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黄姚吴氏宗祠的空间布局与建筑特色研究

2021-09-26 09:22赵晨辰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8期
关键词:黄姚吴氏广府

赵晨辰,陈 静

(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0 引言

黄姚吴氏宗祠,又称延陵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黄姚古镇金德街,当代被族人称之为全广西吴氏总祠。吴氏宗祠是在浓郁的血脉崇拜观念和家族至上主义下形成的血脉崇拜的圣殿,在吴氏家族历史上发挥着祭祀先祖、尊老敬贤、敦亲睦族、教化兴学、抚恤孤寡等多种社会功能。作为族人活动的公共空间,吴氏宗祠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原文化和岭南地区广府系汉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黄姚吴氏宗祠的全面分析和解读,以期为岭南地区民间氏族宗氏祠堂的研究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 黄姚吴氏宗祠概况

黄姚吴氏祖上源自渤海(今山东一带),属昭平县系黄姚吴氏支系。始迁祖吴正星,字文伟,由福建离家自出,到达昭平县黄姚创立家业,为追源报本、炫宗耀族,明朝末年在居处将宅基地奉献建造黄姚首座祠堂——吴氏宗祠。祠堂的奢华程度能彰显整个家族在当地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受吴氏建祠影响,从明朝末年开始,黄姚其他姓氏家族争先恐后兴建氏族宗祠或家祠,当时黄姚一带的宗祠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清代多次重修,始初为沙子街吴氏宗亲自建祠堂,在后供贺、昭、钟、宋、藤、平、梧七系宗亲捐款重修。祠堂起初作为族人日常聚会、议事、举办各类活动的公共场所,而后渐渐出现社会教化的功能。民国时期,吴氏宗祠逐步纳入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约在1944年成为广西艺术馆临时办事处;20世纪70年代拆毁了福堂顶上“腾龙吐水”纹样堂匾,并用来圈猪和拴牛。1978年,改革开放带来解冻气息,吴氏族人开始尝试寻回祠堂的所有权,并积极争取这一公共空间。1982年,吴氏举全族之力重新修复宗祠,竣工后经广西吴氏宗亲理事会商议决定将黄姚吴氏宗祠扩大为全广西吴氏宗祠(即广西吴氏总祠),并确定每年农历十月十九日为秋祀吉日,逢2,5,8年举行大祭仪式。2000年,政府开始招商引资建设旅游项目,吴氏宗祠成为黄姚风景名胜区旅游项目景点的一部分免费向游客开放。从2000年开始,在宗亲理事会长辈们的带领下,广西吴氏宗亲团结在一起,吴氏宗祠再一次走向了复兴之路。

2 黄姚吴氏宗祠空间布局

吴氏宗祠坐东向西,位于古镇九宫八卦阵图布局内,临黄姚景区商业街金德街,周边有木式的真武山、蚰蜒山、酒壶山和螺轴山,以及小珠江、姚江和池塘等水流,真乃“环山傍水一口气,风水宝地讲究的就是聚气”。吴氏宗祠整座建筑占地面积约500m2,主体建筑占地面积约300m2,因常年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主体建筑采用小面宽大进深布局,正房纵深是主体建筑的1/2,且正房立于高度约1.55m的台基之上,采用木石砖瓦结构,屋顶为穿斗式木构架,为东西窄南北宽、中轴对称的长方形中式庭院布局(见图1)。

图1 黄姚吴氏宗祠空间布局平面

吴氏宗祠外院内庭,宽阔的大门前有一对青石柱和后人于1984年修复台阶时所建的高出地面0.6m的小型广场,广场前设沿街商铺,左设黄姚大剧院,右设民宿旅馆,商业氛围较浓。

吴氏宗祠内部空间布局为二进二廊一天井一进三开间。倒座和正房把祠堂分成两进,第一进南北两侧为厢房,中间为前厅和祠门,两厢房分别作祠丁居室和杂物仓库;第二进南北两侧为用于会见宾客和族人活动的厢房,两厢房中间是福堂(也称后厅或正厅),福堂深处有青砖砌成的神台和规矩摆放的祭祀用品;两进之间回廊连接,中间围成天井。两回廊深处连接正房处为开圆弧拱门的横向隔墙,横向隔墙、厢房正墙和山墙构成20m2用于记录和瞻仰先祖功德的偏厅,偏厅右厅开侧门,连接厨房、杂物房等附属建筑物。

吴氏宗祠的选址和布局深受自然环境、社会变动、道家思想和儒学思想等的影响,采用了“背山面水”的选址理念和轴线分明且具有强烈威严特性的布局方式。祠堂的空间布局与“四点金”和“八间头”建制形制的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三合院或四合院相似,其以庭院围合的形制,展现整个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这种内向封闭而又温馨舒适的合院式建筑空间,本就是中国人内向自封的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呈现。

3 黄姚吴氏宗祠建筑特色

吴氏宗祠是桂系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沿袭中原古建筑建制形制,并结合地区气候环境和天文地理水文等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明朝清初,黄姚地区的祠庙建筑的设计理念,既受到了来自广府系居民因躲避战乱逃至黄姚携带着的广府系岭南汉族建筑文化的熏陶,也受到了由道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程朱礼学的强力推动,二者逐步发展成为源自中原一带的吴氏在黄姚地区兴建氏族宗祠的内在动力。吴氏宗祠融合了中原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风格,特别是由数字推演的建筑文化、由民间传说派生的祥瑞构件和因地制宜、因才施技而形成的规范造型。

笔者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吴氏宗祠的台阶、台基和主体建筑物的高度、长度、宽度和深度,由下到上、由里到外普遍为“中底高”3个层次:上高而中低,意为祖宗在上,护佑族民平安幸福;下为中,有遮挡之意,体现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内向自封的艺术审美情趣。

吴氏宗祠深受广府文化影响。祠堂用以装饰的木作、石作和砖作与我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和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等风水学思想有一定的联系。祠堂周边山形为“木式”,故取“金木相克”之意,倒座和正房山墙均采用“金式”圆弧起翘歇山顶镬尔封火山墙,犹如蜿蜒起伏的“巨龙”,有家族腾飞之意,该形制山墙分别和倒座及正房各建筑部件组合为2个形似官帽的屋顶,有后人读书求功名之意。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在民族大融合后,当地人由对蛇的崇拜转移到对龙的强烈崇拜,并且继承了岭南文化中以朱雀大帝作为家族护佑神的传统,故吴氏宗祠内外装饰纹样多处以“草龙”或“朱雀”元素作为主要参考元素。在祠堂天井四周墙壁上有当年建祠所绘的48幅壁画,大部分选取朱雀为主要创作元素,其中的“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的诗句则是悠然田园生活的写照,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典范。

吴氏宗祠采用四水归堂的平面布局方式,既考虑了祠堂的采光问题,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学思想。每逢下雨之时,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称四水归堂;天气晴朗,正午12点开始,太阳光从下到上,从右到左,依次由宗位到祖位、由穆位到昭位,将福堂全部点亮,称“光宗耀族”;在风水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四方之水如同八方来财,源源不断地流入天井中央集水坑处,由集水坑中央下盘暗沟排出祠堂,较为隐蔽,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4 结语

通过对吴氏宗祠的实地调研,深入探究其建筑空间与艺术效果的呈现,分析吴氏宗祠的整体格局和功能分区发现,我国传统血缘亲族习俗和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等风水学思想对吴氏宗祠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吴氏宗祠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广府文化影响,成为桂系岭南地区建筑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宗祠文化的保护规划工作和相关专业学生对广府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猜你喜欢
黄姚吴氏广府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夜黄姚
记住黄姚
古镇黄姚
黄姚:惊艳了时光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