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承祚甲骨文对联的修复研究

2021-10-12 19:13曹晋
理财·收藏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霉斑霉菌甲骨文

曹晋

商承祚甲骨文對联是商承祚书写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并赠予王幼侨的一对甲骨文书法作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属三级品文物,纸本,一件两幅,上书甲骨文七言对:啓网得鱼有尊酒,燕子因凤(风)识旧家。

商承祚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秦隶书法家,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文字学研究室主任。从事高等教育60年,桃李满天下,所以又是著名的教育学家。他对甲骨文的研究师从对甲骨文研究有开山之功的居“四堂”之首的雪堂罗振玉。商老祖籍东北铁岭,后入广东番禺籍,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字锡永,号驽刚、蠖公、契斋。

商老从童年开始就喜欢研习书法艺术,尤其是篆书中的甲骨文、金文、小篆。21岁时即出版了一部甲骨文字典《殷墟文字类编》,后又陆续编著出版《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和《殷契佚存》,《殷契佚存》著于1933年,书中著录了6家所藏甲骨实物,3家拓本,共1000片,并加以考释。书中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加上论述精到的考释,可称作商承祚研究甲骨卜辞的代表作,更是研究甲骨者的必备资料。除甲骨文外,商承祚亦致力于青铜器及其铭文的收藏与研究,他的另一部代表作《十二家吉金图录》集海内外12家所藏青铜器169件编写而成,该书也成为冶金文者必备工具书。商老对楚帛书也有深入的研究,在历时半个世纪的研究后撰写《战国楚帛书述略》一文,这篇文章根据帛书原大照片进行研究,对于帛书的研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楚帛书研究史上的扛鼎之作。在战国、秦汉文字研究领域,商老同样著述良多,他编辑的《石刻篆文编》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石刻篆文字典,而后又择字典中需要说明的文字进行考据说明,汇集成《字说》14卷,对于小篆及小篆以前的文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除此之外,商老在货币文字、兵器文字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堪称古文字学领域的全才学者。

受导师罗振玉和父亲商衍鎏(商衍鎏是清末探花,也是一位书法家,辛亥革命后赴德国汉堡大学任教,为该校创立第一个汉学研究中心。由于学识渊博、教授认真,至今仍被德国后人所称赞)的治学影响,以及自小对书法文字的喜爱,商老习字特别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在这方面,他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学生都要求甚严。我国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商代的甲骨文、商周金文、汉小篆、汉隶,后来发展为楷书、行书、草书。最早商老就提出,我国书体由小篆到平整的汉隶是个突变,这中间或许有一个过渡的书体。这一重要的设想虽然重要,但却没有找到实物证实。一直到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竹简,简上的字为秦代隶书字,秦隶出土,商老的设想终于得到了证实。商老治学严谨认真,他常说“不识之字不妄释,不明之意不妄言”,这是他定下的治学原则。历数商老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做出的成就,成绩斐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资料,为古文字研究史作出卓越的贡献。

在商老研究的多种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甲骨文书法,他虽师从罗振玉学习甲骨文,却有自己独到的书法风格,他的甲骨文融入金石契刻的笔法,用笔如刀,古朴中有峻利之势,线条感更强。河南博物院收藏这一件商承祚书甲骨文对联,一对两幅,长128厘米,单幅宽22厘米。上书甲骨文七言对“啓网得鱼有尊酒,燕子因凤(风)识旧家”,上款“幼侨先生法家正之”,落款“二十六年七月商承祚书于汴梁”。从款识得知这是商承祚赠予王幼侨的一对书法作品。

这件甲骨文对联最初的收藏者王幼侨(1888—1951)是河南安阳人。曾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河南地方自治推进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河南省代理省长、河南博物馆馆长,并兼河南大学教授。这幅作品是商承祚书写并赠予王幼侨先生的,后收藏于河南博物馆(现河南博物院)。王幼侨为这件文物的留传、入藏、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联早期只是经过托裱,没有装裱成轴,保存状况不佳。上联第一个字“啓”字上方有一处撕裂,长度10厘米,同时伴有黄色霉斑、变色、折痕、污渍等多种病害,霉斑主要在对联的上部和下部大量感染,中间也有少量的霉斑,作品通体有大量的横向折痕,深浅不一。对墨迹和印章处做水溶性测试结果显示,墨迹没有脱落,印章处有轻微的脱落现象。对纸张的酸碱度进行检测,其表面pH值为6.25,纸张没有酸化现象,修复时不需要专门进行脱酸。

对于以上病害状况,在修复前首先对印章处实施颜料加固措施(避免在书画清洗时发生晕染),实施固色后静置数小时,待其自然晾干,再次检测颜料是否脱落,如若仍有脱落,就需要重复进行加固,直至颜料稳固为止。固色完成后将对联放入洗画池中清洗,首先用温水淋洗,后改为热水清洗,水温在70℃左右,浸泡10分钟。用清水清洗后观察纸张上的黄色霉斑,没有明显的变化,霉斑仍然存在。

霉斑是纸质文物常见的病害,它是霉菌附着在纸张表面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色素,这种代谢产生的色素有多种颜色,是由不同种类的霉菌产生的,有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毛霉属等。同时霉斑也是最难清除的一种病害,霉菌附着在纸张上面将纸张作为养料,代谢的过程也是纸张内部纤维组织产生变化的过程,不同的变化程度呈现不同的现象,也就是病害轻重程度不同。霉菌在纸张表面停留的时间越长越难清理,甚至会造成文物彻底损毁。对霉斑的常用处理方法是用高锰酸钾和草酸溶液清洗,溶液的浓度根据霉变的程度适当调配。调制浓度为3‰高锰酸钾溶液淋在黄色霉斑处,静置5分钟,再用草酸溶液中和,最后用清水进行充分的清洗,清洗后再次检测其酸碱度,数值为7左右达到清洗效果。不同程度的霉斑用相同的清洗方法产生的效果不同,轻微程度的霉斑清洗后肉眼几乎看不到,受霉菌危害严重产生的霉斑不能彻底清洗掉,但是通过清洗可以杀死霉菌,阻止霉菌继续繁殖以达到保护的效果。

清洗后的画芯背面朝上置于修复台上,揭去原来的托芯纸,选配和画芯颜色、厚薄、帘纹一致的宣纸补全残缺部位。由于画面折痕较多,去掉同样有折痕的托芯纸,换上厚薄、强度、拉力均适中的宣纸重新托裱画芯。经过修复的画芯平整洁净,对霉斑、污渍的清洗效果较好,经检测pH值为7.2,达到了去除病害延缓寿命的要求。传统的书画修复,画芯修复完成后一般参考修复前的装裱形式进行重新装裱(不改变文物原来的装帧形式),由于这副对联修复前没有装裱过,也没有可参考的形式。因此修复后根据作品内容选用浅咖啡色花绫装裱,清新淡雅的绫边衬托出书法作品的线条感和甲骨文天然质朴的艺术特征。

甲骨文发现于19世纪到20世纪之交,是殷商时期使用的文字,发现时契刻于龟甲或牛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致信中说道:“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甲骨文被发现不久就得到文字研究研习者的推崇,以甲骨文为书体的书法作品迅速流行,甲骨文的发现为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创作元素,而甲骨文书法的流行,又对甲骨文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二者的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甲骨文集形、音、义于一体,在长久交流和传播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先进性。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现代通行汉字,汉字的形体结构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形成了我们文字的传统。甲骨文是我国汉字的鼻祖,学习甲骨文有助于我们从字源上理解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理解文、字、部首之间的关联,既能克服简化字带来的认知困难,又便于生动地、成类地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用字的效率。

甲骨文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这些刻画符号虽然已具备了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没有完整的体系和规律。这些简单的符号经过二三千年的发展、演变,到了商代,中国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代表着甲骨文作为人类研究文字的资料,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屈梦夏)

猜你喜欢
霉斑霉菌甲骨文
淘气孩子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这个圣诞很热闹:霉菌也要过圣诞
光伏组件用铝合金边框“霉斑”成因分析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棉衣棉被,霉来霉去
霉菌的新朋友—地衣
地衣和霉菌
跟踪导练(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