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9-28 10:47大连工业大学王晗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思政

大连工业大学 王晗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本文旨在探索高等学校基层党支部积极响应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要求,探索建立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围绕“党建+课程思政”的七个一工作模式,思考、完善、制订可实施方案,把握设计好实施方案的关键环节,力争起到一定示范推广作用。

一、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基本原则

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高校各级党组织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方向,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学科、专业、教学资源,构建“党建+课程思政”新路径,切实担负起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组织责任,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指导实践工作。

(一)创新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最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通过“党建+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实践研究就是要党务工作者思想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在创新思想的指引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创新高校基层“党建+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模式。

(二)协调

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就是坚持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抓党建,做好党建促学院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学院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发展,坚持打造党员先锋工程实践平台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坚持党的建设和育人中心工作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

(三)绿色

坚持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就是突出工作设计、实施的可持续性、可示范性。正向示范引导,以点见线,以线带面,以面成体。用此项工作的实践检验,推动“党建+中心工作”模式的推广实践。

(四)开放

坚持发挥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师生互通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党员或学生骨干,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参与党员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他们在学生中亮身份,作表率,积极参与到课程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中,做好师生的纽带和桥梁。

(五)共享

通过“党建+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的设计和实践,目的就是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教师热爱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回归教师的本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回归求学常识,促进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如图1)。

图1 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框架图

二、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工作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从“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示范课程选择,“思政元素”教学案例教材编写,党员示范讲台打造,师生互通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建立,专题党日活动设计,典型案例表彰和宣传等七个方面工作提出“党建+课程思政”的“七个一”工作模式。

(一)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党员教师队伍

在支部党员,重点在基层支部党员干部中遴选一支专业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将这支队伍建设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队伍,同时将教学名师、省优秀党员、省先锋示范岗党员教师纳入队伍,不断摸索、总结课程思政的经验。

(二)打造一门可以示范的课程

在每个专业中遴选一门专业课程,从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的安排实施、教学过程管理、教学方法总结改革等方面探索总结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经验。

(三)整理一套思政元素案例教材

在确定专业教师、专业示范课程之后,定期组织研讨,要注意与教师党支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讨相结合,注意理论武装头脑,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目前的示范专业课程中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探索融入机制和授课方法,并汇编整理案例集,不断地丰富完善。

(四)打造一个课程思政党员教学示范讲台

在示范课程中,精心设计打造一个党员骨干教师教学示范平台,鼓励党员教师在授课中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增强授课的仪式感。

(五)建立一个师生互通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在示范课程中选拔一到两名优秀的学生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鼓励他们在学生中亮身份、作表率,积极参与到课程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做好师生的纽带和桥梁。

(六)组织一系列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研讨活动

结合党支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关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思政元素提炼等方面的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关注教学、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关注人才培养工作。

(七)集中开展一次“党建+课程思政”总结表彰或典型宣传活动

针对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过程中的先进个人、典型案例、优秀课程、优秀课件和优秀的思政元素案例教材等方面开展评比和宣传,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将总结的成功经验作为学院人才培养大纲修改、专业建设等方面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关键环节把握

(一)把握好“一个关键因素”

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党员教师队伍,是“党建+课程思政”工作实践的关键。结合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强化这批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要注意发挥这批思政课骨干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帮助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解决、掌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二)把握好“两个实践平台设计”

(1)建好课程思政党员教学示范讲台。在示范课程中,精心设计打造一个党员骨干教师教学示范岗位,鼓励党员教师在授课中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增强授课的仪式感。

(2)建好课程思政专题“党日”研讨交流活动平台。通过设计、组织党员“党日”活动,党员“沙龙活动”、党员“头脑风暴”等活动,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挖掘研讨、教学心得交流,引导广大教师关注教学、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关注人才培养工作。

(三)把握好“三个工作成果导向”

以做好思政元素案例集、学生成长案例集和优秀典型案例集三个工作成果为导向,做好“党建+课程思政”工作模式实践平台的设计(如图2)。

图2 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工作实践模式

此研究旨在将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与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相结合,探索建立高校党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以课程思政教育为工作载体,充分利用好专业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使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