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21-10-09 05:14王晓翌刘晨光
关键词:县区高新区县域

王晓翌,刘晨光

(河北经贸大学 金融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近年来,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在政府引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河北省政府针对县域科技创新发展制定了《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等规范性文件,指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和引导县域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建设创新型河北提供强力支撑。

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省会,在县域科技创新发展中的战略优势更为重要。近年来,石家庄市通过贯彻落实《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等发展规划,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县域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财政投入不足、企业创新意愿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进一步发现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促进石家庄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核心优势,实施县域科技跃升计划,提高市域乃至全省的县域科技创新能力。

(二)文献综述

基于目前研究成果,学者大多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县域经济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首先,基于主观评价模型进行的研究,如孙凤芹等[1]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主观赋予权重的方式,对河北省各县(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河北各县(区)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落后,知识产出及转化能力有待加强;薛飞等[2]按照经济发展实力、创新投入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等大类指标设置主观权重值,对江苏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认为人均GDP、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等因素与基层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强关联性;施蕾等[3]则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创建了符合地方特色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省创新型(县、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其次,基于客观评价模型进行的研究,刘洪久等[4]运用因子分析法,通过将指标降维成几个主要因子的方式对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认为评价县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子为投入、次要因子为产出;武保赟等[5]使用熵值法对县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按照熵值大小确定所占权重,根据指标权重对安徽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各地区指标要素的优劣势进行了结构性分析。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学者们使用了多种类型的指标体系对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王小娜[6]通过设立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绩效三大类指标对唐山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指出唐山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偏低、创新投入不足、产业相对落后;李祥等[7]在对安徽地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时,加入创新产出这一大类指标,使得科技创新效率得以更好评价;张灿[8]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引入衡量科技转化能力的吸收扩散能力,通过设置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吸收扩散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三大类指标对基层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庞秀平等[9]认为科技进步环境、科技进步投入、科技进步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类因素对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较大,并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对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王守文等[10]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建立经济水平、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三大类指标研究县域之间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及其原因,进而通过计算出相应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进行科学评价。

关于推动县域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徐静等[11]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通过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王卉[12]提出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建立多元投入体系等方式促进县域科技发展;闫文等[13]通过分析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积极转化;杨旭钊[14]认为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应借助于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县域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差异化发展;何志龙[15]提出,县域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因此县域科技的发展应与金融相结合,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平台建设。

综合来看,目前对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主观设置分数不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本文将使用可以对指标信息量赋予权重且更为客观的熵值法对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二、评价指标的确立

(一)样本来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本文将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对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体系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石家庄市统计年鉴(2020)》、2019年各县(区)科技创新评估报告。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科学性、可行性、全面性的指标构建原则,本文将设置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四大类指标,四大类指标又各下设具体指标来对石家庄所辖县(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作出评价与分析。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县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实力的支持,因此应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国民生产总值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规模的大小,且在相关模型中得以较好地运用,因此本文将使用各县(区)GDP总量来对经济发展规模进行衡量。工业总产值反映了地区第二产业的发达程度,第二产业越发达,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越强。因此本文将创新使用各县(区)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各地区工业基础的强弱。

第二,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是该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科技创新环境指标下设固定资产投资额、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有R&D活动的单位数、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等4个二级指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知,固定资产投资额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指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数量,其能够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孵化氛围的优劣;有R&D活动的单位数能够衡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的基本情况,R&D活动主要衡量了研究与实验发展的规模和强度,因此本文将创新使用R&D活动的单位数对各县(区)的基础研究等活动进行评价;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反映了一个地区对教育的支持程度,而教育水平高低则能够影响该地区居民对于科技创新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科创活动的开展。

第三,科技创新投入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科技创新投入下设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经费支出、财政科技经费支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等4个二级指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知,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反映了企业自有资金对于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经费支出衡量企业对于所辖科研机构的经费支持状况;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则是用于衡量政府对于当地科技研发的财力投入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此外,现有研究中对相关主体人力资源投入的衡量主要依靠专业人员数量等较为宽泛的指标,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是将全时人员和非全时人员按年数折合的人员数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县域科技创新投入的人力投入状况,因此本文将使用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来对人力投入状况进行分析。

第四,科技创新产出是衡量县域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的重要标准。科技创新产出指标下设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有效发明专利数、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居民收入情况、新产品销售收入等5个二级指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可知,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能够衡量微观经济主体在项目开发上的总体情况;有效发明专利数是指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已经授权的专利的数量,能够衡量一个地区进行科技创新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情况;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指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带来的产值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的比例,能够衡量各地区工业的科技化含量。此外,居民收入情况从宏观上衡量了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新产品销售收入能够衡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主要用于分析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收益的效率,因此本文将引入上述2个指标作为现有研究成果的补充。

三、评价方法的确立

(一)熵值法概述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县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数据的特点,本文运用熵值法对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体系进行评价研究。熵值法源于信息论中对于不确定性信息量的研究。熵是对信息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在熵值法中,决策者可以将每个指标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的权重进行赋值,从而能够根据指标信息量大小对研究问题进行评价。在熵值法中,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小,熵值就越大,其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少,权重也就越低,对于指标综合评价的影响越低,反之亦然。本文将县域科技创新指标数据,通过Excel计算出每个指标的熵值,进而得出指标权重,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能够得出较为科学客观的结论。

(二)熵值法计算步骤

1.建立原始矩阵

设有M个县域,N个指标,通过县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可以得出:X={xij}M×N,1

2.逆向指标处理

3.正向指标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可以进行无量纲处理。

(1)

4.消除负值

为了保证数据运算有意义,必须通过整体平移的方式对无量纲后的数值进行处理,即,X″ij=X′ij+α,取α=0.000 1,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使数据运算具有意义。

5.标准化处理

在进行无量纲处理后,需要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县域的特征比例。

(2)

6.熵值计算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3)

7.差异性系数计算

gj=1-ej。

(4)

8.确定指标权重

(5)

9.综合得分计算

在百分制情况下,一个县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为

(6)

四、评价结果分析

(一)计算结果分析

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县域科技评价体系各指标熵值、差异系数、权重、综合权重

如表2所示,将各指标数据代入上述熵值法计算步骤,可以得出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中,权重最高的为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经费支出,权重为0.113;其次是有效发明专利数,权重为0.109;权重最低的指标为教育支出占GDP比例,权重为0.016。上述指标分别属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环境。而从综合指标权重来看,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两大类指标在县域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最高,分别为0.346,0.339,这说明在县域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是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对于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应着重对上述两大类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二)总体分析

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3。根据熵值法计算得出的综合得分,石家庄县域科技创新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的是高新区,综合得分为20.311分,远高于石家庄其他县区的综合得分。第二名至第五名分别为鹿泉区、藁城区、辛集市、平山县,分数分别为9.372,9.360,7.819,6.494。这些县区的分数差距较小,说明除了高新区综合优势较为明显外,其他县区得分情况区分度不大。此外,综合得分没有达到1分的县区有无极县、矿区、灵寿县、赞皇县、高邑县,分数分别为0.987,0.873,0.712,0.658,0.515。综合来看,石家庄市各县区之间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差距较大,得分极差为19.796,这说明各县区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着较大差距;而通过平均分数来看,石家庄所辖县区高于平均分(4.17)的县区只有8个,其他县区均在平均值以下,这亦说明各县区之间科技创新发展差距较大,市域内科技创新尚未实现均衡发展。

表3 各县(区)一级指标得分及综合排名

(三)结构性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综合表3、表4可以看出,辛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其经济发展水平得分为1.966分,高出第二名高新区0.97分;其中,辛集市工业总产值得分为1.58分,超过高新区0.92分。对比来看,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虽不如辛集市,但是其科技创新能力却高于辛集市,因此辛集市应发挥自身经济优势,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而其他县区,囿于自身经济规模及产业结构的限制,经济实力对于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有限。

表4 各县(区)二级指标得分情况

2.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科技创新环境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从表3可以得出,科技创新环境最好的地区为高新区。具体来说,高新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得分为0.40分,在指标排名中居于中等水平,这说明高新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与其他县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仍需加强。高新区有R&D活动的单位数指标得分为2.17分,较鹿泉区高出0.95分,这说明高新区进行试验发展的企业较多,由此形成了良好的科创环境,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打下了基础。此外,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得分均较少,说明高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支出等科创环境建设方面有待提高。而综合表3、表4可以看出,灵寿县、无极县、高邑县、矿区创新环境排名较为落后,通过二级指标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在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经费支出得分均较低,说明这些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方面与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3.科技创新投入分析

根据上述权重计算结果可知,科技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由表3可知,高新区在创新投入一级指标排在第一位,得分为9.0分,高出第二名平山县约5分,这说明高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在所有县区居于领先地位。从表4可看出,高新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指标得分最高,这说明高新区在科技人力投入上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高新区政府部门在科技创新方面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入,因此该地区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在所有县区中排名第一,且其投入规模大约是第二名的4.6倍,这说明高新区政府部门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强。此外,高新区在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经费支出两方面相较于平山县分数较低,这说明高新区企业在R&D经费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力度,以保证科技创新能够获得足够的财力支持,进而推动该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创新投入排名较为落后的矿区、灵寿县、赞皇县、高邑县来说,这些县区在科技创新投入二级指标得分上均未超过0.2分,这说明这些地区在人力、财力投入上的规模和强度仍然较小,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创新要素投入不足。

4.科技创新产出分析

科技创新产出是衡量地区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由表3可知,高新区在创新产出方面排名第一,得分为7.613分,是第二名鹿泉区的2.12倍,说明高新区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科技产出水平较为先进。从表4可看出,高新区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得分为1.97分,这表明该地区企业在加大创新投入后,将各生产要素投入到产品研发中,提高了科技创新的产出水平。高新区在有效发明专利数指标上得分为3.65分,是鹿泉区得分的2.85倍,这表明该地区创新主体通过发明专利来提高自身科技产出的能力较强,对于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较强。此外,高新区在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也具有领先优势,该地区新产品销售收入在2019年达到了161亿元,较第二名辛集市新产品销售收入高出11.7%,这说明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较强,创新主体能够依靠自身技术优势,获取较为丰厚的经济回报,科技产出水平较高。同时,高新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得分为0.28分,较第一名栾城区低0.12分。通过数据对比发现,高新区的居民收入情况得分为0.14分,与第一名有一定差距,这说明高新区的科技优势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带动作用有限,居民尚未完全享受到科技发展成果。综合表3、表4可以看出,赞皇县、高邑县、灵寿县等县域的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有效发明专利数等二级指标得分均处于落后地位,这反映出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产出较少,科技产出能力不足。

通过以上结构性分析可以看出,在4个一级指标得分中,科技创新投入与科技创新产出得分对高新区综合得分贡献度最大,二者占比分别为44%,37%,这说明对于总分排名第一的高新区来说,相关主体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了较多的资源,进而带动科技产出的增加,而科技产出的增加又会进一步吸引创新主体加大投入,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带动该县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虽然高新区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环境相对优势不明显,但其在一级指标排名中仍然居于领先地位,综合实力优势明显。而对于其他县区来说,虽然某一要素对综合排名贡献度较大,但在其他方面则发展不足,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存在较大的短板,由此限制了该县区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平山县科技创新投入要素得分为4.024分,而其他指标得分却都较低,这说明平山县仍需要在创新环境、创新产出效率等方面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首先,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发展虽有优势地区的带动,但整体上仍处于发展相对不均衡、差距较大的状况。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同。此外,从政策的顶层设计来看,部分地区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与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脱钩,当地政府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积极引导作用,这也是各地区之间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根据各县区政策文件可知,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的地区如高新区、鹿泉区等县区通过加强对企业政策帮扶、加快科技管理制度创新等措施对辖区内企业科创活动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科创氛围;而部分落后地区,相关政策引导仍需加强。

其次,各地区科技创新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限制,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仍以传统动能为主,相关创新主体未能根据自身产业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当地经济结构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足,如辛集市的工业总产值规模虽较大,但其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尚未完全发挥,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能力仍待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县区在交通、教育、科研平台等区位因素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导致这些地区难以形成浓厚的科创氛围,如高邑县等县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使得这些地区的环境条件不能满足科创要求。另外,对于科技创新的资源投入,部分地区企业及有关主体认为科技研发投入周期长且风险高,因此在人力、财力等要素投入方面存在不足,进行科技研发的动力不足。如上文分析,排名较为落后的赞皇县等县区在人才引进、财政投入、企业科研投入等方面与高新区相比均处于落后水平,因此导致了这些县区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落后。最后,在科技产出方面,部分县区创新主体的产出水平制约了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主体科技产出效率较低。如上文分析,高新区虽在新产品产值、有效发明专利数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仍然较低,这说明该地区科技成果产业链条有待完善。

(二)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针对目前石家庄市县域科技创新所存在的地区发展差距大、不均衡问题,政府部门应做好市场经济的引导者,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功能,积极制定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加大金融业对县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并加强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帮扶工作,以解决县区科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制定符合地域特色的科技创新评价激励机制,使得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量化,且能够激发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动力,以推动各县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2.发挥产业特色,建立优势科技创新体系

地域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是地方进行科技创新的前提。对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区,应在农业方面加大科技创新,通过加强对特色农业的科技研发,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而提高当地科技产出水平,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发展,带动当地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区,积极引导工业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同时对传统制造业要进行技术改进,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科技型行业,因此对于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的县区,在加强新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大新技术的应用程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优势。

3.加强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创环境

首先,各地区应不断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包括对互联网宽带、办公区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其次,加强各主体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意愿,激发其创新动力。一方面要消除各种机制障碍,创设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享技术研发平台,使有创新意愿的企业有机会参与到科技研发项目之中,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提高企业创新动力。

4.加大科技投入,提供优质要素供给

首先,科创型企业经营风险较大且单靠企业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研发需求。可以利用政府财政资源,满足科创企业所需的资金需求,增强科创型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一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应加大科技支出,提高对创新主体的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产业基金,通过政府引导,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对于研发经费的需求。其次,科研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此,相关企业不仅要完善科研人员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科研人才从事科技创新活动,而且还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储备更多的专业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此外,相关企业应逐步提高R&D经费支出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例,为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5.优化要素分配,提高科技产出水平

首先,制定完善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有重大发展前景且能够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技术、新产品,要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增质增效的方式提高产出水平。其次,不断优化科技成果激励机制。通过对科技成果进行奖励,提高企业、科研人员进行科技研发的动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进而提高科技产出水平。最后,科技创新要立足于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科技研发要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猜你喜欢
县区高新区县域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高新区“三十而立”——高新区成全省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