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质资源特征及保护

2021-10-11 03:44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凌源1225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年9期
关键词:植物区系侧柏实验区

●张 亮(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辽宁 凌源 122500)

1 自然概况

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最西部,与河北省平泉接壤,行政区划为凌源市境内,地理坐标东经118°51′~119°10′、北纬40°46′~40°54′,总面积 12 045 hm2。年平均降雨量540.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的雨季。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长期干旱是本区的主要气候特点。

保护区地处华北植物区系向内蒙古、长白山植物区系过渡地带,自然植被为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为优势种的天然次生林,主要保护对象:燕山山脉东段、暖温带北缘的森林生态系统;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蒙古栎等各类天然典型原生植被群落;各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

2 植物资源的功能区划分

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本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将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各功能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40.5%、22.9%、36.6%,有效化解了自然资源管理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

2.1 核心区

核心区主要起到保护和恢复划定区域内动植物资源的作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性,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维持动物、植物资源的多样性;该区域严禁破环森林原始生境,可进行观察和监测,不能采用任何实验处理的方法,避免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影响。核心区依据动植物资源典型性和保护价值大小划定,结合自然地貌特点,又将核心区分为帽子山核心区、石羊石虎核心区和兴隆山侧柏核心区3个区。

2.2 缓冲区

缓冲区是在核心区外围划出一定宽度的区域范围作为缓冲带,动植物资源与核心区基本相同,主要目的是减小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核心区的影响,对核心区起缓冲性保护作用,本区域对区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3 实验区

试验区为在保护区内进行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提供试验和经营场所,更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促进保护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体功能的发挥,协调保护区与社区共管,保证地方经济发展,达到保护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按自然状况,实验区可划分为帽子山实验区、石羊石虎实验区和兴隆山侧柏实验区。

3 植物种质资源特征

3.1 多样性

通过多年调查,现已发现保护区维管束植物1343种,隶属129科516属,具有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同时,本区域林分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天然次生林,也有大量松栎混交林与油松纯林等,表现出林分类型的多样性;第三,多个植物区系植物与多气候区域植物共存,也表现出生物多样性特点。在天然植被群系中,以华北植物区系如侧柏、蒙古栎、荆条(Vitex negundo)等为主,另有内蒙古植物区系的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百里香(Thymus quinquecostatus)等,长白山植物区系的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核桃楸等也有生长。保护区内,既有暖温带植物种群,如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槲栎 (Quercus alienaBl.)等,又有温带植物,如糠椴(Tilia mandshurica)、黑桦(Betula davurica)等,同时,亚热带植物也有零星分布,如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等。

3.2 珍稀濒危性

青龙河保护区有多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以及新纪录种,如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紫椴(Tilia amurensis)、黄檗和野大豆(Glycine soja)等,《辽宁省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收录的植物刺 五 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等13种。 据《东北植物检索表》、《辽宁植物志》及相关文献记载,野皂荚(Gleditsia microphylla)、蒙古荚蒾(Viburnum mongolicum)、球茎虎耳草(Saxifraga sibirica)等37种植物为辽宁省新纪录种,其中野皂荚、黄花油点草(Tricyrtis maculata)、白花马蔺(Iris lactea)、埃氏马先蒿(Pedicularis artselaeri)等4种为东北地区新纪录种;《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未收录的植物有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L.)、毛果旱榆(Ulmus glaucescensvar.lasiocarpa)等11种。

3.3 特有性

按照吴征镒等植物学家提出的对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保护区内已发现中国特有属11个,分别为银杏属(Ginkgo)、 虎 榛 子 属(Ostryopsis)、 独 根 草属(Oresitrophe)、 虎 耳 草 属(Saxifraga)、 杜 仲属(Eucommia)、 地构叶 属(Speranskia)、 文冠果 属(Xanthoceras)、 山 茴 香 属(Carlesia)、 鹅绒藤属(Cynanchum)、蚂蚱腿子属(Myripnois)和知母属(Anemarrhena),充分体现出本地植物的特有性,。各属内物种植物名称,见表1,充分体现出本地植物的独特稀有性特征。

表1 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特有属植物统计表

4 保护措施

4.1 核心区域保护措施

核心区域包括核心区与缓冲区,按照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及地方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维护保护区核心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多样性,禁止一切非法人为活动,以免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使保护区内多种植物分布类型都具备自然生长与演替稳定的稳定生态系统。特别是保证诸多中国特有属植物的自然生长分布,如蚂蚱腿子(Myripnois dioica)、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独根草(Oresitrophe rupifraga)、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等11个属的22种植物,维护植物种质资源的稀有性。因为异地保存耗时耗力,而就地保存在保护大面积原有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应尽量采取就地保存措施。

4.2 实验区保护措施

对实验区大部分区域实行封育管理,限制人为活动,达到就地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目的;部分生态修复区域,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在三道梁子侧柏实验区,采取人工干预下的自然修复措施,新植入侧柏大苗,与原有荆条(Vitex negundo)、小叶白蜡(Fraxinus bungeana)等植被合理搭配,改变原有灌丛群落结构,形成以侧柏为优势种的乔灌草群落,促进天然更新,促进原生境系统植物向自然演替过渡。

4.3 保护区外保护措施

在部分生态区位重要的地段,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如河坎子乡东沟村龙洞,其位于清水河干流西岸裸岩下,具有小气候特征,经国内植物专家考证,该地域的植物多样性为东北地区罕见,因此,辽宁青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龙洞区域建设植物保护小区,建设仿木围栏、步道工程,悬挂木本植物挂牌,安排专人管护等多项保护措施,对该小区实施特殊保护,避免人为活动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原生性。

猜你喜欢
植物区系侧柏实验区
侧柏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西北地区的侧柏良种培育探讨
伏羲庙,侧柏
冬日清晨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高黎贡山南段与邻近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研究
我国高校设立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