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融合的有效探索

2021-09-29 12:51余巧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27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余巧仪

摘要:新高考制度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也增加了学生的选科难度。它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专业倾向性等个人特质,以及初步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及就业方向。因此,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规划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有很多的共通性,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很好的资源服务。学校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开展途径,提升生涯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7-0022-03

一、研究背景

2014年9月,我国颁布了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开启了新一轮高考改革进程。而广东省在2019年4月也结合本地实际,正式制定《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到2021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初步构建起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高校考试招生管理体制机制。具体变化体现在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是学生毕业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此外,招生录取模式也有变化。现行普通高考是由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择优录取考生。高考综合改革后,本科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按照3+1+2的模式设置,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打破了原来的文理分科,这是教育个性化发展的诉求,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这种“专业导向”的录考模式,在提高学生选科自由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选科难度。它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专业的倾向性,明确专业方向及未来就业方向等。

这一系列的改革变化,也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难看出,在高中阶段积极推进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我们有必要从高一开始就形成三年完整的生涯教育计划,指导学生更多地认识自我与社会,谋划学业与职业方向。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引导他们及时规划自己的人生,明确前进方向。

本学年,作为一名高中专职心理教师,我有幸承担了我校高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研发和授课工作。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发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很大的共通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论是从课程定位上、目标上,还是教学手段上,都可以为生涯规划课提供很好的资源服务。以下结合自己在实践探索中的研究和体会,谈谈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涯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二、相互融合的理论依据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面向全体学生,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助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课程[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增进了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增强了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2]。

从以上两者的定义可知,两门课程都是发展性教育,可促使学生不断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俞国良、曾盼盼[3]指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教育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者在概念定义上有一定的互通性和包容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融合。

三、相互融合的策略

(一)課堂内容

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因为对自己认识不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不会分析职业的具体要求和发展前景等,导致在职场上屡屡碰壁。在高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各项职业,并选择自己喜欢且与自己能力相符合的职业。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一个存在多年的、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其在很多方面的知识内容都可以融合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为高中生涯教育的开展在时间与空间上提供一个有效的运作平台。例如,高一年级可以以“生涯唤醒”为主导,以“认识自我”“生涯初体验”为主线,辅以“环境适应”“学业指导”“情绪管理”“青春期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积极适应高中生活,通过对自我的探索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等,并对大学、专业和职业进行初步畅想;高二年级课程开展可以以“生涯探索”为主线,再辅以“人际沟通”“自我管理”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进一步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对大学、专业、行业、职业的初步认识,为高三报考大学、志愿填报奠定基础;高三级要面临高考,可以以“生涯决策”为主导,辅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学习方法”“考前辅导”等针对性心理辅导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并能够合理地处理决策冲突;同时关注高考前学生可能出现的考试焦虑和学业压力问题,为高中和大学的对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吸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的相关部分,并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探索,使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提升服务于生涯规划。这是资源合理利用的创新,将使生涯课程更有导向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也更有助于学生明确自我、完善目标,使生涯规划更具个性特点,更有效地实施。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校辅导员创新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索
生涯规划教育视域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探索模块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