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

2021-10-11 05:53卢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伦根本任务迷路

卢巍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科学教育则是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广大科学教师必须下定决心、花大气力做好。

首先,我们不妨从“道”“德”二字的造字结构推测“道”和“德”的本义及其相互关系。

在甲骨文中,“道”是用表示的,是“导(导)”的本字。将其拆解来看,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

整体的含义是:在岔路口为迷路者领路。在金文中,有人在上述结构中加入“又(爪)”,表示拉住迷路者的手引路,还有的加入“又(爪)”的同时加入“曰(说明)”,表示领路者且牵且讲,帮助迷路者弄清方向。可见,“道”同“导”,本义是当向导,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

历经文化繁衍,“道”成了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代名词。在道家思想文化中,认为合乎自然规律的路就是能行得通的路,即正路。怎样才能保证一个人每次都能选对、选准自己的道路呢?那就必须做到“心中有道”,即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做到行为上循天理、遵人伦。

而一个人行为上“循天理、遵人伦”是用“德”来表现的。在甲骨文中,“德”字是用 表示的。将其拆解来看,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

造字的本义是:“看清道路的方向,没有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行从直,方可大道直行。怎样才能做到“行”都能从“直”呢?后人把这个字改造成了“行”从“直”,“直”入心——“德”,表达了对有德之人的素养要求。对于“直”未入心的人,又该如何保证其“行”能从“直”呢?那就要制定符合“道”之要求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

“德”约束和保障人的思想、方法合乎天道,有正确的是非标准,行为不违天理、不悖人伦,按照自然和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客观需求融入自然、改造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道”是萬法、万念之源;“德”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我们通过感知“道”,才能依据“道”实施正确的“德行”;反之,如果看不到正确的“德行”,也就意味着不曾把握“道”的真谛。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大多数人在意识层面的共同期冀,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共同准则与规范。

科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通过格物致知而悟道,通过悟道而立德。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领悟科学课所揭示的客观事实、规律法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滋养良好的情意品质。没有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学生就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我国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品德形成机制和“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社会道德建设思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教育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基的方法借鉴。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的可行性路径就是:传授知识(致知)—促进理解(诚意)—建构观念(正心)—养成习惯(修身)。使青少年经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进阶式发展,实现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认同,从观念上形成遵守社会道德的自觉性,在行动上表现为一个守法尚德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人伦根本任务迷路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迷路
愿你迷路到我身旁(一)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由传统礼仪看中英传统人伦道德观念异同——以英剧《唐顿庄园》为例分析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