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Mg2+对不同水稻品种苗期Cd2+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

2021-09-25 05:01普天贇何腾兵付天岭高珍冉罗德强
耕作与栽培 2021年4期
关键词:叶鞘根系幼苗

普天贇, 何腾兵,, 滕 浪, 付天岭, 高珍冉, 秦 松, 罗德强

(1.贵州大学农学院, 贵阳 550025; 2.贵州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贵阳 550025;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贵阳 550025;4.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贵阳 550025)

水稻(OryzasativaL.)、小麦(TriticumaestivumL.)等禾谷类作物籽粒中易积累Cd,水稻在低Cd2+浓度下表现出比高Cd2+浓度下更高的Cd积累潜力[1],容易丧失食用价值,且水稻对Cd2+有较强的生理耐受能力和富集能力,因而水稻籽粒中的Cd积累量常常较高,成为“毒大米”。莫争等[2]研究发现,重金属中Cd2+在水稻中的转移能力最强,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积累分布依次为:根部>根基茎>主茎>穗>籽实叶部,而在Cd2+胁迫下会影响水稻对Ca2+、K+和Mg2+的吸收。许多离子如Mg2+、Ca2+、Mn2+、Fe2+、Cu2+和Zn+等可以抑制Cd2+在植物体内的转移[3-4],且外源添加N、Mg、P、S和Se能减轻Cd对某些酶和组织的有害影响[5],从而达到缓解Cd2+胁迫的作用;也有研究表明,Cd2+诱导的根毛细胞膜电位的去极化,不仅减弱了阳离子摄取的驱动力,还可部分阻断Ca2+和K+的内向电导,从而降低K+和Ca2+的摄取[6];但是否阻碍水稻对Mg2+的摄取需要证实。植物中Mg2+和Cd2+胁迫之间的关系复杂。研究表明,增加或减少水培植物的Mg2+供应可以减轻Cd的毒害[7];但在缺Mg2+条件下水稻幼苗的上部和根部Cd含量高于正常生长的水稻幼苗[8];也有研究认为,水稻种子在Cd2+胁迫下添加Mg2+诱导并促进植物生长使根系与芽中的Cd积累减少[9]。但从相关研究报道中很难得出关于Mg2+影响水稻吸收和转运Cd2+的一致性结论。

贵州属于高Cd地球化学背景区,土壤中Cd平均含量为0.659 mg·kg-1[11],且贵州大部分属喀斯特地区,土壤中富含Ca2+、Mg2+、CO32-/HCO3-、SO42-、NO2-等[12-14],特别是水中的Ca2+、Mg2+占主导地位[15-16]。田茂苑[17]研究发现,黄壤性水稻土和红壤性水稻土Cd污染风险格局与稻米Cd污染风险格局能够很好的重合,但石灰土性水稻土受Cd污染风险最大,而稻米受Cd污染的风险却较小,呈现出水稻土Cd污染风险格局与稻米Cd污染风险格局的不一致性。畅凯旋等[18]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区稻米Cd超标率较低,且喀斯特地区中性土壤Cd的有效态占比较低,从而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但未指明喀斯特地区Mg2+对水稻Cd2+吸收的影响;也有研究表明,施用含Mg材料的调理剂与肥料能够降低水稻根系对Cd2+的吸收,可有效地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含量[19-20]。因此本研究模拟喀斯特地区土壤与稻田灌溉水中不同浓度的Mg2+含量,进一步探讨Mg2+能否降低水稻苗期对Cd2+的吸收。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不同浓度Cd2+长期(15~42 d)胁迫下水稻Cd含量的差异[21-22],本研究采用本地常栽种的水稻品种[23]红优2号、黑糯72与杂交品种C两优华占、宜香优2115相对比,探究在短期胁迫(7 d)下水稻幼苗各部位Cd含量受不同浓度Mg2+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在两种Cd2+浓度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Mg2+对水稻苗期根系Cd2+吸收及转运的影响,探讨在短期镉胁迫下添加外源Mg2+对水稻Cd2+吸收的机理,为非喀斯特地区施用含Mg2+材料修复治理不同程度Cd污染稻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也为贵州Cd地质高背景环境下筛选低富集Cd的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籼稻:红优2号、宜香优2115、C两优华占;粳稻:黑糯72。其中红优2号与黑糯72为贵州本地选育品种,C两优华占为两系杂交品种,宜香优2115三系杂交品种;水稻种子与幼苗均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设计

1.2.1水稻幼苗的培育

取籽粒饱满且大小相当的4个水稻品种种子若干,用10%的H2O2消毒浸泡15 min,用超纯水反复冲洗5~8遍后继续用超纯水浸泡24 h(期间换水4次),将种子均匀铺洒在滤纸上并放入28 ℃的恒温电热培育箱中避光催芽萌发,1 d后将露白萌发的种子转移至温度为25 ℃、相对湿度为95%的人工气候室内避光培养48 h。将水稻幼苗转移至装有1/4水培营养液[24]的水培箱中继续培养,幼苗间隔一定的距离,以保证有足够生长空间。待水稻幼苗长至3叶1心时选择出长势一致的水稻秧苗进行水培试验处理。

1.2.2水培试验

水培试验于2019年6月12日至2019年6月19日进行,水稻秧苗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温室大棚中进行水培,植株在昼夜温度为35 ℃和20 ℃,相对湿度为60%~70%的避雨环境下生长。采用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水培营养配方培养,处理所用试剂为分析纯氯化镉(CdCl2)、氯化镁(MgCl2)。水培容器为1 000 mL棕色广口瓶,瓶口用定植棉固定。选择长势一致的3叶1心的水稻秧苗,用蒸馏水清洗根系后移栽至装有1 L营养液的广口瓶中,每瓶有4株幼苗,每2 d用NaOH与HCl调节pH值至5.75,设置2个Cd2+浓度(1 mg·kg-1、2 mg·kg-1)(简称为:Cd 1、Cd 2),4个Mg2+浓度(0、0.5、1、2 g·kg-1)(简称为:Mg 0、Mg 1、Mg 2、Mg 3),在2个Cd离子水平下添加4种不同浓度Mg2+培养,1个空白对照(Cd 0 Mg 0),共计9个处理(Cd 0 Mg 0,Cd 1 Mg 0,Cd 1 Mg 1,Cd 1 Mg 2,Cd 1 Mg 3,Cd 2 Mg 0,Cd 2 Mg 1,Cd 2 Mg 2,Cd 2 Mg 3),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2 d更换一次营养液,每次更换营养液添加相应Mg2+与Cd2+处理,共换3次营养液,培养7 d。

图1 不同水稻品种幼苗胁迫第3天长势情况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在水稻苗期取水稻植株样品(每瓶取2株),先用自来水小心清洗根系,再将水稻根系用0.02 mol·L-1的EDTA溶液浸泡15 min,除去根表Cd2+,用超纯水冲洗整个水稻植株3次,吸干水分,然后将水稻根系、叶鞘、叶片分开,称取鲜重后在110 ℃下杀青再在70 ℃下烘干至恒重,粉碎并过100目筛。植物中Cd含量用HNO3-H2O2消解,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ICE-3500)测定Cd含量,每个样品重复3次,同时质控样为芹菜标准物质(GBW 10048)。试验过程中均使用优级纯药品与超纯水。

1.4 数据处理

叶鞘-根系转移系数(TF叶鞘-根)=叶鞘中Cd含量/根系Cd含量;

叶片-叶鞘转移系数(TF叶片-叶鞘)=叶片中Cd含量/叶鞘Cd含量;

分配系数=(各器官Cd的累积量/整个植株Cd累积量)×100%。

试验数据为3次重复平均值,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g对苗期水稻根系、叶鞘及叶片Cd2+吸收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Cd 1与Cd 2胁迫下,各品种水稻根系对Cd2+的吸收能力为:贵州本地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品种,添加Mg2+对红优2号和C两优华占根系Cd2+吸收C两优在Cd 2中呈下降趋势,而黑糯72和宜香优2115根系对Cd2+的吸收则呈降低趋势,且黑糯72的根系对Cd2+的吸收能力比其他品种弱。在Cd 1与Cd 2浓度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Mg2+处理水稻根系对Cd2+吸收的差异均到达显著水平(p<0.05),在Cd 1 Mg 3处理时各品种水稻根系中的Cd含量大小为:C两优华占>红优2号>宜香优2115>黑糯72,与Cd 1 Mg 0相比分别下降25.66%、40.81%、69.97%及70.17%;在Cd 2 Mg 3处理下各品种水稻根系中Cd含量大小为:C两优华占>红优2号>黑糯72>宜香优2115,与Cd 2 Mg 0相比分别下降43.91%、51.27%、68.19%及76.65%。综上所述,Cd2+胁迫下添加Mg2+能够降低根系对Cd2+的吸收,且在高Cd2+浓度(Cd 2)水平下,相同Mg2+浓度处理,水稻根系中Cd2+含量下降幅度要比低Cd2+浓度水平(Cd 1)下的要大,即高Cd浓度胁迫下添加Mg2+使水稻根系中Cd含量下降效果最好。综上,Cd2+胁迫下添加Mg2+能够降低水稻幼苗根系对Cd2+的吸收。

图2 在Cd2+胁迫下Mg2+对水稻幼苗根系Cd2+吸收的影响

由图3可知,在Cd 1和Cd 2胁迫下,各品种水稻叶鞘对Cd2+的吸收能力为:贵州本地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品种,在Cd 1胁迫下,红优2号叶鞘中Cd含量随着Mg2+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他品种Cd含量则随着Mg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在Cd 1 Mg 3处理下各水稻叶鞘Cd含量大小为:C两优华占>宜香优2115>红优2号>黑糯72,与Cd 1 Ca 0相比分别降低47.37%、52.97%、33.30%、58.67%,在Cd 2 Mg 3处理下各水稻叶鞘Cd含量大小为:黑糯72>红优2号>宜香优2115>C两优华占,与Cd 2 Ca 0相比分别降低48.16%、48.13%、60.78%、75.51%。综上,Cd2+胁迫下添加Mg2+能够降低水稻叶鞘中Cd的含量,且在高Cd2+浓度水平(Cd 2)下,相同Mg2+浓度处理水稻叶鞘中Cd含量下降幅度要比低Cd2+浓度水平(Cd 1)下的大,即高Cd2+浓度胁迫下添加Mg2+水稻叶鞘中Cd含量下降效果最好。

图3 在Cd2+胁迫下Mg2+对水稻幼苗叶鞘Cd2+吸收的影响

由图4可知,水稻叶片中Cd含量在Mg 1处理下本地品种低于杂交品种,但在Mg 2、Mg 3处理下各个水稻品种叶片中的Cd含量相差不大。在添加Mg2+后,各处理水稻叶片中Cd的含量与Cd 1 Mg 0、Cd 2 Mg 0相比均显著下降,且随着Mg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别在Cd 1 Mg 3与Cd 2 Mg 3时,下降幅度最大。在Cd 1 Mg 3处理下水稻叶片Cd含量:黑糯72>宜香优2115>C两优华占>红优2号,与Cd 1 Mg 0相比分别下降36.08%、60.59%、72.85%、53.22%;在Cd 2 Mg 3处理下水稻叶片Cd含量:黑糯72>宜香优2115>红优2号>C两优华占,与Cd 2 Mg 0相比分别下降56.31%、63.35%、52.67%、75.52%。综上,在Cd2+胁迫下Mg2+能够降低水稻叶片中Cd含量。在高浓度Cd2+(Cd 2)胁迫下添加Mg2+使水稻叶鞘中Cd含量下降效果最好。

图4 在Cd2+胁迫下Mg2+对水稻幼苗叶片Cd2+吸收的影响

2.2 Mg对苗期水稻各器官Cd分配差异的影响

由图5可知,在两种不同浓度Cd2+的胁迫下,所有品种水稻苗期各器官Cd的分配系数表现为根>叶鞘>叶片,说明水稻植株吸收的Cd主要分配于根中(>40%),其次为叶鞘、叶片(<15%)。在Cd 1、Cd 2的胁迫下,随着Mg2+浓度的升高,水稻品种C两优华占的根部Cd分配比也逐渐升高,而地上部分的Cd的分配系数却呈下降趋势,说明植株内的Cd更多的积累于地下部;水稻品种红优2号在Cd 1胁迫下随着Mg2+浓度的升高,其根部Cd分配系数变化较为稳定,且在Cd 2胁迫下其根部Cd分配系数随着Mg2+浓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说明Mg2+对红优2号植株体内Cd的分配影响很小;但通过观察水稻品种黑糯72的Cd分配比例可以发现,在Cd 1、Cd 2的胁迫下,随着Mg2+浓度的升高,水稻根部的Cd分配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植株内的Cd更多的积累于地上部。

图5 4个水稻品种不同器官Cd的分配系数

本研究发现,在Cd胁迫下,黑糯72、宜香优2115和C两优华占根部Cd分配系数明显低于红优2号,但黑糯72叶片的Cd分配系数明显高于其他水稻品种叶片的Cd分配系数。不同水稻品种苗期所吸收并积累在植株中的Cd在各个器官的分配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产生这样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水稻品种对Cd胁迫的耐受度存在差异,即表现在水稻通过调节Cd在其各器官的分布以降低Cd对根部胁迫压力的能力差异上。

2.3 Mg对Cd在水稻苗期各器官转移系数的影响

重金属转移系数可以体现重金属从植物根部向地上部的转移特性,即反映出植株向地上各个器官运输重金属的能力,转移系数越大,说明重金属在植株中的转移能力越强。如表1、表2所示,在两种浓度Cd2+胁迫下,随着加入的Mg2+浓度增加,品种红优2号、黑糯72以及宜香优2115的叶鞘-根系转移系数呈递增趋势,在Cd 1胁迫下转移系数分别增加了13.63%、62.30%和57.81%;在Cd 2胁迫下转移系数分别增加了4.08%、66.7%和68.52%,而C两优华占则相反,各器官转移系数都在逐渐降低,在Cd 1和Cd 2胁迫下分别下降了40%和56.79%;在两种浓度Cd2+胁迫下,随着加入的Mg2+浓度增加,品种红优2号、C两优华占以及宜香优2115的叶片-叶鞘系转移系数呈递减趋势,在Cd 1胁迫下转移系数分别降低了35.35%、50.00%和14.29%;在Cd 2胁迫下转移系数分别降低了0.90%、12.00%和4.55%,而黑糯72在Cd 1胁迫下叶片-叶鞘系转移系数下增加了62.30%,在Cd 2胁迫下减少14.86%。

从表1、表2可以看出,各品种水稻幼苗的叶鞘-根系转移系数均大于叶片-叶鞘转移系数,说明Cd在水稻植株的转移中,Cd主要集中分布在水稻根部,在向地上部转移的过程当中,转移到水稻叶片部位的Cd要比转移到叶鞘中的少,且4个水稻品种中,黑糯72对Cd的转移能力最强,红优2号对Cd的转移能力最弱,也验证了上一节中Mg2+对红优2号植株体内Cd的分配影响很小,而黑糯72内的Cd更多的积累于地上部的结论。但Mg2+对水稻C两优华占Cd的转移影响最大,抑制了Cd2+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转移。

表1 红优2号与黑糯72不同器官Cd的转移系数

表2 C两优华占与宜香优2115不同器官Cd的转移系数

由表3可知,添加不同浓度的Cd2+,水稻根系与叶鞘中Cd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水稻品种间相关性大小关系为宜香优2115>黑糯72>红优2号>C两优华占,其中宜香优2115根系与叶鞘的相关系数最大(R2=0.966 9),说明添加Mg2+能有效促进宜香优2115根系中的Cd2+向叶鞘中转移,但对C两优华占(R2=0.806 9)根系中Cd2+向叶鞘中转移的促进作用最小。

表3 不同水稻品种根部与叶鞘中Cd含量相关性分析

2.4 Mg对苗期不同水稻品种各器官中Cd含量相关性

由表4可知,添加不同浓度的Cd2+,4个水稻品种的叶鞘与叶片中的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稻根系与叶鞘中Cd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有一致性。不同水稻品种间的相关性强弱为宜香优2115(R2=0.978 7)>黑糯72(R2=0.911 6)>C两优华占(R2=0.895 9)>红优2号(R2=0.840 7),说明Mg2+对宜香优2115叶鞘中Cd向叶片中转移的促进作用最强,对C红优2号的促进作用最弱。由此得出,Mg2+能够增加宜香优2115叶鞘中Cd2+向叶片转移的移动性,增加水稻叶片中Cd的含量,Mg2+能有效促进宜香优2115中的Cd2+向叶片中移动性,增加了水稻地上部Cd风险,与其他水稻品种相比,Mg2+对C两优华占Cd2+移动的促进性最弱,使得C两优华占的大部分Cd积累在根系中,叶鞘与叶片中的Cd风险较小,也验证了红优2号对Cd2+的转移能力最弱的结论。

表4 不同水稻品种叶鞘与叶片中Cd含量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水稻对Cd2+的吸收主要通过质外体途径与共质体途径进入根系维管柱中,其中质外体途径属于被动运输,随着Cd2+浓度差异的增加,被动吸收越多[19-20],本试验结果与之一致;而共质体途径则属于主动运输,通过能量代谢使钙载体蛋白进入植物根系,最后通过胞间连丝进入根系维管柱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21]。李延等[22]研究发现,水稻根、茎、叶不同部位的含Mg量与供Mg2+浓度呈正相关关系;Ding等[23]还发现,Mg2+具有较高的水化半径,Mg2+和其他阳离子如K+、Ca2+、Mn2+、和Al3+等有拮抗作用而产生阳离子竞争关系,可以推测Mg2+与Cd2+半径相近且电性相同,共同竞争水稻根系的离子吸附位点,从而降低水稻对Cd2+的吸收。

本试验中,在2种Cd2+浓度胁迫下通过外源增加Mg2+可显著降低Cd2+在水稻幼苗根系和地上部器官中的含量,因此推测在Cd胁迫下Mg2+降低水稻对Cd2+的吸收能力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是Cd2+与Mg2+相互竞争能量,Cd2+和Mg2+在主动运输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从而减少了对镉的吸收;第二是Cd2+与Mg2+竞争离子吸附点,Mg2+与Cd2+因半径相近电性相同,共同竞争水稻根系离子吸附位点,降低水稻对Cd2+的吸收;第三是Cd与Mg竞争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减少对Cd2+的吸收并且减弱Cd在水稻各器官中的转移能力[30]。

在2种Cd2+浓度胁迫下,苗期中4个品种水稻的各器官对Cd的富集量的大小表现为:根系>叶鞘>叶片,这与赵步洪[25],范中亮等[2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且水稻根系中所积累的Cd含量占水稻所吸收Cd2+总量的45%~90%[27],但不同浓度Cd2+处理下,水稻各器官中Cd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34]。

Liu J等[35]研究表明,籼稻茎叶和籽粒中Cd含量普遍高于粳稻,其中糙米中Cd含量呈现籼型杂交稻>粳型杂交稻>常规籼稻>常规粳稻[36]。说明水稻品种对Cd2+的吸收能力为杂交稻>常规稻,籼稻>粳稻,本研究的结果与之一致,说明不同水稻品种对Cd的耐受性存在差异。本研究还发现,外地杂交水稻品种在相同Cd2+浓度胁迫下比贵州本地水稻品种各部位Cd含量高,本地品种水稻根系Cd含量为红优2号>黑糯72,但黑糯72叶鞘与叶片中的Cd含量均为最高,说明在黑糯72根系中Cd易向地上部位转移,杂交品种根系、叶鞘及叶片Cd含量均显示C宜香优2115>C两优华占,说明各水稻品种之间Cd的吸收分配特点有差异。此外,还发现了一个相关联的因果关系:Mg2+对杂交水稻C两优华占Cd2+移动的促进性最弱,且在Cd2+胁迫下添加Mg2+后根系的分配比例提高,使得大部分Cd积累在根系中,也导致Cd2+从根系到地上部的转移能力减弱,即叶鞘-根系、叶片-叶鞘转移系数在逐渐下降,从而该品种水稻叶鞘与叶片中的Cd含量相较于其他三个水稻品种最少,地上部Cd风险也最小。本研究还发现,水稻各器官Cd转移系数与Mg处理浓度无显著相关性,这与龙小林等[37]的结论相一致,说明Cd向叶片的转运能力主要是由水稻品种的基因型决定,受Cd2+胁迫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小。

4 结 论

在Cd2+胁迫下,Mg2+能够显著降低水稻根系、叶鞘及叶片中Cd含量,且在添加2 mg·kg-1浓度的Mg2+处理下降低Cd含量的效果最为显著。在Cd2+胁迫下各水稻品种对Cd的吸收能力有明显差异,吸收强弱关系为:C两优华占>红优2号>宜香优2115>黑糯72,杂交品种比本地品种对Cd的吸收能力强。水稻根系、叶鞘及叶片中Cd含量关系为:根系>叶鞘>叶片,且根系对叶鞘及叶片中Cd与Mg含量均有显著影响。

猜你喜欢
叶鞘根系幼苗
果树根系修剪的作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鲜食玉米花青素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种玉米要用“锌” 幼苗不得花白病
最优育苗基质配比促番茄幼苗生长
希望
沙地柏根系抗拉力学特性研究
不同播期对甘草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
球茎茴香储藏的关键技术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好一棵狗尾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