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2021-09-26 18:25毛雨
中华手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动律土家族少女

毛雨

摘 要: 本文以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为例,主要论述动律在作品中的体现。结合土家族的民俗文化背景,将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出现的动律一一进行分析、领会,总结出动律如何从舞蹈动作、舞蹈情感以及风格特征三个方面完整地体现在作品中。

关 键 词: 舞蹈作品《擺手女儿家》;动律;体现

《摆手女儿家》作品的舞蹈形象鲜明、风格独特,作品以土家族舞蹈特点为创作元素,并通过独特的动律特点,充分体现出土家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分析作品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土家族的动律特点,以及在舞蹈过程中如何运用及把握这些动律特点,并对储备相关的理论知识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一、概述作品及土家族摆手舞动律

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是第五届荷花奖舞蹈大赛的参赛作品,该作品是由知名编导徐小平创编,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选送。整个作品继承了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将土家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舞蹈动律特点不断变化,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舞者所传递出来的情感。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舞蹈中流传性最广的传统大型舞蹈表演。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形态是“摆臂顺拐”,上半身主要以摆臂为主,下半身多以颤膝、跳跃为主。摆手舞主要用于表现土家族祭祀祈祷活动,一般规模性比较大,众人踏着节拍边跳边唱气势十分壮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摆手舞可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多种表演形式,主要表现缅怀先祖之情。整个舞蹈主要展现出土家先祖生活场景,以及崇拜之情,舞蹈动作追求动态美,注重手臂技巧展示,动作力度轻快且有力量。摆手舞在表演过程中面部表情随着作品的发展而改变,多以欢快为主,常常给人一种欢庆感和喜悦感。摆手舞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是凝结土家族历代先祖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代表了我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祭祀文化色彩,同时增添了自己的多样性。土家族人民朴实、热情的性格,造就了今天的摆手舞,使更多的人通过摆手舞了解土家族的民俗风貌以及风土人情。

二、动律在作品《摆手女儿家》的体现

(一)动律在舞蹈动作中的体现

“一边顺”俗称“顺拐”,即同手同脚向前走路,这是土家族舞蹈的典型动律特点,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相似的“一边顺”动律特点,如:藏族、傣族。土家族摆手舞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的,由于土家族人民常年居住在山区等地势崎岖不平的地方,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常年行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遇到险峻地段需要同手同脚爬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边顺”的舞蹈动律特点。[1]

“一边顺”这一动律在作品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舞蹈动作里。首先,行进动作。舞蹈开场,演员们行进时将节奏重拍放在了右脚右手上,左手依次搭在前面人的肩膀上,呈横线从上场门缓缓走上舞台。演员们通过“同手同脚”的行进动作,将“一边顺”的动律特点完全展现出来。在行进动作中,编导运用胯部的扭动和手臂的摆动,使身体的曲线通过这一动作充分地展示出来,将“一边顺”动律中的机械感、停顿感和土家族女孩的俏皮感表现得惟妙惟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呈现出土家族舞蹈中的特殊美感。

其次,“一边顺”动律在舞蹈的中间部分也有突出的体现,例如围手动作,演员们随着重心的移动被动地随摆,这个动作要求整个人随着重心的方向往一边倾倒,给人一种迎风吹柳的飘逸感,配合着脚下的小跳步,不仅展现出土家族少女的柔美之情,又增添了活泼娇俏的一面。围手动作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民俗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人们便将农耕干活时的劳动场景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围手动作。正是因为围手动作的形成与土家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围手动作如果失去了“一边顺”的动律特点,那这个动作就无法体现出土家族少女既温情又活泼的一面。只有将“一边顺”动律与围手动作配合使用两者结合起来,使人感受到土家族舞蹈的鲜明特点。

作品中下摆手这一舞蹈动作也使用了“一边顺”动律,随着手臂的摆动方向,依照“一边顺”同手同脚的动律特点,将小腿向同一方向的斜后方抬腿45度角,头部也随着手臂与腿部方向倾头。下摆手动作很接近于少女们嬉戏打闹时的欢快场景,人们在进行舞蹈动作提炼时,将土家族少女劳作时嬉戏打闹的生活场景通过艺术的二度创作,呈现到观众面前。因为下摆手这一动作不仅要轻快还要灵巧,所以下摆手动作不仅为作品完成了舞台调度,还给人带来一种轻巧感。而 “一边顺”正是结合土家族劳动时的运动规律而产生的,由此可见,失去了“一边顺”动律特点,将会使下摆手动作失去土家族的民族特点。

(二)动律在舞蹈情感中的体现

在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跳摆”这一动律,能够体现出舞蹈的情感表达。“跳摆”动律是指舞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无论跳跃、摆动、蹲下,都要求身体中段直立,不能有丝毫的转动。这种一贯保持单一、没有变化的直立舞蹈形态,更加反映出摆手舞的原始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跳摆”动律在舞蹈情感中最突出的体现是在作品的高潮部分,编导在这里分别使用了“蹲立跳摆”以及“直跳跳摆”两个“跳摆”动律,将整个作品最精彩也是宣泄舞蹈情感最强烈的地方运用“跳摆”动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编导先是通过“蹲立跳摆”的高低起伏给观众造成一定的视觉冲击,使人感受到土家族少女内心的激情与豪放,并且通过“蹲立跳摆”将土家族少女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既表现了她们激情似火的性格特点,又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舞蹈的高潮部分如果没有运用“蹲立跳摆”动律,而去使用其他动律,就不会给人有这样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在作品最精彩的部分,演员们用“蹲立跳摆”动律充分表达了土家族少女热情、豪放的情感,也让整个作品更具有活力和激情,使作品更加震撼人心。[2]

其次,是“直立跳摆”动律在舞蹈高潮中的运用。因为“直立跳摆”的动律特点主要体现在动律的速度上,演员们通过大幅度的跳跃动作及高频率的摆手动作,让人身临其中与土家族人民一起热火朝天干农活的劳动场景,画面十分热闹。通过这一系列大幅度动作,还表现出土家族人民不畏艰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土家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地理环境比较艰苦,通过“直立跳摆”动律可以将土家族人民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呈现出来。正是因为编导使用了“直立跳摆”这一动律,才能在舞蹈的高潮部分让观众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情感表达。如果没有了“直立跳摆”动律就不会有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美感。编导将“蹲立跳摆”和直立跳摆”完美地联系在一起,运用空间感和大幅度的动作,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碰撞。更加充分感受到土家族人民对本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作品重现了土家族少女热爱生活,辛勤劳作与丰收时的愉快场景。编导通过“跳摆”动律将作品中的人物完美地呈现出来,又把“跳擺”动律分为“直立跳摆”和“蹲立跳摆”两种,将这两种“跳摆”动作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清晰更强烈,也更加增添了作品在动静结合与对比方面的差异性,使舞蹈产生了动与静的反差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动律在风格特征中的体现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征分别为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和审美性。而作品中出现的“颤摆”动律不仅体现出了摆手舞的原生性,也为舞蹈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土家族韵味。

“颤摆”为摆手与颤膝相结合,即摆手的同时,膝盖跟着微微颤动,这也是土家族舞蹈中的典型动律特点。此动律特点的形成原因正是因为土家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路面陡峭难行的山林里,平日里还需要背负重物、劳作生产等上下山来回行走,为了保护双膝,他们通常在行走过程中保持膝盖微弯,这样行走的方式既安全又节省力气。长此以往,土家族舞蹈里就出现“颤摆”这一动律特点,而“颤摆”动律的形成也正是符合了这种“土生土长”的特性。“颤摆”动律所体现的原生性在作品中具体展现在“原地颤摆”和“一步一颤”两个方面。在舞蹈中,演员们围成一圈,膝盖同时有弹性地向下颤动,手臂和头部随着身体的摆动微微低头摆动。随着身体的微微颤动,土家族少女们在劳作后,围着篝火一起分享喜悦的场景。正是因为运用了“原地颤摆”这一动律,所以才给观众带来一种原生态的感受。“颤摆”动律的特点就是小巧、轻快,当演员们用“颤摆”动律表现土家族少女欢乐起舞时完全符合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的一面。由此可见,“颤摆”动律在作品里能够表现出原生性的一面。

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处理的单一动作,是土家族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原始动律,也是能表现出土家族最朴实、最真实的情感动律特点。

三、结语

通过分析土家族的动律特点结合作品发现土家族的动律特点有“一边顺”“跳摆”以及“颤摆”三大特点,经过对这三大特点的逐步分析、理解和归纳后总结出它们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如何体现这一分析结论不仅让笔者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理论知识,也更多地了解土家族舞蹈的动律特点。

参考文献:

[1]胡天梦.“摆”动律在作品《走西口》中的实践分析[D].北京舞蹈学院.

[2]王雅婷.从创作角度浅析动律对舞蹈风格形成的重要性——以屈伸动律对藏族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为例[J].农家参谋,2019,613(6):265.

猜你喜欢
动律土家族少女
土家族情歌
一击即中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土家族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评《Smoke》
浅析胶州秧歌的艺术特征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