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旁观者”现象以及对策

2021-10-09 20:35王佳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旁观者教学对策现象

王佳文

摘 要:课堂就像一个舞台,在目前依然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想让每个学生真切地参与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发现,在小学数学的課堂之中,大都出现过“旁观者”的现象。“旁观者们”既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也没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在他们眼中,教师是课堂的“导演”与“主人公”,少部分优秀学生,是课堂上的“群演”。因此,通过分析,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学生课堂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以期将大部分课堂“旁观者”和“群演”转变为主人公。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旁观者”现象;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030-002

一、现象点击

课堂作为一个由教师主动构建,学生积极参与的大舞台,需要其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努力呵护,才能足够精彩。目前,在小学数学日常课堂上,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把自己作为课堂上的“旁观者”,在课堂之中保持沉默,不能用心投入其中,不管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说:

1.学困生在课堂上思维较慢

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没有能经常跟上教师的思路,对课堂上的知识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其主观上始终把自己认为是课堂的“旁观者”,不能及时进入课堂,思维反应较慢,经常出现走神,开小差等等情况,课堂反应能力较差。

2.一些学生的自大行为

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自己都会了,就不再认真听讲了。尤其是练习课,习题课,很多小学生的作业可能都存在家长或者补习班老师指导,全对概率比较高。因此,一些学生在练习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小声讲话,聊天等等,慢慢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这种自大的行为,也是课堂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3.中等生的“困惑”

对于教师来说,学困生和优等生都是课堂上重点关注对象。因此,在其他同学眼里,很容易就将他们看成是课堂的主角,因为教师会更加关注他们,一节练习课,可能会经常让他们来回答问题。“默默无闻”而又不愿主动举手的中等生们很容易觉得自己被遗忘了。渐渐地,在老师眼里乖巧懂事的他们也开始发呆、聊天等等,慢慢成为课堂上的“旁观者”。

二、原因探析

以上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学生在课堂之中并没有参与进来,主观上的原因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不愿、不敢也不会主动参与课堂,学生觉得这堂课对他而言并没有特别大的吸引力,没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到课堂中来。在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些同学的行为之后,初步了解了以上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课堂并不匹配

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实际上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教材的逻辑,基于教材之中对知识的排列;二是教师对学生整体的评估,但没有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情况。学生整体之间的差异是较大的,这就导致一方面一部分同学按照教师的进度跟上课堂,另一方面一小部分学生还游离在课堂之外,甚至这部分学生还会去打扰其他学生,导致课堂之中的“旁观者”越来越多!

2.教师居高临下地教书行为

课堂之中,教师总是面对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回答到他们需要和想要的知识点,至于他们真正想的是什么,并不会特别关注。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课堂是教师一人的舞台,一小部分学生只是其中的“群演”,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慢慢习惯看其他同学表演,看老师表演,自己的心思游离于课堂之外,逐渐边缘化,成为课堂之外的“旁观者”。

三、解决对策

不管多么精彩的表演,作为“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如果课堂是一部剧的剧场,那每位学生都应该是一幕幕舞台剧中的主角,教师应该扮演导演的角色,将一幕幕剧情串联起来,最终形成一部完美的剧本。

学生应该成为每一幕的主角,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学会赏识每一位“主演”的特点,随时随地安排他作为主角主导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入手:

1.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差异点

教师不应该居高临下地从自身教学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以生为本,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和疑惑。例如:在上一节新课之前,我通常会让学生前一天进行一个预习,课前与学生聊一聊,了解一下学生对这个内容的困惑点在哪里;有时课前会下发一张简单的学习单,通过学习单的反馈来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此来修改教学的重难点。在三年级上册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节内容,以往的重难点都是在平移和旋转的特征上。但通过课前的简单提问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运动的区分还不是能特别掌握。因此,在教学的侧重点上,还要考虑两个运动的分类这一内容,学会区分平移和旋转,同样也应该成为这节课的重点之一。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都有参与感,数学课堂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点,学生才会成为“课堂的主角”。

2.提供舞台,发现每一个闪光点

在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之中,学生是希望老师能关注到自己的;但学生同时又是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的,所以需要教师的赏识与点拨。赏识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指出学生的不足。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提供给学生展示自身的舞台,促使学生对该门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通过不同的课堂模式发现,数学课大部分的时间如果都是教师自己在讲,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教师是无法兼顾到台下众多学生。这样会导致课下小动作不断,而作为新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方式可能仅仅是依靠吼等手段,这样管理差,效果也差。这样的课堂,教师如何寄希望于学生在公开课上表现优异呢?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才能把课堂变为展示学生实力的舞台。

真正了解学生,认识学生,你才能帮助学生放大其“闪光点”。例如:在数学课堂之中,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请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的同学,可以让其读一读数学情景中的条件和问题或是活动开始前的活动要求,这些提问都能提高这类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思维敏捷的同学,可以在问题出示时,大家交流思考结束之后的总结发言,或是大家在陷入思考之后,他来提出一定的看法和见解;思维较慢的学生,可以请他回答一些有关计算、单位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获得一定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同时,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设置一些小游戏,小活动,这些都需要小组活动来完成。减少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课堂的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自己来表达,教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古人曾说过:“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可能性》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实验,一则是扔硬币,一则是掷骰子实验,通过课前的分组、分工,教师给每个组,每个孩子都确定好任务:两个人做实验,一个人记录,一个人汇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课堂实验,最终得到的结果也是由学生自己实验获得,教师在其中起引导和辅助作用。而在练习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几位小老师到讲台上来讲解自己的思路,请台下的同学纠错补充,教师在一旁观察,利用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胜负欲,让学生积极去纠正台上同学的错誤,课堂的氛围就很容易被带动起来。这种方式,教师能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而学生能踊跃发言,敢于走上讲台成为课堂的主人[1]。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学生印象深刻且会受益匪浅。

3.巧用批评,纠正每一个不足点

教师在课堂上,同样也要纠正每一个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要将这一种“批评”蕴含在“赏识”之中[2]。根据学生特点,巧用“批评”手段也同样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班上的小B同学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就是一个思路活跃,积极举手的同学;但同样,随意讲话,不遵守纪律,影响其他学生上课的行为也时常在他身上出现。面对这样的“熊孩子”,每次在他随意讲话之时,我都会停下来看着他,整个班级也逐渐安静下来,都在往他的方向看;同时,我下课之后和他约定好,哪次课上管不住自己的嘴,随意讲话一次,接下来就帮老师擦一节课黑板、或是搬一套作业,下课发作业本等等任务。渐渐地,他也明白了自己的这些坏毛病,课堂上面讲话次数越来越少,直至改变。对学生而言,教师关注到了自己,并对自己提出了期望,学生怎能不变好呢?小B同学思维活跃,但同时也爱出风头,脸皮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全班上课了,并且老师有一定的惩罚措施,接下来老师也不用多说,他也能够改正过来。后来,渐渐地我发现只要是数学课堂,课前他都会主动帮老师擦好黑板,发好作业,课堂上的纪律也越来越好了。

这样的“批评”,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一种关切,相应的,学生也会回报你课堂的专注与投入。这样的期望,学生又怎么会成为“旁观者”呢?

教育是一件长期的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同样也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导演”的任务,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减少课堂“旁观者”的现象,这需要我们的努力和耐心。在知识的舞台上,每一位学生都应成为“主演”,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刘芳.“小先生制”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2020(15):31+34

[2]班利生.赏识教育的有效策略[J]广西教育,2014(05):20

猜你喜欢
旁观者教学对策现象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悔棋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