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齐白石之比较与启示

2021-09-26 18:56蔡毅
南方文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齐白石灵魂鲁迅

一、可比与不可比

吴冠中先生曾提出过许多惊世骇俗的观点,引起过一些广泛的争议。其中他提出过一个极好的问题,就是他认为“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这是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但却很少有人对此做出过正面回应。我猜想将不同领域的大师进行比较,这本身是件困难危险的事,可能出力不讨好会得罪一些人,所以大多数人没吭声。我却非常想回应这个挑战智识的问题,对之谈谈我的理解与认识。

根据我查阅的材料和个人的孤陋寡闻,鲁迅先生与齐白石先生大约从未见过面,没有什么交集,但吴冠中先生的一句话将两位牵连一块了,所以我不惮繁难,就此展开一种相对全面的比较,自认为将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鲁迅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齐白石生于1864年,卒于1957年。两人大致都主要生活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这是一个可以比较的时间和时代基础。鲁迅是文坛巨匠,齐白石是画界巨擘,两个人皆是文艺界备受欢迎重视的顶尖人物,对中国文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有可比性。

不可比的是鲁迅从事的是文学,齐白石从事的是绘画,专业不同,确实有不可比的一面。因此已有人说:马和牛比哪个好,教师和医生比哪个强,白菜和萝卜比哪个优?认为他们的职业领域不同,创作内容、表现方式不同,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这也是有道理的。

然而吴冠中先生说这话时的着眼点和前后语境却被丢弃了,被简单地断章取义了,他说“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着眼的根本不是各自的专业,而是集中在两个人的人生价值、历史地位和文化贡献方面,在推动时代、社会和历史进步,启发人们思想觉醒方面,鲁迅的作用远远大于齐白石。“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这是吴冠中在《我负丹青》一书中讲的原话。可见,他是从两位大师一生及其作品所产生的实际作用和社会影响力不同来进行比较的,这才是正确理解吴冠中此话的前提。

鲁迅先生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极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①吴冠中先生作为绘画大师和一个热爱文学写作的高手,一辈子热爱和耕耘于文学与绘画两个领域,他怎么会连不同性质、类型的事物不能直接作比都不懂,他不会犯那样的低级错误。他的话明明白白说的是比较两个人,两位大师的功绩和贡献,而不是文学与绘画之比较。因此一切将两个人的比较拉向专业不同的說法统统是站不住脚、不值得辩驳的。

若能从两位大师获得的头衔荣誉来做一最直观的比较评价,鲁迅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旗手、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齐白石则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是杰出的人民艺术家,便可直接获得两者的总体特点区别。若从他们涉足的领域与影响范围包括现今的社会认识评价来看,可以看出他们的影响面具有很大不同,鲁迅是广泛地影响整个社会思潮、时代走向和人之心态、观念和思想的文豪,齐白石则大多局限于绘画艺术领域;再从两位大师逝世后产生的影响和享受的待遇来看,同样能发现许多差异,大小高低是明显的。只从这些最直接的现象比较,就会发现吴冠中先生的话是绝对有道理的。然而限于篇幅,这些都只能割舍。

如果把论及全人、顾及全人作为一个原则,那事情就好办了。它需要我们立足于具体的当事人,从做人做事的同一性和可比性,从人生价值、社会贡献、历史功业和文化意义等多个方面做一个相对全面的价值评估,需要用相对客观公正的衡量尺度来进行分析梳理。

二、深入心灵,探究源头

直观的人物现象比较意思不大,随意褒贬、妄论高低也容易唐突两位大师。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对两位深刻影响中国文艺的大师进行心理、性格和目的追求的探源,即抛开表面的不同区别,深入他们各自的事业和内心世界中去,分析判断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两个人成就的不同、影响的区别。也就是说要突破表面现象,展开思想内涵、心灵境界和艺术业绩的研究,那样才会更有意义,才能真正解答区别自何而来。

(一)不同的学养与修行

齐白石出身穷苦农民家庭,从未进过正式学堂,仅跟随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簿纸作画。曾拜周之美、萧芗陔等民间艺人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和肖像画。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也拜胡沁园、陈少蕃、王闿运等为师学诗文,后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曾有“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长期在家乡“寄萍堂”过着潜心吟诗作画的山居生活。1917年赴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后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对晚年齐白石有极大影响。纵观齐白石一生,只能算是读过私塾,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自己也一贯以农夫自居,师法自然,书写性灵,诗不求工,一生勤奋,砚耕不辍,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他自己说过一句很自负的话:“我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也曾自白“不是独夸根有味,须知此老是农夫”。虽曾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但没有受过系统正规教育,先天不足,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终是明显欠缺,也被某些人认为齐白石的画缺乏“书卷气”。

鲁迅则出身书香门第之家,曾上过私塾三味书屋,又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在旧时代算是受过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后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科科长、教育部佥事,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共做了14年的中华民国政府公务员。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1927年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后移居上海任自由作家。鲁迅的古文、日本语水平很高,德语也相当不错。他的文化根底、国学根底深厚,其知识结构上通经史子集,下晓稗官野史、戏剧曲艺,他腹笥丰盈,视野宏阔,出入古今,是近代少有的文化巨人。树要长得高,根就必须向下扎得深。是佛是仙凭修为,修到一层有一层。学养修为是多年努力、多方面因缘修来的结果,无法强求。从这一点看,鲁迅无论经历、学养、胸襟与气度都比齐白石优越丰富,是他不能望其项背的。

(二)不一样的性格、情调和气味

任何一个人的成败,都可以从他的性情、志向、襟抱、气度中找到原因,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也不会有人无缘无故失败,一切皆有根源可寻。

齐白石出身农家,不善与人打交道,他从事绘画,正好需要心神俱静,安心习画。他自己说:“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他“一生只愿做闲人”,“不教一日闲过”,可见其学艺从艺的艰苦努力。他40多岁后才成名,因其有一个坚定的梦想,不被外界所干扰,也不因暂时的失败而放弃追求,靠着自己的悟性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心无旁骛的勤奋刻苦,才一步步成长为艺术大师。由于早期生活贫苦,后来又因家庭人多,经济负担重,一直以卖画为生,大体皆按照买卖场上的规矩办事,因此对待钱财和卖画都颇为小气。卖画时他不是论质定价,而是论“个”计算,一幅画中是按虾或鱼或瓜果的数量计算。他腰间挂着全家大小各种钥匙,从不允许别人碰自己身上的钥匙,生怕东西被偷。生活中他“抠门”故事也有不少。比如黄永玉先生在《比我老的老头》书中,记述了一次他与画家李可染一同拜访齐白石的情景,就是他拿出来待客的月饼花生都是放置过久,生了虫的。黄苗子去齐白石家买画,亲眼见齐老的待客“点心”是用铁柜紧锁的,最后让他“大跌眼镜”的是,请吃水果罐头的费用已被齐老加到画价里了。

齐白石长期闭门作画,远离政治,不喜交际,几乎不参与社会活动,有保持纯粹艺术的好处,但也有不问世事,脱离社会现实,相对封闭隔膜之弊。其画作多为螃蟹鱼虾、蜻蜓蝴蝶、螳螂鸡虫、白菜果蔬之类小品、小风景、小情趣、小境界,生活气息浓,可悦目养心,延年益寿,但格局有限,思想内涵平浅,缺乏时代感,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启蒙、救亡图存的客观社会现实差距甚远,表现的多是个人情怀和闲情逸致,缺乏能震撼人心、展现历史风云或时代变迁的鸿篇巨作。

相比之下,鲁迅出身及家庭条件都要优越许多。祖父是进士,曾在北京做官。父亲是秀才,书香门第的出身使鲁迅拥有优裕的生活和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十分关注政治风云和时代风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与广大民众心心相印呼吸与共,因而能真切地感受社会弊病与民众需求。他秉承先哲才气,生就一副傲骨,主张独往独行,保持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他兴趣广泛,热爱艺术,崇尚真实,敢于直言,常常公开说别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的话。他十分憎恨道貌岸然之虚伪,厌恶旧知识分子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之恶习。面对腐朽的传统与趋炎附势的世风,他挥笔抗击,“论時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从不屈服与停顿。他长时间“咀嚼着人我的渺茫的悲苦”,毫不留情地向旧势力宣战。先生的一生,既孤独又忧愤,既勇敢呐喊,又奋力拼搏,极苦、极累、极悲、极精彩、极智慧。他所关心的价值领域、思考的问题范围、把握的标准尺度、秉持的态度立场都比齐白石更为宽阔、明晰和坚定。

(三)不同的人生志向与思想追求

齐白石一贯把自己定位为靠卖画吃饭的“画匠”和“手艺人”,其画室挂着一幅“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息,落日照东墙”的字,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长年累月的耕耘不休,因此创作了大量的珍贵画作。“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以及他对门生李苦禅说:“画不惊人死不休。”并专为他治过一方“死不休”的印章,皆是其艺术创作上的目的追求和浩然雄心。他的咏志诗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牛马走,三家门下转轮来。”体现的是他特别推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并自叹生不逢时,无缘相遇,表达了对先辈画家的深慕景仰,也阐述了自己甘愿做追随的仆役之心愿。可见老人的内心便是将成为青藤、雪个、缶老那样的画家视为自己艺术的榜样和人生的楷模。包括他年近花甲进北京,一度闭门谢客,积极致力变法,“扫除凡格总难能,十年关门始变更。”终于实现了艰难的“蜕变”,攀登上了艺术的高峰,都反映他一生从不自满不停步,永远精进不已的性格。

齐白石的绘画能工能简,无古无今,既“师造化”,也“夺天工”。他听从内心,精心写意,有出自肺腑的清新别致,而且独标新格,不论是在造型的个性化提炼方面,还是在笔墨观念的拓展方面都有贡献。他晚年独创的红花墨叶画风,能满足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和顺应时代的需求,因而有人评论:“白石老人是艺术巨匠,是影响几代人的绘画的大师。要攀登上这座大山,几乎是不可企及的。”②此话诚然,但正好也可以反过来看,那就是他的成就贡献总体集中在绘画领域,没能突破绘画而走向更为宽广的其他艺术门类和社会历史领域。须知,单纯的艺术和美固然可贵,但假若它不能与社会现实、历史文化和具体生活紧密结合,其价值力量和生命影响都会极大缩减。

如果说齐白石的人生目标和言谈举止处处都显示出他的核心思想是一种为“艺”苦作、为“艺”献身的精神,那么鲁迅与之不同的则是为“人”,为“立人”“树人”“救人”,为天下百姓苍生奉献的精神。他从年轻时主动弃医从文,开始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因为他明白在旧中国糟糕的环境下,学医救不了世人,唯有先救人心,而后方能救人救国。这是他从事文艺的根本出发点。他说:“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③他对人心之认识和思想启蒙之重要,具有非常透彻深刻的见地,他强调的价值基点是“人”,与群相对的个人、个性和个人主义,他认为天下之治的“根柢在人”,其他均为“不根本之图”。对于腐朽衰败的旧中国欲走向强大,鲁迅认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④因此“掊物质而张灵明”,开人心胸,豁人耳目,致力于人心的解救与提升,一直是他终生的努力方向。他思虑民族,心念中华,苦苦求索救国救民之道,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旨在改变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命运际遇的解放事业。有人评论:“鲁迅哪里是在‘写作?分明是在为一群行尸走肉注入灵魂!他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挽救一个走向危机的民族。在漆黑的夜里,他孤军奋战、以文为剑,刺入一切腐朽思想的心脏,从中剖出国民的劣根性,然后血淋淋地丢到国人面前,用那刺眼的红色来震动人们麻木的灵魂,来惊醒所有沉睡的梦中人!”⑤还有人评论鲁迅是“一个最深刻地挖掘了国民病态的传统文化之根的作家……是国人灵魂的伟大的拷问者……他暴露中国人性格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致力于国民性改造,他偏重从整个社会文化和国民精神的改造来表现人生,揭露礼教吃人”⑥。这些话都说得精辟透彻,颇合吾意。

(四)不同的心灵境界

齐白石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他热爱艺术和自然,其性格心灵,有超凡脱俗一心向艺、追求倔傲与自尊的过人之处。所以他在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时,贴出“画不卖予官家”的条款,大义凛然地抵制,保持文人气节。他不依附官僚,不谄媚权贵,从无入仕愿望。布衣一生,傲骨一身,齿于从俗,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于艺术故乡里,1955年齐白石获得“世界和平奖”,在颁奖典礼上他说:“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我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⑦对于他那些充盈着对家乡泥土、祖国山河和万物生灵的爱意之作,评委会指出:“他毕生颂扬美好和平的境界,以及人类追求幸福生活善良愿望,而在全世界得到了共鸣。齐白石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与咏叹使其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意蕴,因而能够使不同文化层次的艺术大众皆能从中得到审美情趣的满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生命意义的启悟。”⑧创造了人生和艺术的双重传奇。他在画雄鹰时题诗:“拏空独立雪鳞鼓,风动垂枝天助舞。奇干灵根君不见,飞向天涯占高处。”像一只雄鹰飞向天涯占高处,应当是他内心所想。

鲁迅则在21岁时《自题小像》诗中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出强烈的对中华民族的热爱,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奉献神州大地和天下苍生。诗是青年魯迅鸿鹄之志的内心写照,也是他毕生实践的概括。他还曾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几句诗是反映他内在心灵的可靠自白。总结自己的一生,他还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⑨它们“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自己“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万象融心,心统万象,咀嚼这些话,便能清晰透视鲁迅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博大精深同时也充盈着善意爱心的清纯世界。应该说,他是深情地热爱自己的国土和民众,因此才心甘情愿地俯首为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心灵深处最根本的追求目的。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⑩解剖别人好说,为的是了解或研究;但解剖自己,尤其是不留情面地解剖自己,则是极不容易的事。鲁迅所以要解剖自己,一是为了敞开自我、审视自我和寻找自我;二是为了“拷问自我”,他多次表示:自己“在寻求中”,不免就会自我怀疑与警戒,“就怕我未熟的果实偏偏毒死了偏爱我的果实的人”11;三是为了重塑自我,就需要不断地怀疑、否定和批判自我,为的是要在批判与否定旧我中向前迈进,为的是要检视自己是否按照初心,很好地履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目标。他想要做的是改造国民性,使民众不再“愚弱”,而从精神上变得清醒、明智和强大。为达此目的,即便自己“历来所身受之事,真是一言难尽,但我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进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过呻吟几声的。”12为此,他奉行韧性的战斗,时常与各种明枪暗箭、流言蜚语、“正人君子”展开搏斗。他经常赞美“叛逆的猛士”,因为“他屹立着,洞见一切已改和现有的废墟和荒坟,记得一切深广和久远的苦痛,正视一切重叠淤积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将生和未生。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戏;他将要起来使人类苏生”13。早在1919年他就提出:“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种舍己为人的思想境界,至纯至高,罕有人及,以至日本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大江健三郎对鲁迅十分敬佩,他曾表示:“我一生的写作就是为了向这个人致敬,就是为了靠近他。”14对我来说,我最敬佩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因为心灵的本质就是“思”。我佩服他对中国问题和国民性入木三分的揭示,佩服他对历史文化、社会人生、文学艺术拥有巨大洞察力和原创性观点,佩服他对生活和生命大量的真知灼见,那是他提供给世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展示着先生良知的伟大、人格的不朽,因而必将会随时间的推移,益发显得深邃、丰富和光彩照人。

有人因鲁迅一生与无数敌人对阵而记住了他“战士”“斗士”的一面,却忽略了他重视家庭亲情、重视朋友情谊的另一面。长期以来,鲁迅的形象常常被扭曲成一味斗争的政治工具,而遗忘了他的本原思想。其实鲁迅的本意是主张“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5,他不仅有横眉冷对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温情脉脉悲天悯人的另一面。这从鲁迅家书精选的100多封写给妻子、母亲、弟弟的信中,就可以打开一扇走进鲁迅隐秘内心世界的门,阅读其缱绻柔情、绵绵爱意,其中展示的母子情、夫妻情、手足情,都弥足珍贵,令人动容。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透过先生留给世人那些厚重而又瑰丽的文字著作,我们便能看清先生丰富、炽热、崇高而又矛盾重重、张力无限的内心世界,其中有博大的文化情怀与精深的写作意旨。总结鲁迅的心灵和思想境界,第一是为国为民血荐轩辕;第二是吃草挤奶挤血,以饲别人;第三是经常无情解剖自己的毛病弱点,具有极强的自我反省精神。这三条,完全表明鲁迅是志存高远、心怀苍生、肩负天下的伟人,是金庸先生称赞的为国为民,国之大侠也。鲁迅是想通过自己的写作和各种努力来改变中国,他的所作所为是济世救人、启蒙立人、思想强人。齐白石则是通过画画维持生存,改变生活、养育家庭,当然也进行了大量的艺术探索。两相比较,鲁迅当然就超越齐白石和无数为艺而艺的人、为养家糊口赚钱的人。

三、总结与启示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排除浮华热闹,远离世俗口水,以实际功绩和成就影响来比高论低。因此评价鲁迅与齐白石的高下,也只能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史、艺术史为坐标,以实际贡献和文化良知为标准,用精神文化的等级品位来确定。

欲全面比较鲁迅与齐白石两位大师是颇为不易的,不过通过我这些个人粗浅的比较,已明显感觉两人给予我的不同冲击。鲁迅先生是一位可通过文字看见灵魂,随时可沐浴到其思想、人格光芒的伟人;齐白石先生是只有在观看其画作时才能感受到眼睛一亮,因赏心悦目而喜悦高兴,但离开画作,则基本与我不相干的大师。齐白石的画好,卖价高,但大多画作内容无非是花好月圆、风轻云淡一类纯物象、纯技术的东西,不涉时代变迁,无关百姓痛痒,无助社会问题的解决,这显然是一弱项。其中固然与他们从事的职业、使用的武器不同,影响力有大小之分有关。因为文字与图画相比,文字依赖想象,天马行空活泼灵动;画依赖色彩线条造型,画面表达相对总是拘束拘谨。文字是心灵的独白、文明的载体,文字里隐藏着人类最高的智慧和最本质的经验,文字之于社会的功能比图画要直接得多,语言的涵盖性、指代性、抽象性与深刻性等巨大能量也是图画和其他事物很少能比的,这些是必须要看到的。

我总在想,文艺的核心价值内涵是什么,是生活,是题材,是经验,是技巧,还是性情、气质、胸襟、智慧、人格精神、心灵质地和思想意蕴?光强调任何一面都容易陷入偏颇,必须全面来看。对于普通作家、艺术家来说,前者很重要,后者还不一定够得着。但对于文艺大师来说,后者就更重要。因为他们的竞赛,是在高层次、高境界上的较量。换言之,技术和美显然不是最重要的,它们背后的思想观念和心灵魂魄才是更重要的。鲁迅之所以胜过齐白石,除学识、经历、才华、艺术形式不同之外,个人性格、志向抱负、心灵追求都在发生作用。当然更根本的还在于两个人的理想、目的和灵魂不同,再加上时代需要与社会影响,齐白石明显无法与鲁迅相比,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探索鲁迅的心路历程,我觉得鲁迅巨大的成就影响和不朽光芒魅力主要来自他独特的灵魂。他的作品单独一篇篇看,并不一定都出类拔萃,但总体而言那就无人可及高不可攀。他的思想直接来自个人真诚的生命体验,他的批判出自心灵深处的诅咒,他的歌颂发自内心的欢喜,他个人与其行为作品构成一个强大的文化场、情感场、心理场和思想场,而主宰这一切的,就是那闪射着无穷精神魅力的独一无二的强大灵魂。灵魂是人的核心与存在的价值,是思想的主宰,也是掌控一个人所有活动的总管。空洞地谈论灵魂是毫无意义的,灵魂并不神秘,灵魂无非就是思想能量的存在。灵魂的一切都体现为思想,活泼的变化不已的思想。思想创造世界,干预现实和历史,也编织构造灵魂。因之灵魂之高低贵贱,也完全是以其所蕴含的思想能量为依据的。思想高则灵魂高,思想贫则灵魂贫,思想亡则灵魂亡。思想的力量就是灵魂的力量,养育思想就是养育灵魂,消灭思想就是消灭灵魂。

灵魂历来是通过思想言行、具体作为和心血凝结的成果去感染打动别人的。你感染、开悟、启迪和帮助的人越多,记住你的人越多;你撼动破除的精神枷锁、陈规陋习越多,你的社会作用影响便越大;你的所作所为越崇高无私,你得到的赞誉歌颂越多。造物无情,它在检验每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愚智笨时,依据的只是心灵质地和行为效果,其余绝大多数是不作数的。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必有伟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因此传心不死,传道不死、传艺不死。而在其中,最可贵的是胆识,最精要的是魂魄。鲁迅的胆魂就是用思想改变世界,是用文字启蒙民众,用精准的爆破摧毁专制、扫荡吃人的筵席。鲁迅胜于齐白石和绝大多数人的,是他有胆有魂,有超人的胆量和博大的灵魂。这胆魂从利他的博爱之心出发,为的是天下苍生,为的是国运民生,他把自己一生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神州大地。道德文章盖世,警醒世人无数,因此鲁迅对于中国居功至伟。齐白石所为是为艺术,为养家糊口,为个人身家,两者差别是巨大的。又如在人生格调上,鲁迅气血健旺,有“大丈夫”的生命格调和舍我其谁的气概,齐白石一比,格局弱小多了。再比如文艺的目的不是描绘一件物品、记述一个场景,或单纯讲个故事。文艺应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开掘人性的深度和广度,艺术家的责任是把真实转化为真理,鲁迅在这方面做得最出色最优秀。齐白石则谈不上什么贡献。鲁迅是开山立派的精神巨人,诸多的文化创造,使之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高峰,替世界贡献了启迪民众拨乱反正的熠熠光源。所以从最根本的高度来看,鲁迅与齐白石,三观不同、追求各异,目标有大小,心量无法比,思想境界、心灵内涵也都不同。他们各自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追求系统与生命信息系统,生命的主干都属于文化艺术,也用自己的作品,参与陶冶人性人格、建设精神世界,为继承开拓中国的文化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区别在于,鲁迅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他对中国民众精神世界的贡献,对人格、人品提升是非常了不起的。齐白石则对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乏善可陈,他的画作大多数看过也就看过,容易忘怀。我们不必为尊者讳。

当我们以思想灵魂来比较衡量人物时,创造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为他人为社会为世界就远胜于为艺术为自己为家庭。你无私奉献人世,人世也真诚回报你;你奉献越多,回报便越高。这是一种正循环、正反馈的关系,一点也马虎不得。对于任何一个人和一件文艺作品,在考虑它的精神等级、座次排序时,比的是其中包含的价值内容——心灵掘示的深广度、情感思想含量、道德标高和情趣意味意境,比开启心智,予人知识和教益,温暖并照亮人心等。因为所有的创造,不光要靠独特生活的经历体验、寂寞艰辛的构思营造、别出心裁的概括描述和技巧展示,最根本的还要靠创作者远超常人的孤傲灵魂和高洁心性,它们才是最具感染力、最闪亮发光与最摄人心魄的部分。如果缺乏鲁迅式的个体精神的内省深度,缺少高贵人格、博大气魄和情怀,缺少高妙文章,那就根本做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最高的人生和思想境界。

还是吴冠中先生说得好:“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当一个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能够支撑一个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能够成为让这个民族自豪骄傲的强健魂魄,那就是一个作家、艺术家最大的成就、最光辉的事业。这需要他的事业必须与民众生活、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相一致,与整个人类自由解放的崇高理想相一致,能够引导并推动人类向上发展的生命力和进取心,帮助人们走向光明的境地,鲁迅就是这样当之无愧的伟人。他始终为世界进步和人类命运着想,为中国的进步和底层大众的命运着想,是人类灵魂当之无愧的守护人。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每个人的生命之书都是由自己来书写的,每个人的成就、贡献和影响也是由自己的目的追求、所作所为和心灵境界暗中决定的,完全怪不着命运和别人。

攀登人生和事业的高峰,有多种途径、方式和方法。纯粹为出人头地,为扬名立万的可以智胜;独善其身、一心为己的亦能以巧胜;还有一些不择手段,踩着别人的头肩者也能侥幸取胜,攀爬上高峰,但多不能持久。唯有为他人,为国为民,为公为天下的才能达到并长久屹立于真正的顶峰。虽然都是成功,但他們各自对世界、时代、社会和民众发生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前者留给世界和他人的是单纯的成功,后者留给世界和他人的则是复合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用“志当存高远”“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来自勉。一个人的追求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毕竟,还有无穷高峰在前头。

中国古人曾认真思考过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死而不朽”,最有影响的说法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认为那是让个体生命超越生死和时空障碍,进入永恒之境的三条阳光大道。这三条路,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它们都的确使历史上不少的圣贤、英雄、名士声名昭著、流芳百世。一般来说,任何人能做到其中一条,已非常不易。鲁迅则是极罕见地能将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皆发扬光大,合于一身。所以毛泽东认为他是第一等的圣人。

鲁迅的文章,揭露社会的腐朽黑暗,批判国民庸俗恶习,具有拓展视界、展示理想、启蒙人性、唤醒灵魂、消除智障的精神提升功能,是让人强心健体的一种良药,促进着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清醒、灵魂的解放。他总是不顾个人的安危发出振聋发聩的真实声音,为拔除国民奴隶之根性,实现精神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他通过自己的德行善语,启发中国人“开出反省的道路”,解放被奴役者的精神,释放每个人的能量,拯救国人的灵魂。他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及其实践,对于改造人性中的物性、自然性、利己性、贪婪性、软弱性,提高国民的思想、素质和灵魂,无疑具有伟大而卓越的贡献。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坚持不懈地做善事,养成高尚的智慧,就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中国最正直的良心,最雄健的魂魄,善莫大焉!因此有人说:没有鲁迅,我们族群的进化史都会放缓或改写,我们民族的精神疆域会坍塌缩小,这是不是立德?

鲁迅以笔为剑,以一己之力对抗黑暗,抵制中庸、苟且、世俗。他保持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绝不盲目从众,坚守个人的价值观,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虽然鲁迅在时代和社会的磨难下命运沉浮无常,但他却不顾艰难险阻奋勇抗击,活出了一口真气。他发时代之声,铸民族之魂,以思想和爱意,审视历史,反思文化,讴歌生命,仰望高天,以自己勇毅的言行,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抨击者和建设者。他揭露虚伪的仁义道德“吃人”,诅咒盛行于世的“瞒和骗”,大声呼喊“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唤醒了多少昏睡的梦中人。他“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仍以笔为旗,抗拒为奴,勇猛而无所畏惧地反抗黑暗腐败,以“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毫不妥协地向一切邪恶势力进行斗争。他独步天下,挥一支凌云健笔横扫文坛,其特立独行的个性风骨将永远活在中国人、中国文化的记忆里,他是精神世界的王者,长久地影响着每一个有着中华民族血液和基因的人,永远受到人们的顶礼追捧,这是不是立功?

鲁迅是把他读过的书融入文章的血脉中了,阅读其著,可以感受到特殊的文字魅力、文化纵深感与人格力量。他的作品以文学为根,融会历史、哲学和多种思想,承载着时代的风云激荡,辐射到政治、道德、社会、民族、国家和个人,真正体现了“文须有益于天下”的宗旨,且做到“言必中当世之过”的深刻。其文字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凝聚着启蒙先知的睿智思想,承载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历史情怀和审美情趣,信息量大,反映情感复杂,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独特与可贵。他密切关注历史和现实,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不断反思审视,用其对人生和世界的洞察,给读者以深深的启示。他用传神的文字揭示了中国人的精神疾患和心灵精髓,其敏锐的感受、深刻的揭示、高超的叙事技巧,有入木三分、刻骨铭心之效,表现了中国人最高的精神思考。苏东坡《论书》云:“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必成书也。”鲁迅之文章著作,五者皆具,以自己的旷世奇才和心血智慧凝结成皇皇巨著给历史带来千古绝唱,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大读者,其永恒的精神、高深的品质跨越时空,虽久不废,不断闪耀着特殊的价值光华,永远陪伴着中国人之传承接力,与时俱进地走向未来,这是不是立言?

写到此,我想起刘禹锡有诗云:“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鲁迅不就是这样的文化英雄?他的天才功力卓绝一世,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伟大作家、思想家。他以超凡脱俗的心灵质量和人格魅力,以及深刻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理想和境界。他拥有最多的钦佩者、追随者,也拥有最多的敌人,他是警世先知,是精神导师。他以厚重的历史分量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骨气,构筑了我们时代和社会的精神基础。他之所做以德进,以事举,以言扬,其生命和所开创的事业是永恒的,因而能让子孙后代不断仰慕崇敬、学习追随。他是人类浩瀚历史星空中不落的星辰,是让后世景仰追随的圣者,历时越久,让人越觉得伟大。因此鲁迅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名字,而是民族的精神脊梁、是知识分子的楷模和象征。不管时代如何变更,鲁迅精神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种价值传承,它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帮助人们启蒙觉悟、强心铸魂,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成为中华民族前进永久的内驱力,并以各种不同方式,给我们以引导、激励和启示。

【注释】

①鲁迅:《“题未定”草》,载《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180页。

②李悦春:《艺术高峰的攀登者——齐白石嫡曾孙齐天山和他的绘画艺术》,http://ynrb-h5.yndaily.com/#/detail/normal/3977054635443200.

③魯迅:《〈呐喊〉自序》,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439页。

④鲁迅:《文化偏至论》,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58页。

⑤《真正的爱国者,都是深刻的批评者》,https://www.sohu.com/a/279689093_475768.

⑥刘川鄂:《启蒙文学的旗帜与唯美文学的标高——鲁迅、张爱玲比较论》,《南方文坛》2020年第5期。

⑦⑧《齐白石把毕生的精力、情感都投入到艺术创造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8825794209577454.

⑨许广平:《欣慰的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⑩11鲁迅:《写在〈坟〉后面》,载《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鲁迅:《致曹聚仁》,载《鲁迅全集》第12卷,第185页。

13鲁迅:《淡淡的血痕中》,载《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第59页。

14何三坡:《鲁迅比今天的作家们都谦卑》,《北京晨报》2015年10月15日。

15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新青年》1919年第六卷第六号。

(蔡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猜你喜欢
齐白石灵魂鲁迅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拜门
齐白石画蝉
齐白石画螃蟹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孔乙己
齐白石的半截虾
灵魂树 等
阿迅一族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