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徽派传统木作技艺在现代江南住宅中的运用

2021-09-29 07:21WANGChong
住宅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木作木构徽派

■ 王 翀 WANG Chong

0 引言

徽派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综合了徽州地区人民的智慧,是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而汇集下来的璀璨明珠。笔者通过对徽派建筑中的传统木作技艺进行研究分析,尝试发现其工艺特色,并归纳总结徽派传统木作技艺如何在现代建筑尤其是江南住宅中进行传承与发展,为今后住宅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徽派建筑中木作空间形态

我国传统建筑大多以木构为主,其形成原因有多种:有古代工具的限制,有加工工艺的影响,有周边环境中木材便于就地取材,也有木构建筑更便于结构稳定等因素。

对于徽派建筑来说,由于徽州地处江南,气候相对较潮湿温暖,所以,当地多为干栏式建筑。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北方多发战乱,大量士族南迁,带来了木构架营造技术的改进,并且形成了院落的形制。至此,徽派建筑的木构形式融合了抬梁式木作,最终成为穿斗式和插梁式木构建筑。徽派建筑木构空间的第二次变革是在南宋时期,当时的靖康之乱让北方的士族再次南迁。这次外地文化的引入对徽派建筑文化有较大影响,引入了生态性的木构营建概念,更加重视木构空间人文思想的表达。

另外,徽派建筑的木构空间形态还受到当地特有的文化——程朱理学的影响,木构空间形态遵循一定的秩序以及等级观念。大部分的木作空间讲究中轴对称,辅助空间设在两侧,多为凹字形、回字形、H 形或日字形(图1)。通过上述的两次木构空间营造技艺变革和地方建筑文化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徽派建筑木作空间形态。

图1 徽派建筑木构空间形态(图片来源:《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安徽卷》)

2 徽派建筑的大木作技术

2.1 徽州建筑的木构架类型

徽派大木作主要是由穿斗式和插梁式构成,营造了徽派建筑特有的平面形式。穿斗式木作包含梁柱、穿枋、立柱和檩架等,其中较为关键的结构为穿枋,它是连接两根立柱之间的横向构件,能维持建筑水平方向的稳定(图2)。徽派建筑的大木作空间结构大多由多榀木构架组合构成,建筑营造时,一般每一榀都是独立完成的,再由一榀一榀木构架进行组合。

图2 穿斗式木作示意图

插梁式与抬梁式比较相近,但又有区别,徽派建筑吸取了抬梁式的优点,在稳定性上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插梁式的大木作结构。两者之间的承接构件、梁的高度以及屋面举折均有所不同(图3)。

图3 插梁式与台梁式木作区别示意图

2.2 徽派建筑的大木作技艺

徽派大木作主要用材取自于当地适宜建造房屋的树木,顺应自然。木作色调温和又能给人以亲和力,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概念。

技术上多采用穿插法、绑扎法以及累叠法来进行木材的搭接,这样既有一定的承载力又有较好的牢固性。对于承受压力区域的柱子,多采用坚硬质地的木材,如杉木。而横向长度较长的梁、枋等,多采用完整的抗弯性能好的木材,比如松木。徽派建筑中的冬瓜梁就是最具典型的大木作代表(图4)。

图4 徽派建筑中的冬瓜梁

3 徽派建筑的小木作技术

徽派建筑尤其是徽派民居十分重视小木作的技艺营造,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徽派建筑中的小木作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位于外部的栏杆、窗户等,一类是位于内部的天花、隔断及木雕等。这些小木作均是通过精细的雕工表现出主人的心境,富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徽派建筑中的小木作,需要重点研究的就是其木雕工艺(图5),其技术的发展与徽派文化的内涵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徽州文化尊崇儒学和程朱理学,小木作的雕刻中有大量相关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另外,受到新安画派的熏陶,徽州木雕的题材和内容多与其相似,体现了当地的人文价值。

图5 徽州传统木雕工艺

4 徽派建筑木作技艺在江南住宅中的应用

上述内容对徽派建筑的木作体系进行了总结归纳,提炼出了徽派建筑大木作和小木作的技艺特色。下面笔者以现代江南地区住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挖掘徽派木作技艺在现代住宅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

4.1 木作空间形态的演变

随着城市的发展,用地需求不断加大,土地利用成为设计中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导致现代江南住宅,在建筑层数和高度上突破了传统徽派建筑一到两层的高度模式,形成集约高效的新式住宅。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大木作结构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住宅的结构需求。从建筑的稳定和使用安全方面考虑,我们引入了钢结构形式。但是,由于钢结构给人以生硬、冰冷的感觉,所以,在建筑屋顶部分,以及局部的外立面构架上,依然会出现大量的木作构件,通过这些木作元素的融入给人温暖、柔和之感。

对徽派建筑大木作应用比较成熟的案例有杭州绿城桃花源小区(图6)。该小区保留了徽派大木作中屋顶样式,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现代手法的简化,对木构屋檐的出挑宽度适当缩小,改善了传统徽派建筑中檐口较低导致的采光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在住宅的设计中,还加入了传统大木作中的檐廊、门厅空间和小木作中的格栅、栏杆元素,保留了传统徽派建筑木作空间形态,只是根据实际需要对空间进行了优化处理。

图6 杭州绿城桃花源小区中空间形态的演变

4.2 色调和色彩上的传承

徽派传统小木作与北方小木作在色调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北方小木作注重色彩的丰富变化,彩绘图案繁杂,而徽派小木作则受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影响,以木材本身的颜色为美,一般不再添加其他颜料。

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华埠镇的横街居住区(图7),在进行小城镇立面综合整治的时候,同样加入了徽派传统木作技艺手法。在色调的处理上采用黑白灰为主色调,木作的色彩以其本身原木色为主,在木材之上刷一层清水漆,这样既可以保持木材本身的颜色又起到一定的防潮防腐作用。

图7 华埠镇横街居住区

4.3 木作元素的转译

对于现代江南住宅来说,为了将建筑形式更加自然地展示出来,通常会将传统木作元素进行转译。我们在转译之前,通常需要对主要的元素进行一定的转换:抽象转换、类型转换、建构转换等。将这些元素转换好后,需要对它们进行解读,提炼出其本质形态,对其赋形即是转译。

位于黄山地区的柏景雅居·翠竹轩(图8),通过对传统徽派建筑门窗小木作的抽象转换,提炼出门窗中分割手法涵义,进行新的平面规制制定,通过叠加、相接、拓扑等手法进行变换组合,最后形成了立面中的木构格栅。这种格栅是对徽派木作技艺的一种转译,既保留了徽派建筑文化,又对现代建筑功能需求进行了改进,为室外空调机位提供了一个美观的遮挡屏障。

图8 黄山柏景雅居·翠竹轩

4.4 木作材料的置换处理

随着人们使用功能需求的增多,现代住宅对建筑构件的要求同样有所改变,传统徽派木作材料的稳定性需要进行再加强,这就演变出一种处理手法即材料的置换处理。在延续传统木作技艺的同时引入新材料,比如:石膏、钢材和玻璃等,在这些新材料上进行木作手法的隐喻处理。通过这种材料的置换,可以含蓄地表达出当地传统文化。

从扬州万科翡翠云山小区(图9)中就可以看到较多的材料置换案例,这也是根据居住人员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改进。首先,由于现代居民对室内的采光通风需求增大,传统木门窗木材所占用的空间较大,在遮挡住大部分光源的同时还影响了空气的流通。设计中将窗户的木作材料置换成玻璃材质,这种置换不仅仅是简单的完全替换,而是在保留传统徽派小木作形式的前提下,将窗户两边用木格栅进行隐喻之后再进行替换。其次,是对雨篷檐口的材质处理,设计中将传统徽派大木作中的檩、枋替换成钢材,但仍然延续了原有的大木作结构样式。以上的材料置换都是在保留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传统文化隐喻的表达。

图9 扬州万科翡翠云山小区

4.5 符号化的现代应用

徽派建筑传统小木作中有平面构成的图案符号,在隔扇、挂落、栏杆等处,常利用这些图案符号进行空间的分隔,达到隔而不断的效果。这些符号是将寓意吉祥的图案,通过对比、重复、发射、近似、空间以及特异的构成处理而形成的徽派建筑小木作装饰元素。

位于苏州的绿城桃花源别墅(图10),在设计中大量运用了徽派小木作符号,在其窗户格栅上加入回旋符号,在入口檐口下也运用了含有卍字纹符号的挂落(图11)。这些符号的运用,可以增加现代别墅装饰艺术的高雅性,创造灵动丰富的形象,具有延绵不断的寓意,是一个将徽派小木作符号融入现代住宅设计的经典案例。

图10 苏州绿城桃花源别墅

图11 桃花源别墅挂落

4.6 比例尺度的现代化处理

在《营造法式》一书中提出材分八等的原则,对木作的加工有着严格的比例要求,徽派传统木作也是依照此原则进行木作空间的营造。而在现代住宅设计中也有模数化的概念,一般以3 倍模数进行设计,方便后期建筑的建造,同时,这也是一种对传统木作技艺的传承。由于传统徽州文化相对比较封闭内敛,这就导致在其木作营造中,很多木构件的尺度较小,对外的空间不大,在现代住宅设计中需要进行改进处理。例如,徽派小木作中的窗户,一般采用高窗且尺度较小,而在现代江南住宅设计中,会依照传统尺度,进行改良,适当调整窗户比例,从而使现代住宅具有较好的采光通风效果。

对于比例尺度的现代化处理手法可以参考南京仙林尚东区的住宅项目(图12),设计中,木作元素的比例尺度是在传统徽派木作等分比例的前提下进行优化而来的。现代化的处理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住宅建筑的功能要求,同时,也便于进行统一的空间布局,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图12 南京仙林尚东区住宅区(图片来源:在库言库网站)

5 现代木作技艺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木作技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人们的使用需求,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笔者通过对现代江南住宅的研究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得出四个传统徽派木作技艺的传承方向,希望可以对徽派木作技艺的传承有一些新的启发。

5.1 木材材质性能上的优化

现今,对于木作材料的选择种类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单一木材,可以加入复合木、胶合木以及速生木等。这些新型木材,首先,在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上均有所提升,拓展了传统木构空间的形态和容量;其次,新型木材在防火防腐性能上也有显著的提高,增加了木作材料的使用寿命。

5.2 数字建模技术的引入

近几年,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同样可以考虑将这项新技术引入到徽派建筑木作技艺的传承中来。徽派木作技艺有着复杂的流程和细节,通过BIM 建模技术可以将其更加全面细致地展示在人们眼前,有利于对其进行记录与保护。同时,通过BIM 建模技术,可以更加方便地将徽派建筑木作细节展示给更多的人群,有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还可以将BIM 建模技术和工厂生产加工相结合,更加高效地进行材料生产。

5.3 木作交接处拼接手法的创新

在木作交接技术中,现代住宅引入了钢材节点来进行连接,通过小型的钢结构固件,将多个木材连合成一体。因为钢材可以通过工厂进行模式化快速加工,所以,这种交接方式可以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周期,同时,也能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5.4 徽派建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任何事物,如果没有文化底蕴支撑终究不会走的长远,现代住宅设计同样如此。这就需要我们寻找设计之本,找到立足点,将传统徽派文化融入到现代住宅设计之中。对于现代江南住宅设计,不能简单地进行仿古制造,而是要融入传统建筑文化,吸取其中木构技艺的传统价值,给当地居民以文化的传承与寄托,使得古老的徽派木构技艺更具生命力。

6 结语

徽州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囊括了新安画派、徽州戏剧以及程朱理学等各种流派,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区。同时,徽商文化在江南地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无徽不成商”,徽商的对外交流,带动了徽州地区文化传统和木作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世世代代徽州人的地域观念。

徽派建筑传统木作技艺,尤其是作为三雕之一的木雕技艺,是徽州建筑文化的精髓。现代江南地区住宅对木作技艺的传承是一种借鉴与导向,可以提高现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水平,提升现代木作营造技艺手法,重新赋予现代住宅以新的空间结构和装饰语序,是一种传承与创新。

猜你喜欢
木作木构徽派
木作艺术对于现代茶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木构的味道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园林工程古建筑木作工程如何修缮分析
传统小木作语言在现代地域建筑设计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