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智能制造发展现状、问题及新路径

2021-10-12 02:35徐秋晨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营销界 2021年26期
关键词:江西省江西智能

徐秋晨(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 江西省智能制造开放创新发展现状

深入贯彻实施智能制造这些年以来,据相关数据知悉:截至2019 年底,江西发展智能装备18265 台,明确到2020 年,在重点领域应用达10000 套。“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了1293 个,创建并培育了以各地高新区为代表的12 个省级智能制造基地,重点发展了186 家智能装备企业。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目前我国在不断地推进装备制造业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前进,同时也在不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发展,在这样一种国家战略大背景条件之下,江西省作出了相应的举措,比如说推进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体表现如下:

(一)建立良好生态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作为国内领先的江西宝群机器人,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它集智能研发、智能办公及智能工厂等技术支持为一体,于2016年在南昌高新区签约于智能制造装备科技园,标志着江西省工业化迈向智能化、信息化。近年,国内机器人始终保持20%以上的销量增长率,目前市场规模达到100 亿以上,江西的物流机器人也成功运用于京东等电商领域,2017 年赣江新区发展组团成为“江西省智能制造基地”聚集地。经过多年可持续发展,园区内已有一批优势智慧制造业集群。以欧菲光为主要代表的新一轮电子信息企业达20 余家;以江铃新能源、百路佳客车为主要代表的新一轮能源汽车及新一轮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40余家;以立健药业、桑海制药企业为主要代表的医药食品企业60 余家。从结构数量上都充分表明,江西省三大产业为主导,新材料、电器制造业为补充的新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该区已成为一个具有优势和生态的智能化制造产业集群。

(二)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体系

近年来,江西不断深化产学研国际国内合作,多措并举推动江西智能制造快速崛起。通过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将高科技成果推进目的地。例如江西上饶经开区坚持“引智”和“培养”并举,探索产学研新路径。既大力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竞争核心力,同时又着力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互融互通,积极实现成果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目前该区企业科技创新已成功实现“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再比如,国内汉腾汽车公司和中国汽车研究院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金科能源和南昌大学的光伏学也已经形成了合作伙伴。同时,建立了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多个省级的各类中心,形成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创新性规模体系。该行业技术水平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据悉,该地区企业与很多知名高校都已经建立了研究合作的伙伴关系,并且聚集培养了一大批新兴创业人才,建立了25 家产业研发平台以及两家技术创新企业。同时还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的博士后工作站。升级了市级院士工作站,并从海外引进了计划工作站。

2017 年赣江新区紧盯骨干企业,紧跟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围绕主攻领域,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规模达20 多个,可以说整个创新体系已初具形态。该区突破困境,在MO 源技术、半导体发光及锂电池正极材料、提取分离中药材、制造增材等领域均实现高精技术。通过加快带动应用、不断供给需求,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2018 年,全程装备制造业能够将主营业务收入成功做到了4920 亿元,和去年相比,增长了11.9%。其中占比达32.8%的先进装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613 亿元,较去年增长了22.2%。同时,全省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也达到了345 亿元,同比增长了21.4%,可以发现其主要研究产品就是工业机器人、中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与此同时,在省内依托南昌研究所以及相关研究院所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三)初步构建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

2017 年,江西省江中药业、孚能科技、中材电磁、洪都航空、欧菲光、江特电机6 家企业的项目已被工信部纳入专项应用项目,根据政策他们可获得财政部拨款9800 万元。这标志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以及新模式方面,江西省已实现新跨越,零突破。根据相关信息,江中药业总共投资了2.6 亿元,建设了国内及国外都比较领先的重要提取智能车间项目,使得中药提取智能车间项目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成为行业学习的典范,并且通过此项目,可从中提取近5000 吨的中药材,创造年收入近30 亿元的财富。也就是说,除去成本,从中获得利润值近三亿元。另外,江特电机公司总投资3.2 亿元,建成拥有高度自主权和自主技术的新能源驱动、电机及制造化数字化车间,该项目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上的瓶颈,在整个项目实施之后,生产效率提高至35%,产品不良率降低40%,能源综合利用率也提高12%,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5%。

(四)初步形成引导江西智能制造发展体系政策

近年来,江西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做细做实一系列相关工作。具体表现为大力宣传并贯彻落实产业创新转型驱动发展战略,着力于不断优化产业政策体制环境,持续加大实施产业扶持政策力度,以加快推动江西智能装备制造发展为战略核心和三大主攻战略为目标,快速推动“两化”深度有效融合,助力新经济时代江西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据悉,江西省首次在《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了重点打造10 个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支持打造南昌世界级VR 中心的具体举措,另外《江西省强攻工业制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 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江西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等多个纲领性文件也逐步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使得江西省整个智能发展创新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同时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南昌工业四年倍增行动方案》《新余市“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关于大力推进赣州市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意见》《宜春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等若干文件,引导各种重要因素不断向智能装备靠拢,不断鼓励支持企业进行相关技术研发攻关、难点攻关,使得技术培育力度快速加强,进而促成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产业、基地成长壮大。

■ 江西智能制造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

江西智能制造发展在开放创新领域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规模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高端产品低端锁定、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制约江西智能制造的发展。

(一)整体发展水平低下,产业集聚度不高

首先,江西省制造水平还比较落后,新制造还达不到智能制造水平,大部分传统企业仍旧停留在旧时代,也就是说无论是工业化水平还是信息化水平都是不够完善的。智能能制造起步晚,产业文化程度不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其次,支撑智能制造的智能装备产业仍旧处于一个萌芽雏形,该起步阶段还存在数量少、发展水平低、缺乏技术骨干和重点龙头企业、智能装备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创新能力弱等实际问题,主要依赖于制造业进口并形成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壁垒,尚未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智能成套设备,从硬件、软件到综合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智能制造产业。智能制造设施的研发机构与应用公司联系松散,研究机构独立封闭,技术研发分散,企业又单打独斗,难以形成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集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十分低下。

(二)要素支持能力不足,开放创新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创新投入不足。由于缺乏融资渠道,也就使得最初的资金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大部分企业在进行智能化升级的过程中使用自身的资金,资金有限严重制约了企业智能化发展。二是智能制造创新机制、体制不健全,智能制造相关服务发展滞后。三是能够促进帮助智能制造发展的人才非常稀少,无论是高端复合型人才还是专业技术型人才都十分紧缺,并且仅依靠目前国内的企业规模以及人才团队是很难实现技术突破的。并且江西省缺乏985 高校,缺乏大研究院、大研究所。其中院士、杰青、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精、尖人才稀缺,高层次的科技、金融、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原创性成果少,国内国际影响低、竞争实力落后。高级实验员、高级技师、高级技工等人才也不多。总体上江西人才队伍体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

(三)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滞后,制约江西新经济转型升级

江西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类载体平台高效的服务,但离江西省经济社会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在创新载体平台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待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资金及综合平台建设总体上还相对滞后,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一是江西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科技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资源共享平台和研发平台交叉建设现象屡见不鲜,难以统筹实施资源有效布局。二是江西省载体平台建设数量小,尤其高端平台少且效率低。根据数据显示,我省国家级研发平台仅14 家,而湖北55 家、湖南38 家。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21家,而江苏402 家,安徽76 家。三是用于载体平台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省财政厅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经费不到1 亿元,而山东支持研发平台1.5 亿元。四是创新成果难以实现产业化。大多数创新平台创新的产业成果少,水平不高,缺乏核心。五是信息渠道非常狭隘堵塞,企业之间的技术研发未进行交流合作,没有进行资源共享以及学习交流的平台,信息渠道非常堵塞,资源不能有效整合,提供的服务专业化程度很低且不全面。

■ 江西智能制造突破路径

智能制造是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全球智能化工业革命进程中形成的先进代表,在助力“十四五”期间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智能制造注入了新鲜血液。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 技术、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为我国智能制造在全球战略合作下,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但由于我国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制造人才储备紧缺、对智能制造的思想认识还不够等问题突出,江西如何突破智能制造瓶颈,率先打造中西部制造业高地,必须更新理念、强化技术保障、全面开启战略合作,使江西智能制造再上台阶。

(一)更新理念,深入实施

江西必须转变思想,以新理念指导智能制造的深入实施。不仅要在绿色开放共享的基本理念下,还要以实际举措推动这项系统性工程落地见效。做好顶层谋划、布局产业、突出特色、破解难点、打通堵点,形成智能制造发展合力,政府到各方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实施、协同推进。

(二)技术助力,保障设施

以信息技术为基石的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智能制造的基本保障。要打破传统基建材料为主的思维,通过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助力智能制造发展。利用大数据协同、云平台、区块链技术,实现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互联的物质基础。这些技术都为江西智能制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智能制造实现即时通信、在线反馈、人机互动提供了保障,更是江西智能制造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

(三)开放创新,全面合作

近年来,各省都相继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相关思路,三者协同发展,达到功能聚合、效能提升的目的。江西也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江西智能制造的整体潜能,争取在区域经济、市场引领、技术研发、平台搭建、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先行先实验,做到率先垂范,为创新发展江西智能制造向中高端迈步提供源动能。

■ 总结

综上所述,江西智能制造发展还需在强根基、补短板、显特色上再下功夫,为江西高质量的制造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江西省江西智能
模拟成真
江西银行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考了个大的
智能前沿
我爱江西奶奶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