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的“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的专题复习*

2021-09-28 06:12墨会贤
生物学通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废物尿毒症肾小球

墨会贤 薛 红

(1 北京市古城中学 北京 100043 2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北京 100043)

将情境以故事的形式融入教学活动中,以情境主线作为整节课的学习线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专题复习中,创设肾脏病患者就医这一真实情境,以患者的诊断、治疗和肾病预防贯穿整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1]。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学“生物圈中的人”的子专题“人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的复习课。学生已知肾脏的功能,却不清楚病理情况下,肾脏功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体会出现什么症状。复习课应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助力学生能力提升,扩展其思维宽度和深度。

2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好,但对部分重要概念理解不够深刻,且因知识点零散不够系统化。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且对于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理解不够深刻。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阐明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化验单和数据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回顾基础知识 教师介绍患者的问诊记录:年龄30 岁,身体不适已有半年,有尿量少、全身水肿等症状。教师出示患者的尿液化验结果单(表1),学生观察发现患者尿液中含有蛋白质和血细胞,推测肾小球可能出现问题。结合肾单位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肾小球和肾小管相关基础知识。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读表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表1 患者的尿液化验结果

5.2 患者病情的诊断分析 学生继续分析患者病情,推测可能是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大引发患者病情。教师讲解肾小球炎症会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大,为分析肾小球炎症导致血尿和蛋白尿的机理作好铺垫。师生总结,肾小球炎症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2]。教师总结,传递“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症状”的生命观念。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炎症情况下肾小球的异常结构、功能障碍和具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1:医生如何获得患者罹患肾小球炎症的证据?教师介绍肾穿刺技术,展示健康人体的肾小球图片(图1)[3]。教师带领学生识图,指出图中箭头指向的是毛细血管轮廓,轮廓清晰,血管外部透明无色,血管内有红细胞,整体染色较浅;能清楚地观察到深蓝色的实心点,表示细胞核。学生自主识图,比较患者和健康人体的肾小球结构(图1),发现患者的肾小球及其毛细血管的轮廓、结构发生了显著改变,可作为肾小球炎症的证据。教师展示显微镜下的统计结果,患者体内少量的肾小球有炎症,可解释患者的蛋白尿和血尿症状。教师进一步展示重症患者的肾小球切片的结果(图1),引导学生总结病情恶化情况下肾小球的结构变化:重症患者部分肾小球呈现萎缩形态,肾小球内的腔隙空间变得更为狭窄,毛细血管和滤膜叠在一起,呈现纤维化特征,显著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通过识别肾小球的微观组织切片图,引导学生获得肾小球炎症和纤维化的生理学证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图1 肾小球图片[3]

问题2:病情加重,肾小球坏死,患者会出现哪些症状?师生共同总结,肾小球滤过功能明显受损,影响原尿的形成和尿素等代谢废物的排泄。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肾小球坏死时,异常结构导致的功能障碍和预期症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病理学角度进一步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问题3:患者如果不能形成尿液,代谢废物排放到哪里?推测代谢废物在患者血液,可通过化验血液成分证实。学生阅读血液化验单(表2),发现患者体内的尿素、尿酸和肌酐这3 项代谢废物远超参考值。学生结合患者检测结果,推断大部分的肾小球发生严重病变,滤过功能显著下降、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导致血液中的多种代谢废物浓度显著升高,继而损害其他组织和器官,出现尿毒症的症状[4]。

表2 患者的血液化验单

最后,通过习题测验,复习巩固肾小管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

5.3 依据尿毒症的症状,分析排泄的意义 列出问题串,引导学生回顾,除排尿外,还有哪些排泄途径?排泄的意义是什么?罹患尿毒症后,血液中残留的毒素会产生哪些毒害?教师出示资料:罹患尿毒症后,尿量很少,身体多个部位发生水肿,多个器官系统也会出现问题,出现皮肤瘙痒、食欲不振、血压升高和贫血等症状。学生归纳总结尿毒症影响到了人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的功能。教师总结:人体一旦有一个器官出现问题,会对多个系统产生影响,尤其是肾脏,作为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器官。学生认识到人体各大系统相互关联,协调一致,共同完成生命活动,是统一的整体。

5.4 知识迁移,应用提升——尿毒症的治疗 从学生熟知的肾脏移植,过渡到血液透析。借助一道血液透析试题,进行课堂反馈。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解血液透析的原理,达到知识迁移。尿毒症患者长期进行血液透析,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导致血管严重受伤。教师介绍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的科学家研发的一种芯片肾,不足20 cm2的芯片上有多个肾单位,可模拟肾脏功能。采用3D 打印技术打印完整肾脏,解决肾脏供体不足和器官排异问题。通过引入科技前沿进展,拓展新型肾病治疗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终生学习中受益。

5.5 科学预防肾脏疾病 新技术给肾脏疾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目前尿毒症的治疗仍然是个难题,科学预防肾脏疾病很重要。教师提供以下资料:中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1%,而每10 个尿毒症患者中有4 个患者的年龄在10~30 岁之间。许多药物经过肾脏代谢,对肾脏的损害很大。结合上述资料,要求学生写出2 条预防肾病的合理建议。学生自主归纳概括肾脏疾病的预防措施,激发学生保护肾脏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对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肾病预防贯穿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加强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教学设计各环节重视真实情境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例如,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为学生提供连续文本信息、图片和数据表格等材料,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实际情境下的知识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废物尿毒症肾小球
ITER放射性废物管理现状和对CFETR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启示
赵振昌教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经验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治疗尿毒症新型血液灌流吸附剂体外实验研究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肩负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重任
尿毒症可以预防吗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听闻某大佬尿毒症洗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