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手工艺“凯门拜什”的现代转型

2021-10-12 08:48刘馨潞
新西部 2021年9期
关键词:裕固族文化

“凯门拜什”是裕固族妇女从结婚出嫁时开始佩戴于胸前和后背的三条长至膝盖下方的饰物,佩戴“凯门拜什”表示着裕固族女性从少女到妇女的一个身份的转变。手工制作的“凯门拜什”是裕固族女性心与手、手与脑完美协作下创作出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质。在科技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已近乎取代手工艺的今天,“凯门拜什”已越来越罕见。对“凯门拜什”工艺、价值、文化的重构与反思,也许是尊重、致敬传统工艺与文化最好的方式。

手是人类的重要器官,也是人类和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的重要介体。朴素的手,不只是生理的也是精神的和文化的。基于手的工艺制品,是在人的心与手、手与脑的完美协作下完成的具有生命温度的工艺制品,具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质。

裕固族的“凯门拜什”就是基于纯手工的制作,具有感性和理性双重特质的手工艺制品。本文将“凯门拜什”放置于当下的语境中,去领略这一传统民族工艺的文化姿态与精神诉求,并在交织于当代文化方位的思考中再认识现代转型中的“凯门拜什”的工艺、价值与文化。

工艺重构:从纯手工到纯工业

再到手工與工业的并肩前行

裕固族的文字已失传,一切历史、文化、故事、工艺等等只能靠裕固人民口口相授、手手相承的方式一代代留传。“凯门拜什”便是在手手相承、口口相授的传承方式中代代相传至今。

“凯门拜什”是裕固族女性从结婚出嫁时开始佩戴于胸前、背后的三条长至膝盖下方的饰物的音译,“凯门拜什”的佩戴表示着裕固族女性从少女到妇女的一个身份的转变,从佩戴“凯门拜什”起就表示自己已是已婚女性。而且“凯门拜什”在裕固族还完全是游牧状态时一套精致昂贵的纯手工服饰,娘家人需要做很长时间。“凯门拜什”系在胸前两条发辫上的称“坎姆拜什”,背后的一条称“ 顿得斯格”,胸前的两条又分三段,用金属环子或布带连接起来,上面镶有各种各样的真材实料打造的珍贵饰物,如银片凿刻的饰牌,珊瑚、玛瑙、贝壳、孔雀石、铜等制成的饰物,两条缀满珍贵饰物的“坎姆拜什”能达到六到九斤。背后的“顿得斯格”用白色海螺制作成的圆“董”錾满红色底子的布带,也是沉甸甸的。

精美的“凯门拜什”是裕固族女性还是少女甚至还是小女孩时,家族的长辈就开始为其准备的嫁妆。“凯门拜什”亦如裕固族微缩的服饰工艺,其中包含着裕固族鞣皮、纺线、贴印、染制、缝绣、塹刻等工艺水平,尤其“凯门拜什”上的刺绣堪称是裕固族刺绣工艺的经典代表,其技法有绣、编、辫、结、卷、刺、挑、贴、补等,技法娴熟,工艺精湛。

“凯门拜什”以前都是纯手工完成,缀满着娘家人一针一线的深情,而且完全找不出相同的两件。解放后,裕固族渐渐由全游牧变成了半游牧状态,到今天很多裕固族人民已完全脱离游牧状态,开启了完全式的汉化的定居生活。汉族的工业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凯门拜什” 的制作,机器绣片极大地提高了制作时间,机器打磨的饰物也更加规整,很多人便放弃了费工费力的传统工艺,选择机器制造,但“凯门拜什”的差异特征也在消失。今天我们看到裕固女性身上更多的是商品化的相同的“坎姆拜什”、相同的“ 顿得斯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凯门拜什”个性化的缺失越来越明显,人们又渐渐意识到手工的珍贵,于是纯手工的“凯门拜什”又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裕固族的“凯门拜什”制作,由此进入从纯手工到纯工业再到手工与工业并肩前行的状态。

价值重构:从戴在身上的家当到戴在身上的时尚

当下裕固族“凯门拜什”已经把现代文明的价值根植到了设计、制作及使用上,使其在其价值的转换及观念上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单纯的身份象征及戴在身上的家当,转变为民族的符号、戴在身上的时尚。

首先是文化价值的转变。“凯门拜什”的文化价值已经从一种象征载物转向了一种民族的表征与审美的凝结。

信息化时代,裕固族人民已不再是封闭的游牧民族,大部分裕固族人民已经脱离了全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固定的居所让电视、网络等信息的交互都已成为常态,也让裕固族人的审美与价值观发生着转变。新生事物带来的冲击与融合,让“凯门拜什”的使用、审美以及制作也发生了新的转变。在与现代社会的不断对话中,“凯门拜什”构建起了自己的新的现代性的文化价值,拓展出了现代化的文化方位和制作、展示、生存路径。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凯门拜什”成为当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

随着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凯门拜什”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它的制作方式、审美方式、展示途径等等,都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序与视觉语序。

其次是经济价值的转换。高速发展的经济,也为“凯门拜什”带来了一次巨大的价值转换和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下的新材料新饰物为“凯门拜什”本体的材料与语言转换提供了必然的条件。如今“凯门拜什”上的材料已不再仅仅是珊瑚、玛瑙、贝壳、孔雀石、铜等,现代金属、新型石材、现代材料都已有应用,因材料与设计语言所带来的转换,必然带来其经济价值的转换。同时,依托于现代审美下的“凯门拜什”,在全球化、信息化冲击下,在保留其民族特色与固有传统的基础上,也必然受现代经济的影响,其经济价值也已不仅仅限于戴在身上的家当、财富的储值,也已不再是家族传承制作保存的方式,而是在裕固族的大小商店中成为商品,形成新的经济价值体系。

文化重构:从民族文化的承载

到民族文化的重构与传承发展

裕固族佩带“凯门拜什”的习俗与其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先民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喜好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充分展现了裕固族特有的文化特征与内涵,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凯门拜什”也折射着裕固族的历史印迹,承载并传递着这一民族特有的历史、人文与审美。作为一个文字已失传的民族,裕固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所担当的历史认知的职责更显其价值。

在裕固族人民口口相传下来的故事中,“凯门拜什”的传说是为了纪念裕固族首领萨尔阿玛珂。萨尔阿玛珂为了民族的存亡带兵出征,胜利而归却被奸人所害,在毫无提防的情况下被烈马甩下马背,一只脚却意外套在了马镫子里,烈马狂奔着,萨尔阿玛珂无力自救,在急速拖力下很快失去了意识。部落的族人追上烈马营救下萨尔阿玛珂时,他已经被拖成面目全非的血人,断气而亡。族人们看到他的身体被磨得露出了多处白骨,就连面部都已难见到好的肌肤,一个个泣不成声。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女英雄,裕固族的女性们都佩戴起了“凯门拜什”,并将“凯门拜什”作为裕固族姑娘出嫁时的嫁妆和身份转换的标志。“凯门拜什”的“坎姆拜什”和“ 顿得斯格”分别代表萨尔阿玛珂血肉模糊的乳房和铮铮白骨,当裕固族女性戴起这象征着英雄的“凯门拜什”时,不仅代表着自己的成长和身份的转换,更是代表着整个家族的期望,希望出嫁的女儿能在自己未来的生活和成长中将女英雄的勇敢无畏精神气质代代相传。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凯门拜什”在致敬民族英雄萨尔阿玛珂的同时,也与裕固族人民的生活紧密融合为一体。在裕固族的民风民俗中,不食“尖嘴圆蹄”的动物,即禁食大雁、麻雀、鸡、驴、马、狗等。裕固族人认为,鸟类在释迦牟尼一路传教时被感化,它们也是佛教的信徒。裕固族人把鸟儿亲切地称为“国丝”,“国丝”在图案上演化为裕固族独特的国丝纹,而马、驴、狗等则被裕固族人绣在“凯门拜什”上,成为九色鹿纹、蹄纹、羊角纹、奔马纹、牛角纹等,裕固人民把生活的美好与希望寄于纹样中,企盼牛羊肥壮、生命延绵不断。

同时,裕固族服饰上不同的图案还隐喻着民族的信仰。裕固族受萨满教和藏传佛教影响较大,在萨满教的祭祀中,“天”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势力。“凯门拜什”上常有蓝缎子金线织成的云形或八角形图案,以示对“天”的崇拜。 民族意识、民族气质、迁徙历史、理想情感、审美演变等,在“凯门拜什”上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遗失了文字的裕固族,在口口相传、手手相授中用工艺、图画、纹样、饰物,用“凯门拜什”诉说、延续、发展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记载着自己的所见所想所知,记载着先民悲壮的历史和变迁。裕固族人民将历史、文化、情感倾注于“凯门拜什”,向世人昭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凯门拜什”在诉说历史、传承文化的同时,今天的生活境遇也让裕固族人民对“凯门拜什”文化的体现有了新的转换。在汉文化、世界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響以及互联网、信息化的带动下,“凯门拜什”已有了新的语境介入,有了当下生活的图景,以及对未来的畅想。比如“凯门拜什”上已有卡通形象的出现,甚至有了互联网符号的表现。现实的境遇,让“凯门拜什”文化有了多元的发展。

在古与今的不断对话与互映中。“凯门拜什”已建构起了一种现代性的工艺、价值、文化体系,拓展出了现代化的路径。交织于当代文化方位中的“凯门拜什”,已经有了新的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参考文献

[1]王辅世.中国民族服饰[G].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第78-83页

[2]李春生.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G].中国画报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第40-43页.

[3]陈高华,徐吉军.中国服饰通史[G]宁波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一版,第618-621页.

[4]田自成,多红斌.裕固族风情[M].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P93-126.

[5]盖瑞忠.中国工艺史导论[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第58页.

作者简介

刘馨潞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裕固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茶内无盐水一般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藏族、裕固族中学生关于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什么是文化
快乐民族行
裕固族习惯法司法运用探究
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宗教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