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生视角下工业园区内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路径探索
——以珠海大濠涌村为例

2021-09-25 08:49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少博
区域治理 2021年24期
关键词:风貌原住民格局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少博

一、引言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时期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人居环境,并创造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态[1],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体现形式之一。当前,工业园区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助推器,乡村地区大批原住民外出务工,村内老旧建筑年久失修、新旧建筑格格不入等现象屡见不鲜,传统村落面临被工业园区“吞并”的困境。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兼顾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基本概况

富山工业园位于珠海市域西端,园区面积约152.53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落和1个社区。园区现有总人口约9.6万人,其中流动人口5.2万人,大部分租住在园区村落中。

大濠涌村位于富山工业园区北部,西临虎跳门水道,东临为以格力电器为龙头的智能电气产业组团。村域范围内现以农田、养殖鱼塘和村落聚点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以水稻种植、鱼虾养殖为主,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1万元。因收入来源有限,大量原住民外出务工,“空心村”现象明显。

三、大濠涌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一)传统村落特征和价值

大濠涌村是中原汉人南迁入粤的典型代表。据考证,大濠涌村黄氏是唐朝末年入粤汉人峭山公的后裔,经过多次迁徙于明代中叶立村至今。

1.村落选址

大濠涌村西邻虎跳门水道,居民点西南侧有一条河涌,名为大濠涌,东北侧临小山丘,大濠涌村在村落选址上可谓是依山傍水,见图1、图2。

图1 村落选址示意图

图2 “梳式”街巷格局分析图

2.街巷格局

大濠涌村街巷格局清晰,由几条主要道路贯穿村落,并串联若干小巷,类似一把“梳子”,是典型的“梳式”街巷格局。“梳式”街巷格局是适应岭南地区特有气候条件的一种智慧的体现。狭长的巷道可以保持很好的通风效果,减少人体对湿气的不适感,同时又能很好地阻挡火辣的阳光,形成舒适的阴凉地带,结合房屋建设调节村落内部小气候,从而形成具有广府特色的、舒适的人居环境。

3.传统建筑

大濠涌村内经珠海市认定的历史建筑共4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类)共6处,以宗祠、碉楼为主,立档入册的传统风貌建筑共114座,以广府“明字屋”或“三间两廊”形式的民宅为主,能较好地反映村落历史风貌。

4.非物质文化

大濠涌村主要的传统习俗包括春节时期演奏的地方艺术锣鼓柜、粤剧。在地方美食方面,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制作的各类糕点、艾饼、糖糕和炒田螺为主,具有浓厚的岭南水乡地域特色。

大濠涌村的选址、布局以及村落内遗留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属性的建(构)筑物,是承载地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实体遗产。这些实体遗产与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历史记忆一起,共同构成了大濠涌村独具特色的历史资源和文化价值。

(二)村民生活现状与需求

随着富山工业园及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村民经济来源渠道逐步打开,经济收入也逐渐增多。传统的1-2层广府“明字屋”或“三间两廊”空间格局已不能满足村民实际的生活需要,村民对房屋改扩建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如宽敞的客厅、室内卫生间、空调安装等)。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村民闲暇时间增多,精神需求也逐渐旺盛,生活不仅仅是围绕耕作,而是转向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等方面。

(三)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传统村落的保护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在资金上投入、在管理中行动。大濠涌村现存的传统风貌建筑多为民宅,而且大部分仍在继续使用。因家庭结构的变迁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村民迫切的房屋改扩建需求和传统风貌建筑的格局、风貌保护之间,在某种维度上存在一定矛盾。另外,传统村落的保护在资金需求方面也是巨大的,村民经过多年经营而积累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为改善自身生活条件和品质而付出,很难主动用于传统风貌建筑风貌保护、建筑修缮等方面。而且,传统风貌建筑修缮、传统村落保护如何产生经济回报,是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四、大濠涌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路径

笔者认为,不能就传统村落保护谈保护,应该“换位思考”,规划工作者应将自己视作大濠涌村村民,以主人翁的角色去探索这个拥有500年村史的岭南广府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复兴路径,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共生。

(一)倡导文化自信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1.分层级保护村落选址和格局

村落选址格局保护,应从其自然环境和生长肌理入手,保护好山、水要素和村田格局。应结合不同要素的价值和保护范围的重要性,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从严格保护、适当控制和环境协调三个管控层次去实现。

2.分类型保护传统建(构)筑物

结合建筑历史价值,将大濠涌村内建筑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其他建筑。其中,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执行保护要求,传统风貌建筑应主要保护其建筑外在形象和建筑要素,其内部的空间格局应适当放开,允许村民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必要的改建。

3.实体化、物质化保护非物质文化

在非物质文化普查的基础上,运用文字、录音、音像、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记录,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物质载体进行挂牌保护和标识。通过建立文化展馆、体验馆等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线索。

(二)适应村民和园区需求的传统村落复兴路径

1.找准传统村落复兴的切入点

大濠涌村传统村落复兴的切入点应该与其传统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工业园区腹地息息相关。传统村落静谧的街巷空间、悠闲的农耕生活以及趣味的民俗体验等资源,均可以作为大濠涌村复兴的资源。由此,大濠涌村提出“出是繁华境,入即静谧村”的发展定位,力求在这一片繁华都市的景象中,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一片静谧天地,提供一处可以让心灵“放空”的去处。

2.提高村落复兴的主人翁意识

传统村落的复兴,离不开原住民主人翁意识的觉醒,因为原住民本身以及其生活场景都是传统村落的真实反映。在营造“静谧村落”的主题定位下,应鼓励原住民积极参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鼓励原住民对自家房屋和庭院进行特色化改造,鼓励特色美食的宣传,让冷冰冰的传统建筑变得“热气腾腾”,富有生活气息。

3.积极策划乡村旅游产业项目

大濠涌村蕴含的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利用价值高,可在展现传统村落文化魅力、丰富村民精神需求、扩宽村民收入来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应适度对大濠涌村历史文化资源和线索进行活化利用,结合村落格局和历史要素分布情况,构建“游线通幽静,特色处处有”的旅游产业项目体系。比如,充分利用村内宗祠、寨墙、石桥、古树、广场等资源,以不同主题进行串联,形成大濠涌村特有的乡村旅游产业项目。

五、结语

乡村的消逝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民族价值核心的崩溃[2],传统村落作为乡村地区具有历史文化基因、地方特色的代表,它的消逝将造成地方文脉的流失。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复兴之间协同共生的路径,不仅是物质空间的保护,更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风貌原住民格局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原住民
包裹的一切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打造“121”平台 构建“大宣传”格局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