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生的共情式阅读能力及其培养

2021-09-27 19:14肖露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高中语文

肖露

内容摘要: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但高中生语文阅读中存在阅读兴趣薄弱、阅读体验不真切、思想主旨难把握、解读明显偏差等现象。基于共情理论衍生出来的共情式阅读有助于高中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然而,共情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高中生需要通过激发兴趣、注重积累、主动思考、乐于协作、巧用科技的途径来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

关键词:共情式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 培养路径

基于共情理论衍生出来的共情式阅读有助于高中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然而,共情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过程。高中生需要通过激发兴趣、注重积累、主动思考、乐于协作、巧用科技的途径来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

一.问题引入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高中语文试卷中,阅读题型的分值占比较大,往往“得阅读者得天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中明确要求:“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然而,当前高中生语文阅读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选文不感兴趣,无法复述内容

高中语文试卷中,阅读篇目给定,学生须通过自主阅读完成答题。面对选文时,有高中生表示不感兴趣。但迫于解题的压力,他们会选择一目十行,应付了事。对选文的内容、细节等,一概不知。

(二)生活经验匮乏,阅读体验不真切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在高中语文阅读中,众多选文是作者生活经验的反映。而部分高中生由于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是具有相关生活经验却不会迁移,最终导致阅读体验不真切,更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三)未能知人论世,思想主旨难把握

文学作品具有私人性,熟练把握知人论世,有助于高中生读懂作者,读懂人物,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的思想主旨。而如今,当被问及某位作家时,很多高中生会一脸茫然。或者,有学生一味强调作者的个人遭际,却忽视文中人物的具体情况。这些做法都没有达到知人论世的要求,文章的思想主旨也很难去把握。

(四)文本理解不深刻,解读明显偏差

部分高中生在阅读时只对文本信息进行粗浅加工,无法理解文章内涵、人物情感以及作者的真实意图。甚至,有学生压根就没读懂文章含义,但为了凸显深刻,生搬硬套,胡乱堆砌,解读有明显的偏差或者错误。

鉴于这种现状,高中生需及时调整阅读方法,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带着兴趣走进文本,与人物密切交流,和作者思维碰撞,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主旨。

二.理论嵌入

(一)共情式阅读的内涵

共情,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共情即“共”他人之“情”,也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体验、感悟其处境,从而建立共同的情绪感应。而共情式阅读,是指基于共情理论的一种阅读方法,即高中生在解读文本、完成阅读题型时,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意识等移入到人物、作者、出题人和阅卷人的主观世界中去,以达到一个相对统一的精神世界。

(二)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的意义

1.提高高中生阅读能力。共情式阅读能力,究其根本,是一种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种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有助于高中生改善自身较为窘迫的阅读现状,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2.提升高中生人际交往。共情式阅读能力较一般的阅读能力而言,更突出“共情”。而共情,不仅适用于高中语文阅读,还可延伸至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层面。在现实生活中,共情是取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

三.培养路径

(一)始于兴趣

莎士比亚曾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高中生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的第一步是激发兴趣。起初,学生可根据喜好自行挑选短小精悍类文本。后期,随着兴趣愈加浓厚,学生可适当选读篇幅较长且晦涩难懂的作品。鉴于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笔者建议功底扎实的学生可选择一个相对较高的起点,但选读文章的标准仍应以自己的兴趣为主。

(二)勤于积累

《2017版课标》指明:“在语文学习中养成有意识地积累的习惯”。高中生在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时,着重积累以下内容:

1.作者的个人经历、创作思想。想要与作者共情,就需要高中生对该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阅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高中生如果知道海子在写完这首诗后的两个月卧轨自杀,恐怕就不会再抱着欢快、愉悦的心态去解读它。那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也不再令人向往,更透着诗人对现世的绝望。此外,高中生在积累作者的个人资料时,还需要注意归纳、总结,特別关注那些语言风格、创作主题、思想情感等发生过巨大变化的诗人或作家,例如李清照。

2.日常生活的细节、经验。很多高中生难同作者共鸣、同文本共情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同作者或文本人物相类似的生活经验。例如,有学生在读完《背影》中父亲翻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后表示疑惑:这有什么可感动的?我爸给我买手机我都没哭。像这类学生就无法理解朱自清藏于文字中的深情。《2017版课标》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具体而言,高中生需要贴近生活,留心观察,善于在日常琐事中捕捉美好,能轻松感受到隐藏于事件背后的微妙情感。

此外,有学生表示具备相关生活体验,但不会迁移,从而无法共情。笔者认为,迁移更偏向于一种无意识的反应,读者的个人经验会主动和文本联结。如果无法迁移,主要是对生活经验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未能进入到潜意识中去。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高中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稍作分类、整理。例如,面对同一件案例时,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其内在价值、可适用的主题等;反之,面对一个特定的主题时,学生要能筛选过滤出多项符合要求的生活经验。

(三)善于思考

共情,即站在对方立场去揣摩、感受对方的情绪,这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高中生想要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就需要在作者、文本以及出题人、阅卷人这三大主体之间不断切换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设身处地地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1.从作者角度出发。高中阶段,高中生既是读者,也是作者。在阅读时,高中生需要以作者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多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如果换成我,我会怎样写?像这样站在第一视角自问自答,反复推敲,更易于学生理解作者的用心。

2.从文本角度出发。此处的“文本”更侧重于人物、词句。

在分析人物的时候,高中生需要思考的问题有:谁是主、次要人物?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于什么原因做了什么事?等等。当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人物信息时,其共情式阅读能力会得到提升。

至于文本词句,作者的思想、人物的情感都是通过它来呈现。高中生要想与作者、人物共情,就得着重思考:该词用得恰不恰当?能否被替换或调换顺序?如果是代词,则具体指什么?该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内涵?

3.从出题人、阅卷人角度出发。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主要通过卷面考察,而这一举措必然会涉及出题人和阅卷人。因此,要想取得高分,出题人、阅卷人也应是高中生共情的对象。例如,在阅读题干时,多思考出题人的目的,即他为什么这样出?他想考什么内容?在提笔解答时,多思考阅卷人的评分标准。像字写得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符合逻辑,答案是否完整等,都是高中生需要注意的点。

(四)精于协作

《2017版课标》:“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他人协作是高中生培养共情式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1.在协作中创设情境。创设合适的情境有助于高中生更好地共情,而协作易于情境的创设。例如,高中生在阅读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雷雨》时,可通过师生协作或生生协作,分角色模拟情境,演绎对话,尽可能地还原文本,亲近人物,从而与作者共鸣。

2.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交流协作是一个相互磨合、相互学习的过程。当自己的成果与他人不统一时,高中生需要耐心聆听,认真思考,分析出各自想法的优劣,从而取长补短,提升自我素养。

3.在协作中实践共情。协作行为所涉及的主体至少有两个。这就意味着除了高中生自己,还有其他人。所以,在实际的协作过程中,高中生就需要试着与别的协作者共情。

(五)巧用科技

有些文本具有较强的时空性,导致高中生无法联系生活、迁移经验。当遇到这类文本时,高中生可以借助于科技。一首音乐、一组图片、一段影像资料等,都有益于高中生再现文本情境,从而与之共情。例如,在阅读李白《蜀道难》时,高中生不妨去搜集、欣赏古蜀道的图片或是视频资料,事后会惊叹于蜀道的奇丽惊险以及磅礴气势。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交互性、高沉浸性的VR全景视频技术出现并被投入使用。如果条件允许,高中生可以借助该项技术感受更真实的情境,从而更准确地共情。

四.总结展望

总之,高中生共情式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周期、慢见效但具有深远影响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高中生需要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学会换位思考,勇于切磋,乐于协作,能够巧妙地运用科技。具有共情式阅读能力的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能高效阅读,在人际交往中会更加温和、善良。

参考文献

[1]顾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教学策略[J].知识文库,2020(06):30+32.

[2]倪春凤.共情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0(03):41-44.

[3]朱婷.基于共情理论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0(06):141-142.

[4]吴素芳.“共情”与文学阅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0):14-15.

[5]李聪聪.古典诗词“共情式”阅读与教学[J].文教资料,2018(29):22-24.

[6]甘媛.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04):67+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蘇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重点项目系列成果,项目编号:202011117028Z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