导等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现有在线课程设计的学习活动多以视频观看、章节测验等形式展开,缺少有力的实时互动反馈环节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农林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定。现有在线课程的考核主要注重知识层面的考核,通过章节测试、期末考试等形式完成。这种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状况,也难以对接新农科建设对“三类”人才的新需求。

三、基于FD-QM标准的在线课程重构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FD-QM八大标准中对“课程技术”“学习支持”“课程制作”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均能得到实现,但“课程概述”“学习目标”“课程教材”“课程活动”“学业考评”等5个方面的标准要求则需要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所教授的课程特点进一步修改完善。这里我们以“普通植物病理学”为例,依据这5个FD-QM标准对在线课程进行了重构。

(一)重新设置课程概述,明晰课程总体设计

FD-QM标准要求,课程教学伊始就要在课程概述中向学生清楚说明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情况。课程概述为课程定下基调,让学生了解自身在课程学习中可以学到什么、得到怎样的指导,以确保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课程概述中要向学生说明应该如何开始课程学习,介绍本课程的目的、内容、方式、测评等要素,明确学生必须遵守的课程规则,学习课程所必备的学科知识、技能、技术等条件。这些内容可以纳入课程大纲,也可以在课程主页上设定按钮或图标,以引导学生开始学习。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中,我们在课程门户网页设置了课程介绍,在章节中设计了“第X章如何开始我的学习”内容,将课程简介、教学团队、学习目标、内容安排、学习方法、考核标准等内容清晰列出,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课程学习相关内容,保证学生畅通学习。需特别指出的是,教学团队介绍时一定要有教师的联系方式,并说明对学生问题反馈的方式和时间,方便学生及时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充分体现新农科课程建设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任课教師和学生需要在网上提供恰当的自我介绍,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很多在线课程会有教师团队和任课教师的介绍,但很少有学生的自我介绍,特别是大班课,学生人数多,教师很难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样网上的师生自我介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开课前,任课教师会在学习通的讨论区设置一个自我介绍的文件夹,要求每位学生把自己的基本情况及对课程的认识、期望、建议等上传到自我介绍里,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

(二)合理设定学习目标,对标人才培养需求

按照FD-QM标准,学习目标要明确描述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学到什么程度、做到什么程度。学习目标体现在2个层面:一是指课程的整体目标,它的制定要符合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要求;二是指模块/单元层面的目标,是对课程总体目标的分解,但比课程目标更为具体。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以及各模块/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描述,要从学习者的角度,以学生可接受、能理解的方式表达,使用具体、明确的动作术语解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

无论采取线上还是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形式,课程以及模块/单元的学习目标都应该在网上明确并醒目地加以说明。我们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需求,将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并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以夯实核心知识、锤炼专业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树立正确“植保观”作为本课程的目标。将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清晰地列在“第X章X-3节”中,将每一章节的学习目标列在每一章的“第X节学习内容和目标”中,并在每一节的课程导读中列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同时,在课程执行大纲中也明确列出课程总体目标和各章节目标,确保学生随时可以了解自己学习的整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

(三)精选课程资源,满足学生需求

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实现既定学习目标所需的信息和资源。在线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应包括教师自创的资源,以及多媒体和网上平台中的相关资料。普通植物病理课程团队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形成三大知识模块——规律篇、病原篇、防治篇,按照知识点制作了77个教学视频。同时,将课程思政内容、学科前沿、最新技术等有机融入教学,构建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和农林产业案例的课程资源,凸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扩展性,以满足新型农林人才培养需要。

FD-QM标准还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说明所选用教学材料的目的与来源,以及在学习活动中的使用方法,同时明确必学教材与选学教材之间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参考书和文献资料,以满足学生进行拓展学习的要求。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很少明确说明如何使用这些辅助资料。为此,“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在第X章中的“X-8课程材料”中详细说明了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科书、参考书等)的来源以及应如何使用、如何获得等信息。在章节设计时,也会说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应该阅读哪本参考书的哪些内容,或者是哪些科研论文,并清晰列在拓展阅读里。这些信息内容的规范设计,为学生获取所需资料、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丰富课程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按照FD-QM标准要求,课程学习活动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互动和主动学习环节,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和持久,并有助于学生达到课程既定的学习目标。课程学习活动因学科、互动目的、课程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宗旨都是要给学生提供互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互动主要包括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学生与同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同伴、教师的共同互动。教师进行在线课程设计时,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如观看视频、阅读文献等是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作业互评、小组讨论等是学生与同伴的互动,教师答疑、作业反馈等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在线讨论区交流、PBL等活动是学生、教师、同伴三者之间的互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增加探究性学习任务。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身边菌物探密、家乡病害调查、课堂病害诊断、植物医院模拟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课程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理念,提升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如前面所述,课程学习活动要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与课程教材、课程技术、学习测评等统一起来,让学生参与到促进课程既定目标达成的活动之中。“普通植物病理学”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时,在每一章的第X节中以表格方式清晰呈现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同时,在视频学习过程中设置任务点和防拖拽功能,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另外,我们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提出“四个必须”,即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整理汇总必须手写,对重要章节必须有归纳总结并绘制思维导图,自学完成后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所学内容必须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这些要求,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升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行学业考评过程化,全面衡量学习效果

考评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实现既定学习目标方面取得的成效。学生的学业考评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而是覆盖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评定。学业考评方式与课程学习目标相符,不仅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广泛深入的了解,也可以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跟踪[9]。按照FD-QM标准要求,需要明确课程的评分规则,用书面形式清晰表述课程成绩如何计算的方法,包括课程各部分的点数、百分比和权重。另外,考评是按照循序渐进、灵活多样、适合课程等级水平等要求进行设计的。

同时,“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的学业考评与各种教学活动相结合,重在学习过程考评[10],占比60%,且考评内容中能力和素质考评占主体(见表2)。大部分课程活动的考核在学习通平台上进行,这样既公平客观,又能使学生随时查阅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另外,有关各项评分所占比例以及评分细则、病原识别竞赛细则、课程总结评分量表等,详细列于“第X章中X-7节学业考评”中。这样,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能清晰了解教师对他们课程学习的期望以及作业和学习参与的要求。同时,章节测验、课前测验等都设置了2次尝试,为学生提供多次机会。学生互评设定了固定时间,以培养学生守时、自律和尊敬他人成果的意识。PBL任务设有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阅,以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反馈,培养团队意识。过程考评重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四、重构后在線课程的实施与效果

(一)重构后在线课程的实施

对标FD-QM标准优化后的在线课程,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业考评等与在线教学过程的融合,既适合在线共享学习,也适合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以“普通植物病理学”为例,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势,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式“三步学习法”进行教学(见图1)。其中,线上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前述的“四必须”保证学习效果,对自学部分的难点进行全面答疑,并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实现差异化分层教学。在课中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作探究、模拟训练等方式完成项目任务,达到知识的内化提升。课后阶段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深化、应用创新。

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通过超星学银在线和学习通等教育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使学习活动、学业考评、教学资源有机融合,构建了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和“同步+异步”的学习空间,在夯实专业核心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辨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契合新型农林人才培养需求。

(二)重构后在线课程实施的效果

到目前为止,“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已经在线运行5年,经过“建设—实践—优化改进—再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使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FD-QM认证课程等。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认可度、投入度显著增强。每周4学时的课程,学生课外平均投入时间约为10-14小时。学生撰写预习笔记、制作思维导图、参与章节测试等多项任务完成的质量不断提高,自发学习活动不断

增多,如主动咨询家中花卉发病原因、查阅病害发生文献、主动进行家乡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推动新农科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融入案例研讨,进而培养符合新农科建设所需的新型人才。

任务式学习活动设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探密身边的植物病害、家乡病害现状调查、英文文献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了解学科前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并要求全员参与,学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学生挑战难度的意愿和专业自信心明显增强,为后续的实习、实践及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保研率、考研率大幅度提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未来投身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作奠定了专业基础。

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教学难点问题得以解决。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在线课程建设成效,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将每周2次课中的第1次课设置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第2次课设置为课堂研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依托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有效解决了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时不够、内容难学”等问题,使课堂成为有温度、有热度、有情怀的农林专业新型课堂。

过程性考评有效提高了学习目标达成度。在“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考评中,过程性评价占比60%,从线上自主学习到课堂合作学习,再到课后探究学习,都有详细的评分说明,学生都知道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从而使目标达成度明显提高,高阶目标达成率也明显提升。同时,本科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发表多篇SCI论文,促进了农林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引领农林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3):105-106.

[2]錢玲,赵燕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网络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美国Quality Matters核心竞争力及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8(5):30-38+72.

[3][5]丁妍,范慧慧,苏永康,阿茹娜,刘翼婷.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质量与倾向的研究——以全国30门获奖混合式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1(1):107-114.

[4]万建香,聂高辉,王岳龙.基于FD-QM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计与改革[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4):76-82.

[6]潘晓彦,蒋家琼,莫兰,曾维轲,邓斯琪.美国“QM质量标准”与我国“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3):105-110.

[7]刘国兵.在线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探讨[J].南方农机,2021(11):148-150.

[8]“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5):110.

[9]韩晓玲,许娟.混合式学习课程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8(12):34-40.

[10]刘淑艳,欧师琪,李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考试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15(11):2255-2259.

(责任编辑:赵淑梅)

R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Online Courses Based on the FD-QM Standar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LIU Shuyan,LI Yu,OU Shiq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118,China)

Abstract: The emerg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struction propos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compound applied and practical skille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nline courses in agriculture-related universities. FD-QM standard is an online course review standard with Chinese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sists on “student-centered” and “output-oriented”, focuses on students'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matches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teachers to build and organ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rses. It provides teachers with the basis for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teaching team of “General Phytopathology” course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national first-class course, has reconstructed and practiced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FD-QM standard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nline course, so that the course overview is clearer,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better reflect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e course resources can The course resources can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course activities can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assessment is realiz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emerging agricultural science;online courses;FD-QM standard;General Plant Pathology

[收稿日期]2021-08-2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植物病理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GH170247)。

[作者简介]刘淑艳(1970-),女,吉林舒兰人,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菌物学。李玉(1944-),男,山东济南人,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菌物学。欧师琪(1980-),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

猜你喜欢
新农科在线课程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烟草农业专业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植入式在线课程“走进俄罗斯”的教改模式
MOOC: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转机
在线课程教学融入网络消费者行为预测研究
基于SPOC的“数理逻辑”在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