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上的信仰

2021-09-30 14:10余雪云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1年9期
关键词:瓷雕古厝屋脊

余雪云

1984年,我第一次来泉州游玩,第一次在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前听老师给我们讲“白鸽听经”“桑莲法界”的故事。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正屋脊装饰5条龙,正中央是黄龙托塔,两侧的是蓝色龙,燕尾脊旁是绿色龙,两侧的龙都朝向塔的方向,即是在加持中间的元气,又像警惕地护卫着宝塔。此外,屋脊上的5条龙,呈对称排布状态,既融合了古人对“地”的认识及相对应守护神的信仰,同时,符合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信仰转变为对具体神明的信仰,由此构建出多神信仰的模式。

屋脊上的龙,便是最显眼的图腾。泉州人作为中原移民的后代,文化里有一种“慎终追远”的牢固传统,在不停地迁徙中,人们通过宗祠、族谱铭记自己来自何方,在敬宗睦族、事鬼尊神的一系列仪式中强化“根系”。龙,作为四灵之首,被视为司雨之灵兽,安置于最显眼的护刹、戗脊、印斗等位置,以期抑制火灾。故在众多“飞禽走兽”图纹里,闽南古建筑以龙出现频率为高。

闽南庙宇中,龙的呈现一般由上而下分别为屋顶、梁柱结构体系、基座。其中,屋脊上龙的装饰颇有讲究:比方说护刹,这是龙形象最显而易见之处,介于脊刹与两端脊尾之间或无脊刹而兀自相对,均具有增加屋脊重量以抵御强风之作用。双龙护塔、护珠、护瓶,护刹若高于脊刹,其形势必由高而低向中央臣俯,甚至还有双龙拱护脊刹,都是以拱卫之姿衬托脊刹的重要性,符合儒家“主次有别”的礼教观念。此外,龙的造型也有区分,或扭身上腾、或平行游走、或尾上身下,故而可将其分为升龙、行龙、降龙三种,加上垂兽、角兽及套在子角梁上的套兽都具有龙的形态,整个屋脊处处可见龙的影子。

閩南扮靓厝顶的装饰叫剪瓷雕,这是我定居泉州后才知道的。这些栩栩如生的装饰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绝活,目前濒临失传。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有人说,剪瓷雕是明清时期漳浦、诏安一带的艺人发明的;也有人说,剪瓷雕是由广东潮州地区传入闽南的。还有人说,源自泉州,关于剪瓷雕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不过,闽南地区寺庙、宗祠的屋脊几乎都会用这种方式进行装饰,这也是闽南建筑的特色所在。闽南剪瓷的遍及与早年兴盛发展的陶瓷业紧密相关,瓷窑的规模化生产为剪瓷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并且瓷器还能经得住风雨、海碱的侵蚀,所以用剪瓷装饰屋顶的做法深得闽南人喜爱。闽南有句俚语——“厝顶有戏出”,形容的就是古厝屋顶精彩纷呈的剪瓷作品。这种剪瓷艺术不仅扮靓了泉州的屋脊,在台湾、东南亚也备受欢迎。

前两年,开元寺屋脊重修时,有缘遇见了一位剪瓷师傅,他说,自己从小受到闽南文化的熏陶,对红砖古厝有着深刻的情结。他年少时便“拜师”跟着剪瓷老匠人学习剪瓷,15岁便开始参与宫庙修复、制作剪瓷。他的师傅技艺十分精湛,制作剪瓷时通常会省去白描环节直接作业,做出的剪瓷栩栩如生。说话间,只见他气定神闲地左手娴熟地转动瓷片,右手握紧老虎钳,钳子一张一合间,栩栩如生的龙鳞便诞生了。

他还介绍说,龙剪瓷有分祖厝、祠堂、寺庙,寺庙的屋顶正常是可以做龙。剪瓷龙具有象征意义,且制作繁复,一条六米长的剪瓷龙需用到碎瓷片就多达数千片。剪瓷需要以瓷为材料,运用剪、铰、嵌、贴等技艺,而想完成一项剪瓷作品绝非易事。剪瓷手艺人通常会将彩色瓷碗剪成大小不等的瓷片,根据设计稿将瓷片用铁钳剪修成各种形状,这是制作剪瓷的核心环节。粘瓷操作时全凭师傅的感觉,根据不同瓷料材质掌控力度。比如剪一条龙需要先用铜线绑出一个框架,再用水泥筑成主体,最后再慢慢用各种色彩的瓷片粘贴出龙体的各个部位,力求生动逼真有灵气。

如果说,闽南古厝是建筑凝固的音乐,那么屋脊上的雕龙画凤,就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写照。

猜你喜欢
瓷雕古厝屋脊
新时代传统瓷雕工艺的发展策略
屋脊山之春
工业文明下传统工艺生存危机——以东山剪瓷雕为例
瓷雕曾艺术馆
梦中古厝
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浙西屋脊清凉峰
在西藏
红砖古厝 珍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