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

2021-09-28 06:04刘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诸多高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高校培养结果不佳,以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不精、就业不准等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法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计、课程设置等进行重点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培养目标过于宏观,缺乏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2)专业方向雷同于体育教育专业,难以体现社会体育专业特色;(3)课程设置模糊,与社会需求人才脱轨。新时代社会需求日新日益,高校培养人才亟需及时跟随国家发展步伐,针对现状提出改革建议,为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1)05-0015-06

Abstract:

With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set up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oor training results, so that the graduates of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are not good in their major and employment is not allowed.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inter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pecialty direction design and curriculum setting of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re too macro and lack of practical guidance and maneuverability;(2) The major direction is similar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and it is difficult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3) Blurred curriculum setting and derailment of talents from social needs.In the new era, the social demand is getting new day by day, so it is urg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follow the pac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talent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form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major.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Guidance and Manage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改革開放以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社会体育需求随着经济跨越式发展而日益多元化,同时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亟需社会化。国务院2016年颁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健康中国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不断改革创新。”党和人民政府一系列举措浓重渲染了社会体育氛围,人们更加注重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促进的不可替代作用,促使体育事业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高峰期,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与应用平台,更是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出时代性要求。

新时代创新驱动体育经济发展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之一。实现社会体育领域创新驱动,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其核心力。同时新时代赋予高校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目标,需要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而设置实需培养方案,以曾经为了满足人们健身需求大规模培养向新时代人们健身需求多元化方向转变,创新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以新时代全民健身需求为导向,综合提升教师教学指导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创新及与社会需求接轨的综合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响应健康中国号召的必然选择,是顺应新时代的基本要求[1]。高校对于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如何与社会无缝接轨,专业方向与课程开设应如何时刻结合社会需求,是否需要打造学校自身的教学特色等等,必须是综合目标设定的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理应成为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通过梳理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提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体育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2012年教育部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分为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7个专业,进一步为高校体育专业设置明确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实际上就是要回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3-5]。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自身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构成。当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致概括为三种:一是综合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模式:必修课与选修课齐头并进的培养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十分明确,导致学生择业过程中自主选择性小,在社会竞争中核心竞争力较低;二是分流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在四年制的本科教育中,前两年主要是公共课的学习,后两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与自主选择。但存在学生对于掌握的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对热门行业的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出现过于集中的现象,相反冷门行业则出现空缺;三是即时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全面发展。但这种模式的实际操作性小,学生完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难度大。

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近年来增势迅猛,但人才培养的效果的确不佳。其误区主要体现是专业界限不清、专业培养目标模糊,各个专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差异,目标不明导致培养方向模糊。专业与职业分离,高校社會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雷同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求职无法与社会需求直接接轨。近年来部分高校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培养目标笼统,缺乏操作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也决定着体育专业人才发展方向。1994年天津体育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 1999年沈阳体育学院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当时基本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要而设置培养目标,但是仍然很难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切实需求。直至2009 年 7月国家出台《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将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6]。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原“社会体育专业”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到2016年《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中国体育发展已然进入一个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广泛开展体育活动,满足人们基本的健身娱乐需求、切实增强人民体质,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总体目标。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历经数十载,依然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区域差别显著、学生就业路径狭窄等诸多现实问题。分析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知,各校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屈指可数的学校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培养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以我国高校地区分布情况列举近年几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如下(包含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

A高校(2014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企事业、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和各类体育组织从事大众健身指导与服务、项目设计与开发、组织与推广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B高校(2016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社会体育服务业和健身指导等工作,具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社会体育项目开发、社会体育产品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C高校(2016年)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从事运动技术培训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D高校(2017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E高校(2018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备现代教育与健康理念,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创新与创业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能胜任本地区经济和本地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社会体育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对体育各学科定义不够明确,专业方向归属范围具有不确定性,导致高校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宏观、笼统,培养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对体育的需求,缺乏社会竞争力进而导致就业率低。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应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动态制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可实现的培养目标;应以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资源高效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应以能力教育为本位,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广阔平台;应结合学校及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培养目标,即立足当地又辐射全国。

1.2 专业方向不明晰,缺乏社会性

通过调研得知,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与体育教育专业基本相同,并且使用相同教材由同一教师授课。我国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对体育专业人才多样化需求,使其高校对专业方向设置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高校体育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将影响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如今,高校对体育专业开设比较全面,专业方向更加细化,每个专业涉及学科范围更加广泛,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一些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仍难以找到适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一是因为高校教学条件受限,很难重新按照社会需求及教学需求增设教学设施;二是专业教师教学很难从体育教育专业完全转换到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致使一些高校即使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但却仍无法达到其专业的本质要求。

从专业设置方面看,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很难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体育专业的非实质性融合发展,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就业选择受到很大的限制,教授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缺乏社会需求性,最终导致社会竞争力降低。

1.3 课程设置牵强,缺乏适用性

由于培养目标不清晰,给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带来了困难,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难以挖掘适合的切入点。一些学校分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主干学科为体育学、公共管理、社会学;核心课程为教育学、心理学(含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科研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社会体育概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管理导论、社区体育导论、体育经济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专业课程开设是培养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为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课程开设与社会体育人才走向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合理的专业课程开设有助于培养出高质量、高实效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

现今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不匹配、课程设置的专门化、因教师设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课程开设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及整体教学条件。此外,高校专业课程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协调,导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的自主权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设置课程既要时刻关注着社会动态,紧跟社会对体育的需求而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又要以学生为本位、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兴趣为选择课程的依据,增强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最终以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来提升本校核心竞争力,打造学校自身的特色品牌,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

1.4 专业教师缺位,缺乏应用性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已经有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培养目标不清晰和课程设置不能切合社会需求,直到如今仍然在左右徘徊。一直学习研究该专业的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教师同时担任两个及以上专业教学工作,绝大部分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短时间内难以应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的客观需要。想做社会体育工作的和想做專业教师的学生难以同时得到各自知识摄取的满足,大部分教师只是沿袭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而忽视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重要的是绝大部分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也很难彻底打破自己旧的知识体系和继续开拓适应不同专业需要的新的知识领域[7]。大部分教师跨界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因为对体育了解太少,很难做到市场营销与体育营销的融合和指导借鉴。众多高校如何选择综合型的专业教师成了历史难题,这也是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难、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8]。

调研中发现个别不负责任的学校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完全统一,不同专业同时授课。某高校曾经将体育市场营销课、技术专项课等同时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开课,完全脱离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严重浪费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桎梏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汲取。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对策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符合度

新时代应将培养有理想有担当勤思考敢创新,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型专业应用型人才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现新时代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时代”相结合,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时代性和可操作性。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新时代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具体化,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及管理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更要注重个性化培养与优势突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结合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及时更新社会信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结合社会发展速度拓展知识与视野,实践中磨练学生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思维方式,重点提升综合能力。在实施新时代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时时掌握发展动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理论教学为实践指引方向、实践课程贯穿理论教学,为学生日后择业奠定坚实基础;采取理论-实践-考核-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夯实学生运用体育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与运动技术处理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形成社会发展促进创新、创新带动社会发展的循环模式。

2.2 优化课程选择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

高校开设专业课程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社会就业竞争力,强化学科建设培养社会所需的新时代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紧抓必修课重视选修课,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处理好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占比问题,并合理安排实践课程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当下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丰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需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时刻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平台,着重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紧围绕新型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

2.3 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方向划分的匹配度

师资力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优质专业人才的基础。培养优质的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必须拥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将师德师风贯穿于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还要求教师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将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进行技能传授,确保学生运动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奠定基础。高校在开设专业方向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现实状况为依据,根据专业方向需要招聘专业技术扎实、师德师风高尚的高质量专门教师。拓宽在职教师参与相关专业理论培训学习途径,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发挥教师自身特长与优势,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使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方向达到高度匹配。

2.4 开启思维转变与多元需求的关注度

当前,仍有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将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作为培养重点,对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根据社会对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与市场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设置实用的课程体系,没有及时跟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导致毕业生在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核心竞争力较低。培养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将新时代的社会要求与市场需求纳入到教学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中,将学生学到的有关体育基础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负责人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教师同样在实施教学计划时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密切关注社会要求与市场需要,及时跟紧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对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步伐。

2.5 转变教学方式与实践创新的契合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方式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课前资料收集、课堂问题提出、课上问题讨论、课后整理与反馈”等环节,并与运动实践紧密相联,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与活跃度。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索和深刻认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技能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添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增强学生运动能力;教师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要注重学生学科前瞻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强调课堂构成基本要素,如授课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进行详细分析,将体育相关理论知识与其他学科相关联之处教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打造融合性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2.6 更新教育理念与学生发展的衔接度

高校对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体现出以“健康第一”为前提的准则,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宗旨,呈現出“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特征。高校通过理论基础知识、运动技术与技能的传授,逐渐实现学生的社会化。为此,发挥体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作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首要考虑的问题。新时代信息化的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将素质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多样性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第二要转变学习重点,理论知识、运动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种技能同时培养,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要注重通识教育,以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确立通识教育目标,瞄准社会需求,关注教学质量。与此同时,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与市场需要周期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专注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

2.7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思想的更新进度

创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使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思想达到高度一致。第一,培养理论知识丰富、运动技能过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出众的体育专门人才;第二,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同时加大学生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多方位实训,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树立实践创新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性,满足个性发展需要,创新不同风格的人才培养模式。第四,高校要深入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根据社会发展、社会要求以及市场需求改革创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达到社会要求、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

3 结 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需改革与变革同步,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抓手。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理应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以健康第一为前提,以学生为本位,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开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及时优化课程结构,打造专业课程特色与品牌,狠抓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加大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市场竞争力。优化、升华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任课与专业方向高度的一致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环境施教,注重毕业生随机应变能力的培训,多情景模拟,突出专业特色。改革创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变革教育思想,培养有理想、社会责任感强、有担当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志芳.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15.

[2] 郝庆威, 李杰凯, 郭亦农,等. 试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体育院校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定位与调整策略[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5):101-103.

[3] 柴红敏, 李秀芹, 刘增进. 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的理论分析[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5(3):102-104.

[4] 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 2009-07-26.

[5] 李锐. 体育社会功能多元化背景下的体育专业(方向)设置架构探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 42(5):123-126.

[6] 朱佳濱, 杜唯, 等. 新《国标》下东北体育院校冰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7(4):3-4.

[7] 韩志芳.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优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6, 39(7):89-94.

[8] 俞佳俊, 尹志华, 汪晓赞.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J]. 体育学刊, 2016, 23(2):102-106.

[9] 刘宇飞. 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运动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6(4):43-46.

[10] 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 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EB/OL]. http://www.doc88.com/p-787759132282.html.

[1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EB/OL].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10-12/ 1124358003.shtml.

[12] 苗春竹,徐海心,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策略[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0, 38(5):65-68.

[13] 温阳,陈叙,谷天奕.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特点及困境探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9):39-45.

[14] 郁建华,岳新坡.师范认证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式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11):71-75.

[15] 傅亮.试论美国“高校体工队”模式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于典型个案调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8(7):7-16.

收稿日期:2020-10-14;修回日期:2021-04-24

基金项目: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编号:2017438)。

作者简介:刘璐(1977-),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