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时代背景下电影艺术审美分析

2021-10-01 06:30王淼棣
摄影与摄像 2021年12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审美特点

王淼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新时代大数据的浪潮中,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面临巨大的冲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电影艺术的审美分析也有了极大的改变与提高。本文通过调查《中国医生》来研究分析新时代背景下电影艺术审美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电影艺术;审美;特点

新时代电影艺术审美标准形成的背景

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新媒体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日常需求早已不仅仅是吃穿问题而是转向了更深的一个层面——精神世界。我们能够看到的变化就是近几年来我国电影需求不断高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超高票房纪录,随着电影制作水平以及相关技术水平的升级,人们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提升,改变了原有的审美水平,并对此进行了深刻、透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推动了我国电影艺术的进步、电影产业的开拓[1]。

电影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规范与标准

最近几年的电影产业逐渐恢复正规化、常态化的发展模式,资本干预甚至垄断的情况有所缓解,各种电影法规的颁布也整顿了电影行业一直以来的乱象问题,投资方电影人也不再一味的追求“小鲜肉”效应了,而是真正地打磨作品,大大提升了电影的大众喜爱度,电影的质量也有了变化。因为这些变化的产生,为了更加迎合大众的审美及口味,在电影艺术行业重新开启了一套新规范与新标准来规范电影艺术的发展。

电影艺术的整体呈现技术提高、产业升级的面貌

除了近几年所获得的不俗于世界各国的票房成绩,电影院的大银幕也是持续增加,影院基础设施也是在不断地完善,上座率更是持续提高。电影的热销成为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当然如果仅仅只是电影的相关基础设施、保护措施变得完善了,并不能真正促进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因为更重要的是电影质量以及技术的提高。基于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电影艺术想要得到发展就肯定离不开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擅长应用互联网技术来分析大众对电影类型的喜好程度或是电影拍摄相关材料的查找,使电影的艺术产业链更加综合完善。

年轻导演兴起以及电影艺术审美的建构

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新媒体成為了新的传播媒介,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电影行业更加“接地气”,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其中,这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在大荧幕上崭露头角的原因。他们的到来更改了原有的电影艺术审美框架,他们不断地研究探索,并把研究分析成果展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通过作品来传输自己想要表达的审美价值。在这个时代还流传着一种美学,即工业美学,工业美学解释来说就是工业与美学的结合与平均。它构建了一种脱离神坛而符合大众的审美概念,但此说法并不是在强调电影创作的千篇一律,而是在说“以人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熟练地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于电影艺术的一种形态。

电影类型的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后,清一色的爱国题材黑白电影,电影类型较为单一,但新时代的电影发展呈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景象。近几年的电影市场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观影者追求新鲜感的要求,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改变,像在情人节就会设置情人档爱情电影,儿童节设置动画电影,父亲节母亲节设置亲情主题的温情电影,过年期间则会设置春节档像爱国爱家等题材主流大电影。在平常日子里的院线电影就会放映一些各种各样类型的小投资小成本电影,如科幻、喜剧、爱情、惊悚、动漫等满足绝大部分受众群体的需要。这些电影为了更高票房,就会把电影拍摄做到极致,这样既赢得了市场又使电影艺术得到了升华。

新时代电影艺术审美发展过程

新时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吸引了那些德高望重的电影界“老人”的同时也吸引了影视界的数字技术人员的融入,两者的互相研究探讨,使电影艺术融合新媒体技术,提升了新时代电影艺术的内容质量,为电影艺术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拓展了人们在新时代对电影艺术的审美标准[2]。

数字技术拓展电影审美标准

当前我们应用的新媒体技术主要是数字技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电影有三种制作形式,一种是通过导演摄影机拍摄,第二种是,电影花絮中演员的无实物表演,最后一种是通过后期数字技术加工,用数字技术直接完成虚拟影像的设置。第一种影像呈现形式是直接拍下来什么就用什么,体现了“一切从实践出发”;第二种影像呈现方式是通过后期的数字技术来对前期所拍摄到的实物加工成最后想要的结果;第三种影像呈现方式则是完全虚拟形象,没有客观的物质作为基础。也正是这样的电影影像制作方式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传统电影审美标准。

新媒体技术改变电影艺术的播放形式

新媒体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影响着电影播放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如今较为熟知方便的观影模式有手机、电脑、电影院,它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屏幕的大小,这样的不同导致了电影观感的不同,影响观影者的体验感。电影院放映的电影结合了数字技术从3D、4D 发展到了5D、6D 电影,分别能让观影者看到、听到、感受到、触摸到甚至是闻到,给观影者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不断地改进播映的具体形式也是当前电影发展的一个导向。多种多样的播放形式,电影的受众面更广,也利于观影者们一起欣赏讨论,为观影者们对影片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便利,从而一步一步地帮助推动电影艺术审美进程。

新时代电影艺术审美特点

新时代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摄影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主流电影艺术审美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新媒体的出现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主流电影艺术审美方式甚至是审美的交流形式。新时代电影艺术审美独有的特点,使得新媒体等先进技术有了靠近真实物质世界的可能性,电影艺术通过新时代各式各样的传播媒介尝试大胆、超前的实验,可以获得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关注与讨论[3]。

观影者的电影艺术审美具有主观能动性

因为新时代数字化、新媒体网络的出现,观影者能够很方便地与电影环节进行讨论分析,影片则可通过大数据总结归纳出大众的喜好度,以便于今后的影视再创作,这样的作法使电影艺术审美特征带有了大众的主观能动性。像《中国医生》这部影片就结合了众多的现实生活例子,它生动形象地反应了疫情期间中国医生们的敢当责任、不惧困难,它不同于电视剧在情节上为了适应以往观影者追求碎片化的观影状态,情节上也避免了巨大的转变波动,电影的叙事方法更加讲究跌宕起伏满足观影者几个小时的体验效果。其主观能动性还体现在题材选择上,由刘伟强指导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国医生》讲述了去年春节时期在武汉的疫情中战斗的工作人员以及病人。整部影片着重歌颂医护人员的角度面对疫情和病人不畏恐惧、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精神。整部影片扣人心弦,深沉隽永,充分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为此也着重烘托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歌颂病人和医护人员对生命的尊重以及舍生忘死的大美。

新时代的电影艺术审美注重镜头语言的细节性

镜头语言细节是画面的灵魂,在《中国医生》里就很好地将白衣天使的舍生忘死、人民至上的大美表现出来。著名导演戈达尔说过: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正如电影《中国医生》一样,最先打动人心的是影片中采用大量特写镜头来展现急诊室的现状,从插管、拨管、心肺复苏等特写镜头,将抢救病人的紧张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深刻印象,从侧面彰显了医生医务能力,以及歌颂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大美。除此之外,影片中采用了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升格镜头来点缀影片。在医院各个部门人员纷纷站起,踊跃报名,运用了升格镜头,烘托出了在危难关头无人退缩,共同抗疫,将医护人员起身的镜头拉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同身受。不畏困难的白衣天使,积极配合治疗的病人,以及毫不犹豫的起身都体现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大美精神,扣人心弦。

注重用音樂表达情感

声音是种灵性的抒情,是对故事情节具体的刻画,该片音乐展现出了病毒侵略的紧张感,以及医务人员舍生忘死、生命至上的精神。著名导演黑泽明说过: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放大影像的效果。正如影片在开头部分使用紧张、凝重的音乐展示出人们发现病毒的紧张害怕,以及对于医疗资源的短缺状况而感到担心、恐惧。同时也为接下来医护人员即将面临抗疫做了铺垫,以及为后来为医护人员的舍生忘死,生命至上的精神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在疫情结束后,运用了抒情缓和的音乐来表达紧张过后的舒缓。一方面表现出了新冠病毒肆虐的紧张严肃;另一方面更展现出了生命的不息以及医护人员们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精神。声音的参与整部影片的主题可圈可点,扣人心弦。

注重塑造电影人物形象

电影中的人物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能够很好地增强作品的叙述性,该电影中的人物展现出了生命至上的精神,深沉隽永。著名导演安德烈巴赞说过: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正如该影片的人物把生活的生动、立体展现出来。立体的人物形象是影片的灵魂 , 更是彰显舍小家为大家这个主题的最佳途径。身患渐冻症的张院长 , 经常使用逆光来展现他的伟大,伟大之处体现在他将患病的病人收于自家医院,扩大 ICU 规模展现他的大局意识以及生命至上的精神,他忙于医院事务无瑕顾及夫人的病情,体现了他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质,以及他身为医生的大局意识和总揽全局的观念,令人钦佩。医治技术高超的陶医生,是真善美的代表也推动中国医疗技术逐渐变好的领军人物,从他抢救一个已失去生命征兆的病人来看,有着高尚的医德。张小枫代表的是深受疫情伤害的一类人,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影片中的医护人员时常忙碌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彰显出了她们对于工作任劳任怨对于生命一丝不苟的态度。从她们脱下防护服下的伤痕,可以看出工作的辛苦,另一方面更彰显出了医务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生命至上的精神,值得赞扬。时代的号角早已吹响,生活在这最好的时代,日头前方,恰逢时代好年华,乘风破浪的路上,且听风吟,共同歌领生命的生生不息以及医护人员们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大爱。充分展现新时代电影艺术审美价值追求。

结语

总而言之,使要想电影艺术长久发展就要在传统中探索不断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审美标准。我们期待电影艺术能够不断探索,冲破循规蹈矩的构架,同时兼顾电影艺术的内容品质和精神内涵,推动电影产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 廖艳霞 . 影视文学特点再阐释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3.

[2] 蔡斌 . 新时代影视文学的审美转变 [J]. 电影文学,2013.

[3] 曾耀农 . 商业影视文学的审美品格 [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审美特点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