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题画诗略论

2021-10-11 09:37唐芳
魅力中国 2021年32期
关键词:题画唐寅诗人

唐芳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第四中学,湖南 永州 425800)

明画家唐寅(伯虎)的题画诗共有两百多首,按照不同题材可划分为山水题画诗,人物题画诗,畜兽鳞介题画诗以及花鸟题画诗。对其题画诗的研究亦不乏学者述及。谢丹在《试析唐寅题画诗中的审美意蕴》[1]中分析了唐寅题画诗的内在意蕴,陈雅则在《唐寅题画诗研究》[2]中对唐寅不同类别题画诗的艺术特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林坚在文章《高情逸韵风流千古——从题画诗看唐伯虎的思想风貌》[3]中则对题画诗中唐寅的思想风貌进行了探索。笔者就唐寅年谱中一百零二首题画诗进行研究,并从其孤苦悲慨的情怀、淡泊宁静的追求、朦胧隐约的意境以及绚丽多彩的辞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在诗人的题画诗中了解世事浮沉下诗人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思;感受其在践行“诗中有画”的原则下时以画家眼光、绘画手法和形象笔墨构筑而成的绚丽朦胧画面;认识一个风流不羁,谑浪傲岸外衣下的真正的唐寅。

一、孤苦悲慨的情怀

“悲慨”一词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一。“悲慨”一诗中以狂风怒吼、惊涛骇浪的场景,突出悲凉的气氛,衬托出痛苦孤寂的心境,写出了封建社会无数才智之士身世坎坷,志向难伸,只有浩然长叹的无限悲痛。而这样的孤苦悲慨的情怀在身世坎坷的唐寅身上得到了体现。综观唐寅一生,却可谓命途多舛。唐寅年轻时有着“以功名命世”的抱负,然受科场舞弊案之累,科举之路受挫,他失去了显赫声名、光宗耀祖的机会,满身才学却无处施展。加之科举案后众叛亲离和晚年生活的困顿,从而形成其强烈的悲剧意识、凄惨的悲剧命运,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孤苦悲戚、哀激孤愤的情怀。

对备受称赞的风流才子唐寅来说,科举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与当头棒喝。遭受这一沉重的致命打击,其愁苦悲戚、哀激孤愤的心情可想而知。然满心悲戚无处倾诉,只得暂离这伤心之地。他寄情山水,狎妓风流,以花酒为友,豪饮长醉,并于期间写下大量诗篇。在世人眼中,诗人举止怪异,放荡不羁,但诗人实将满腔的失意、屈辱、痛苦寄寓于诗歌当中。如《遇闽宁信旅邸馆人悬画菊愀然有感因题》: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尽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对西风。

这首诗作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辛酉,时隔科场舞弊案一年。当时诗人因见旅店中悬挂菊花图,心有感慨,便做下了这一首诗。诗歌语言浅白,平易通畅,仅用“疏篱”“曲径”“黄花”“西风”四种意象,就将黄花的凄凉、冷寂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无主的黄花无声地在疏篱、曲径中绽放,随风摇曳着,尽管自身美丽却无人欣赏,一生颜色只得空对西风,终是逃脱不了孤独凋谢的命运。短短四句竟是写出了在风中孤独无依随风摇曳的黄花的境遇。而这种境遇实则寄寓了诗人身世之感,也是诗人一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联系唐寅曾受科举之累,出狱后遭亲朋好友的冷落,任其自恃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只得尽付东流。内心的愁苦、孤独、悲戚之感尽融入这一句“一生颜色对西风“之中。每当午夜梦回时,诗人总因想起当年科场案的风波之累而心有余悸,并难以释怀。如晚年唐寅所写的《梦》云:

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

鸡虫得失心犹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

钟声敲破邯郸景,依旧残灯照半床。

此诗作于正德十四年己卯,距科场案已时隔二十年。然二十年后的唐寅却忽梦科场,可见当时科举之案对诗人的影响之大。事隔二十年,曾经自视甚高的才子,如今只与钟声、残灯为伴。一句“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更是将满腔的失意、无奈抒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也隐含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唐寅诗歌中的孤苦情怀除表现在理想落空和怀才不遇的诗篇上,还表现在描写其生活困顿的客观境遇和伤时悲秋之作中。如描写其卖画生涯的作品,《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然若僧因题绝句八首丰寄孙思和》二首:

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第一首)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同上,第六首)

两首诗皆作于49 岁时,是诗人自江西还后,生活处境最为窘困的时期。当时诗人在七峰精舍为孙思和写《丹阳景图》并作八首题画诗,以上是其中两首。前一首写风云突变,连续下了十天的雨,以致无人买他的题画诗,妻子儿女只得饿肚子。唐寅无力改变此境遇也只能无奈地感叹“信是老天真戏我”。后一首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唐寅一身才华,自是希望“功名命天下”,鬻文卖画毕竟是落魄的无奈之举。正如《丹阳景图》第二首诗所言:“偶然生计寓其中”“也济先生一日穷”,道尽了生活的辛酸与无奈。茅柴酒白芦花被是他的衣与食;“荒村风雨杂鸣鸡”是他的恶劣居住环境;“日长能辨一餐鱼”(《自题松溪独钓图》)是他每天的期望,却难以实现。这是唐寅落魄后清贫生活的真实写照。一自负文人,却沦落至此,诗人不禁悲从中来,世人亦多为其悲剧命运感慨。如《艺圃撷余》云:“士抱不世之才,偶遭负俗之累,委身草泽,与卖菜傭编户而处;而角巾措大,犹指为狷为佻也,不亦悲乎!”[4]

此外,唐寅题画诗中还有伤时之作,透出淡淡的感伤和无奈。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5]唐寅以内心的感伤去观照事物,其诗画当中的各种物象自然注入了他的这种悲感,如“吟尽晚风霜叶落,一痕斜日四山秋”(《秋山落叶图》);“残荷水亭坐,秋思兴如何”(《题枯木竹石》)。诗中“晚”“霜”“残”等字都注入了诗人淡淡的感伤、无奈的凄凉。唐寅也常叹时光易逝,岁月变迁,如“细雨庭除复送春,倦游肌骨对佳人;瓶中芍药如归客,镜里年华属妄尘”(《送春》)等。

二、淡泊宁静的追求

“淡泊宁静”语出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为恬淡,不追名逐利,只追求内心的一种宁静。这种“淡泊宁静”亦是唐寅经佛教禅宗思想过滤,岁月洗涤后的一种执着追求。诗人在科举案之后陷入失意痛苦的圈中无法自拔,为了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解脱,唐寅在选择寄情山水,风花雪月的同时,也选择了佛教禅宗的引导。在唐寅题画诗中多使用“空”“静”“虚”等类型的的词汇,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表1:

其中这些“空”“忘”等词其实是佛教禅宗中某些思想的体现,颇有禅意和禅趣。在禅的影响下,诗人拥有了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反映在题画诗中则体现为对闲适宁静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功名利禄看淡和面对世事无常的淡然。如下面一组题画诗:

飘飘王孙金马客,十年学琴成琴癖;

虚窗飒飒雪打竹,静坐焚香弦在膝。

(《为钱君题鹤听琴图》)

初夏山中日正长,竹梢脱粉午窗凉;

幽情只许同麋鹿,自爱诗书静里忙。

(《题山静日长图》)

水色山光明几上,松阴桂馥度窗前;

焚香对坐浑无事,自与诗书结静缘。

(《题画》)

第一首题画诗作于39 岁,是为友人钱君题鹤听琴图时所作;第二首作于诗人38 岁谷雨日,是为其写的《山静日常图轴》所题的一首诗;第三首作于诗人40 岁时八月期间,是在临王叔明天香书屋图后在画上所题之诗。上述诸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什么生涩的典故,随意上口。冬日,窗外雪花飘飘,簌簌打在竹叶上;夏日山中,竹梢脱粉,窗内阴凉;秋日,水色山光,明几净窗,松阴桂馥。三首诗,夏秋冬之景各有各的韵味,在再现大自然本色的同时也都展示了一种疏淡悠然的生活方式,一种自然闲适的生活态度。这种闲适是诗人为生活疲于奔命之后的一种娱乐方式。三个“静”字,既尽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也重在指诗人内心的宁静。唐寅在如此美景中,独自于百无聊赖中焚香静坐,或席地而坐,置琴于膝;或沉浸于诗书的意趣中。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不论是醉酒闲适自在的美感,心灵的宁静,都令人向往。若说简单的笔墨、通俗的语言勾勒出的闲适宁静是诗人作品中体现的生活层面上的追求,那么在精神层面上表现出的则是对世事的淡然。晚年,唐寅“兼济天下”的愿望淡化,功名利禄逐渐看淡:“铸鼎铭钟封爵邑,功名让与英雄立;浮生散聚是浮萍,何须日夜苦蝇营”(《江南春次倪元镇韵》);对于世间的善恶是非,富贵与贫贱,唐寅亦保持着淡然的心态:“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四十自寿》);曾经为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命运悲愤不已,如今是“自恨不才还自庆,半生无事太平人”,以一种淡然、平和的心态过着自己喜欢的自由、潇洒的生活。这样的淡泊在后期题画诗中随处可见,《桃花庵歌》更是将作者的情思挥洒得淋漓尽致: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笑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在花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首诗作于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庚寅(51 岁)春。春日,桃花正艳,先生于桃花庵写下《桃花庵图》以言其志趣,并题下了这首《桃花庵歌》,此外亦有文征明、王谷祥等人题诗。这首题画诗的风格与诗人晚年画风相一致,重在情思的表达。王世贞亦曾评此诗曰:“伯虎此诗如父老谈农,事事实际;中间作宛至情语,当由才未尽耳”[6]。其中三四联是对诗人自己晚年潇洒自在的生活状况的写照,酒醒酒醉于花间,无忧无虑。尽管诗人晚年生活并不如意,但在这首诗中未着一字,反而将生活辛酸放下,将功名、贫贱放下,在个中体会生活乐趣。“他得驱驰我得闲”则表明诗人不愿做人前车马,不愿为世俗功名所累的志趣。即使是一生与花为伴,与酒为伴,没有功名亦无妨,因为自在。更是真性情的对其安于贫贱的风流潇洒不解之人予以狂笑:“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这首诗语词俚俗,但其中的天趣却又使诗歌转俗为雅,写出一个淡泊宁静、真性情、真自在的唐伯虎,极富有感染力,让人产生心灵的碰撞,故为世人所传诵。

三、朦胧隐约的意境

朦胧即严羽《沧浪诗话》论及唐诗所言:“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7]的境界。它隐约、迷离、空灵、飘渺,给人以诱惑、神秘、想象以及沉醉、神往,在主题上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如水中看月,雾中看花。唐寅题画诗也具有这样的朦胧的意境。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物象构筑的画面的朦胧,又包含意蕴、情感所体现出来的朦胧,如《自题摘阮图》:

溪前古树净含烟,树下溪声自往还。

想得高人心似水,时来摘阮小山前。

这首诗作于明武宗正德三年正月,时诗人39 岁。诗中蜿蜒曲折的“溪流”、苍劲“古树”的组合,构成一幅树下溪水缓缓流淌的清新画面。诗中溪水细流的天籁之声愈发衬托周围梦一般的悠远的宁静,而随风而动的“烟”的萦绕和高人的偶尔驻足则更添画境的神秘飘逸之感,恍若变幻的、朦胧的仙境。境界中的“高人”是画面中人物,然在现实生活中高人又是谁。于此情此景中这位高人又在想些什么,是沉浸在如此朦胧飘逸的美景中,或是在为平日生活中的艰难而烦苦,还是思索迷茫的未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再如“黄叶山家晓会琴,斜桥流水路阴阴;东西南北鸡豚社,气象粗疏有古心。”(《题画》)小桥流水人家,略带隐逸生活气息的画面是在山中所展开的,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

对于题画诗中朦胧隐约意境的创造,唐寅常是以画家的眼光,通过朦胧的景来完成的。题画诗本是题在画或扇面上的诗,是将画面中物象和画境转化为文字符号的现象。故而在转化时,将画中朦胧的意象转化为题画诗中的朦胧意象,诗人再加以组合和弥补,创造出朦胧隐约的意境。在唐寅题画诗中,最常见是以变幻莫测、难以摹状的“烟”、“云”来创造朦胧的意境。如题画诗《乙卯深秋登鹦鹉皋岑玩桂香亭畔俯翠壁葑岩苍茫百里皆云气烟光对景摹于舟次》云:

皋岑丹桂飘香,古岸夕阳秋色;

烟波江上归帆,鹦鹉凭林暮迫。

幽篁风送蛩鸣,野草闲花沈陌;

苍茫云水悠然,中有高人游逸。

这首诗作于明孝宗弘治八年乙卯(诗人26 岁)深秋,当时唐寅去浙江平湖,在桂香亭游玩,兴之所至,便在小舟中写《桂香亭图小轴》并题下了这首诗。时值鹦鹉皋最美之时,诗人作画题诗以描绘鹦鹉苍茫百里、云气烟光之景。诗中暗香浮动的丹桂、秋日夕阳斜照下的古岸、飘荡的江上归帆、浩渺的江水、颇具隐逸之风的高人皆为有形之物,可摹可写,然“烟”却随风而动,聚散无形,萦绕于古岸、江水、游逸高人之中,给人一种迷离恍惚、飘渺悠远的美感。所选题画诗中,“烟”出现了10 次,“云”出现了18 次,在山水题画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诗人运用强烈地感知能力,将烟和云写得各具特色,如“归来一笠带沧烟”(《题画》)和“山雨山烟浓复浓”(《庐山图》)。前者以“沧”这一色彩词写烟,后者以地点“山”“浓”写烟,以突出山烟的厚度。同为“烟”,但唐寅却能够从不同角度切入,可见其对烟描写的灵活。其次是以片石数树的组合来创造朦胧隐约的意境。唐寅题画诗中写登临某地时,并非将所见之景全数复述,而是就其中的片石数树加以描绘,以片石数树所组合的空间,引发读者的自由想象,更显意境的朦胧。如《枯木竹石》云:“翠竹并奇石,松崖留古柯;残荷水亭坐,秋思兴如何?”这首诗写松崖之景,但仅以“翠竹”“奇石”“古柯”“残荷”等片石数树勾勒,引发人丰富的联想,滋生出欲“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愿望,极具朦胧美感。又如“枯木带松痕,灵石含元气”(《题文征明小景》),“石壁巉然立,白云护重重。下有餐霞客,独坐对青峰”,都是写所见景中之冰山一角,其他景色皆在想象之中,若隐若现,亦真亦幻。诗中还喜欢写“雨”这一意象都体现了意境上朦胧隐约,但同烟云和片石数树等意象的运用一样,都是以景的朦胧来创造意境上的朦胧。

四、绚丽多彩的辞藻

在唐寅题画诗中,多用与色彩相关的词汇,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绚烂美丽的画卷。“丽”是唐寅题画诗最为突出的语言特点。《艺苑巵言》将唐寅少时作品比作“玉楼金埒”[8],袁帙在《唐伯虎集序》中道其“藻思丽逸”[9],祝允明则称“其诗初喜浓丽”[10]。这些观点多指向唐寅少时之作,但都体现了诗中辞藻“丽”的特点。而在唐寅题画诗中,这种“丽”的呈现多借助绘画之法中色彩的运用来实现。在笔者选取的一百余首题画诗中有直接使用诸如“色”“红”“青”“碧”、苍等词汇,也有使用“斜日”“霞”“幽”“雪”“明月”等与光影相关或暗示色彩的词汇。其中直接使用颜色诸类词的总共出现76 次,而暗示颜色和光影色彩的词汇总共出现67 次,具体使用情况如下:

表2:颜色词汇表

表3:暗示颜色与光影词汇表

在唐寅题话诗中还有如“桃花”、“菊”、“竹”、“梅”等暗示各种色彩的词汇。多种色彩的协调运用,最终勾勒出绚烂多彩,赏心悦目的画面。试看《正德四年十月十日出郭访张梦晋秀才因书道中所见作小诗二首于图上》其中一首:

红树中间飞白云,黄茆檐底界斜薰;

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与君画与君。

这首诗中有直接的色彩词“红”“白”“黄”,亦有暗示色彩的词汇“斜熏”。几种色彩的调和勾勒出一幅宁静、完美的图画:夕阳西下,红树、黄色茅屋在斜阳之下呈现出红色的光晕,天上的白云飘荡,诗人亦在夕阳的沐浴中静静地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感受着此中的宁静。红树、白云、黄茆与夕阳相互融合,此情此景令人神往。以色彩描写物象这一创作手法始终贯穿着唐寅的山水题画诗中,并能熟练的因场景不同而用准确的颜色修饰物象。如“绿云飞舞风瓴长,翠葆轻摇玉节香”(《自题枯木竹石图》);“石壁巉然立,白云护重重。下有餐霞客,独坐对青峰”(《题秋林野兴图》)。这几首诗歌都有写云,然其所用色彩却因所述场景不同而各有特色。第一首中为与“翠葆”中的翠相照应,第二首的中用“白”字修饰云以显石壁之高,更与“青峰”的“青”色相区别。可见,唐寅将其在绘画方面强烈的色彩感知能力通过语言充分地呈现在其题画诗中,构成题画诗绚丽多彩的辞藻。

唐寅从辞藻方面表现出来的绚丽多彩实则是与当时吴地经济发达崇尚奢华富丽的习俗和唐寅一直坚持的“诗中有画”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明朝商贸经济发达,尤其包括吴地在内的江南最甚。周振鹏曾经统计明代全国三十五个工商业城市,即有二十四万个在南方,可谓豪商大贾,鳞集麋至。对于这一繁荣盛况,唐寅在其诗歌《阊门即事》中亦有所描绘:“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攻。”明代市镇网络般的密布,使得奢僭风尚呈现出地域性和阶层性的辐射式的蔓延。在饮食服饰上尤为显著,即使是贫乏者也“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11]吴地的这一审美特点对唐寅诗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在他的题画诗中“金”、“玉”等词频繁出现,实则是对当时社会富丽奢华之风的一种描绘。另一方面,自北宋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诗中有画”便被文人们视若圭臬,追求诗中有画的境界则成为文人作诗的准则。显然,唐寅在他的题画诗创作中刻意的实践着这一原则,并且达到了一定高度。而唐寅对这原则的实现的途径之一便是以色写形,即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构筑斑斓的画卷。故无论是诗画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富丽奢华的崇尚,还是“诗中有画”原则上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最终都构筑了唐寅题画诗辞藻上绚丽多彩之美。

题画诗是美术与文学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现象,能传达画中之意,实现诗中有画、诗画互补。故从唐寅题画诗所折射出来的诗人内心情感,诗歌的意境以及辞藻及等方面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感悟到诗人孤苦悲慨的情怀以及淡泊宁静的追求,欣赏到融入绘画手法而呈现出的具有朦胧、绚丽多彩特点的画卷。唐寅题画诗无论是从内容情感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亦使人产生共鸣,引发思考。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一个风流外衣下,才华横溢却又孤苦悲戚的唐寅,一个追求淡泊宁静,尽显真性情的唐寅。

注释:

[1]谢丹.试析唐寅题画诗中的审美意蕴[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4).

[2]陈雅.唐寅题画诗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2008(6).

[3]林坚.高情逸韵风流千古——从题画诗看唐伯虎的思想风貌[J].盐城师专学报,1985(3).

[4][6][8][9][10] 周道振,张月尊.唐伯虎全集[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599,598.596,523,540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3

[7]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5

[11]郑文惠.诗情画意:明代题画诗的诗画对应内涵[M].台北:东大国书公司,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四月:69

猜你喜欢
题画唐寅诗人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扬州八怪题画诗考释》——直抒胸臆,寄情于画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装疯卖傻的唐寅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明 徐枋题画诗》
沈鹏《题画人物》
唐寅绘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