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诗词岁月

2021-10-12 14:57欧阳青
百年潮 2021年8期
关键词:陈毅新四军

欧阳青

2021年8月26日,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诞辰120周年。他一生创作了诗词300多篇,有700多首,从中可以印证他文韬武略的卓著功绩和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格。

天资聪慧,酷爱诗词;留法俭学,启程革命

陈毅从小天资聪慧,尤其是在文学方面有禀赋。5岁时读私塾开蒙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学名叫世俊,号仲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人物。因读书认真,入塾几个月,他从未挨过先生的板子。

9岁时,陈毅和胞兄陈孟熙到成都锦官驿初等小学学习。老师裴野堂依据《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建议其将名“世俊”改为“毅”,与字“仲弘”相呼应,意为既有弘(刚强),还须有毅(毅力),贵在坚持始终。陈毅的父亲陈昌礼认为这一名字寓意深远,一口答应。寒暑假时,家里又为陈毅兄弟俩请了一个私塾老师,以便在放学后学《诗经》及唐诗宋词。

12岁时,陈毅从锦官驿初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华阳县德胜乡高等国民小学。校长冯湛恩是成都有名的古文学家,人称“冯刷把”,意即作文像油印刷子刷制得那么快捷端正。陈毅学习格外努力,作文进步很快。有一次作文比赛时,同样的题目,他连作七篇,荣获全校第一名,冯校长高兴地夸他是“陈刷把”。此时的陈毅十分敬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说自己“最喜爱读苏老泉的文章”,为此,他曾将苏洵的字“明允”倒过来,一度取名“陈允明”。

17岁时,陈毅和胞兄陈孟熙双双考取留法预备学校。第二年,兄弟俩正式考取官费留法生,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道路。此时,他在红榜上的署名便是“陈毅”。从此,陈毅常用“弘毅”来警策自己。而作为文学青年的他,此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文学家。

20岁时,陈毅参加了工学世界社。他开始读《共产党宣言》,并被书中深刻的分析,新鲜的提法所吸引。很快,他参加了蔡和森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为“争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而掀起的“二二八运动”。不久,参加了周恩来等领导的有旅法各界代表300余人与会的两次“拒款大会”。因为能写白话文,陈毅天天在忙碌起草宣言、通讯,为拒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10月14日,陳毅等1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被法国反动当局押上“波尔加”号船,强行遣送回国。罪名是“过激党”“宣传共产主义”。在船上,同学们组织了一个“被迫归国留法勤工俭学生团”,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20余人被推举为干事会成员。经过香港时,蔡和森、李立三等先行下船,寻找共产党的组织。这样,陈毅成为领导斗争的主角。11月23日傍晚,已过20岁的陈毅乘坐“波尔加”号船,在大洋上颠簸40多天后,驶抵上海港。

陈毅在上海和哥哥陈孟熙、弟弟陈季让等人的合影

沿途,情感丰沛、心情复杂的陈毅,利用白话文创作了《在地中海上》《过哥伦布》《船近香港望太平山》《舟过崇明岛向吴淞口》等现代自由诗四首,取大标题为《归国杂诗》,现节选精彩片段如下:

地中海上

我今东归,

归向那可爱的故乡,

……

东归者带了什么?

西来者又如何失望?

文明的母亲呀,

你试想,

你这葡萄色的文明,

究造出什么佳酿?

船近香港望太平山

从印度洋到太平洋,

恍惚做了几重恶梦,

豺狼吃着我们的弟兄,

醒来头觉深痛!

气愤填膺了,

骂亡奴自己断送!

……

舟过崇明岛向吴淞口

船儿呀!快快移动,

我要看乡国,

她是否别时的旧容

……

快看,快看!

西北的半天已红,

愿这只火把,

温热了你全身的冷冻。

这几首现代自由诗,把一位年轻的海外学子学而未成,理想破灭,憎恶西方资本主义,热爱中华九州,急盼回归祖国的迫切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通俗易懂,韵律感强;意境含蓄,主题鲜明;体裁新颖,情感丰富;技艺流畅,感召力强,在当时难得一见。

陈毅(左一)和同学在法国的合影

两年多海外的征途对陈毅来讲,意义重大。一是从人际关系上讲,生性豁达的他相继认识了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立三、邓小平、聂荣臻等日后的革命战友,对他真正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是从兴趣爱好上讲,喜欢文艺创作的他,在熟读中国古典诗词的基础上,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欧美现代文学作品,对自己的文学博士梦有极大帮助。

1922年秋,陈毅由住在上海的蔡和森通信介绍,在成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冬,陈毅回到老家乐至县,见到了久别的父母。跟回国时一样,也是百感交集。这时,他家已破产。全家寄居在三元坝陈氏宗祠内的两间西屋里。面对凄凉凋敝的生活,联想到中国大地上正在酝酿着的革命,血气方刚的陈毅又看到了希望。过春节时,他提笔泼墨写了一副别开生面、耐人寻味的春联贴在自家门上: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横批:春待来年。这副春联表达了他展望否极泰来的豁达胸怀,更阐释了鼓舞革命斗志并实现崇高革命理想的坚强决心。

想到未来,辗转反侧的陈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一首七绝《除夕吟》:

年年难过啼饥寒,处处环境亦皆然;

待到一朝风雷震,谁说苦尽不生甜。

这位在困苦彷徨中求索的青年才俊,真是既弘(刚强)又毅(毅力),一直在坚持着,等待着风暴和光明的到来。

井冈红旗,英雄诗意

1923年初冬,陈毅在北京西山脚下的中法大学学习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半年后,他接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

1924年底至1925年秋,陈毅和友人先后在北京成立了名为“斗千社”的文学团体,创办了一个叫《燕风》的半月刊,组织了“西山文社”。陈毅以笔名“曲秋”发表了五篇作品,如《归国杂诗》等;接着,他又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小说月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译作、文论等,引起了北京文坛的注目。这一时期,因从事文学活动,陈毅结识了王统照(剑三)、沈雁冰(茅盾)、郑振铎等著名作家,并参加了他们组织的“文学研究会”。

1925年秋至1928年春,在文苑中初露锋芒的陈毅暂时停止了自己的文学活动,从一名文学青年、一个学生领袖转变为一位职业革命者。他先是被调到中共北京地委工作,同时兼任北京学生总会的党团书记,认识了担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中共北方区委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的李大钊。接着,由李大钊派遣做兵运工作,又相继认识了朱德和刘伯承。后来,在南昌起义时,陈毅又与老战友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聂荣臻重逢,并在起义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任团指导员。不久,在三河坝激战之后,陈毅随第九军军长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继续战斗下去,实行自己“只要拿武装我就干”的决心。

陈毅(左一)同“西山文社”的朋友在香山合影

1928年4月28日,朱德与毛泽东领导的两支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后两部合编为工農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教导大队大队长。从此,陈毅开启了自己革命生涯中创作充满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诗篇的历程。

1928年12月10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在平江起义中诞生的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红军的力量又壮大了。次日,在宁冈新城召开红四、红五军会师庆祝大会。作为红四军前委秘书长兼红四军士兵委员会主席的陈毅,兴奋地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主席台两侧:

在新城 演新剧

欢迎新同志 打倒新军阀

争红光 当红军

高举红旗子 创造新世界

“新”和“红”字,充满着喜气,代表着生机,与1922年那副春联中的“难”和“无”字,《除夕吟》中的“寒”和“苦”字,代表的灰暗与苦痛,形成强烈反差。尽管红军的生活也是清贫的,但大家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斗志是昂扬奋进的。“高举红旗子,创造新世界”正是红军奋斗的现实目标。

1929年3月至10月,红四军先后三次进军闽西,开辟了闽西根据地。6月,红四军第二次进入闽西,狠狠打击了福建防军第二混成旅,取得了重大胜利。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陈毅满怀豪情创作了《反攻下汀州龙岩》这首五言绝句: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

首句描写红四军主力辗转千里,迂回作战,克服行军途中的重重困难,甩掉敌人的围追堵截,与敌人开展坚决的斗争,赞扬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次句以拟人的手法刻画了红四军取得连续胜利,扩充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喜悦。“笑”字最传神,既是春花烂漫绽三月,又是红军战士笑开颜。第三句歌颂红四军为钢铁之师,败不馁,胜不骄,铁军精神尤佳。尾句叙述红四军一鼓作气攻克长汀、龙岩二城的战果。

绝笔诗词,炉火纯青

1934年8月至1937年8月,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陈毅拖着一条伤腿领导红军游击队。天当被,地当床,与敌人周旋游击,顽强战斗。意志坚毅,斗志刚强的陈毅,在濒临绝境的艰难条件下,创作出了文字冷峻,结构精当,寓意深刻的诗篇。

1935年冬的一天夜里,陈毅摆脱叛徒追踪、敌军“围剿”,冒险翻越赣南大余与粤北南雄交汇的大梅岭关。他与游击队员们避开敌军戒备森严的碉堡,攀爬藤蔓,翻过险要嶙峋的山岭,终于脱险成功。事后,陈毅感慨万千,得七言绝句诗一首:

偷渡梅关

敌垒穿空雁阵开,连天衰草月迟来。

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梅关著劫灰。

首句描写森严敌情,次句刻画自然环境。深冬的夜晚,梅岭上敌垒剪影如展开的雁阵,一个挨一个;枪口黑洞洞,密如针孔眼。漫山枯萎的野草,摇曳连天;一勾冷月,缓缓地爬上星空。两句本是实景描摹,展现岭关冬夜、月明星稀、枯草遍野的凄冷景色,但加上“敌垒”二字,一下就突出了战斗的氛围和环境的险恶。看似写景,实则烘托偷渡梅关时的紧张气氛。第三句描写偷渡梅关动作,末句寄寓点题。万丈梅关,地势险要;若要偷渡,千万小心;牢记谨慎,方能成功。万载梅关,既寓指千百年险岭古关,又暗喻封建反动统治。陈毅寄希望于未来,一定要把顽守梅关的敌军化为灰烬,最终把蒋家王朝彻底推翻。这首诗手法含蓄,意境深幽,把陈毅身处生存险境,仍希冀美好未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艺术化地展现出来。

横亘于赣粤边界的大庾岭(又名梅岭),陈毅曾在这一带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生性乐观的陈毅,与战友们描述劫后余生的情景时说:当时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仙人岭石坳里稍事休息,大家头朝广东,脚向江西,躺下一会就睡着了。醒来后我说:我们真了不起呀,一身压着两个省呢!说得大家都开口笑了起来。

1936年春,困境中的陈毅,用《野营》诗记述自己在赣南斗争的残酷,赞叹远征的红军主力渡过金沙江时的喜悦:

恶风暴雨住无家,日日野营转战车。

冷食充肠消永昼,禁声扪虱对山花。

微石终能填血海,大军遥祝渡金沙。

长夜无灯凝望眼,包胥心事发初华。

从1934年秋到1936年夏,项英和陈毅率部与敌人开展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夏季的油山,阳光充足,野果野菜较多,敌人也暂时退去。陈毅一扫阴霾,利用间隙,用白描的手法,写实构思,完成著名的《赣南游击词》,勾勒出了红军游击队战斗、生活、行军中的一些典型的场景,非常生动,特别传神。这十二首词细描了游击队员吃、住、行中的种种艰辛和苦中作乐的情趣,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如: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

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

几番梦不成。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

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

再请把兵交。

莫怨嗟,稳脚度年华。

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

铁树要开花。

《赣南游击词》是陈毅战争年代的代表篇章,构成了他诗歌创作实践的第一个高潮。

1936年,陈毅始终在赣南粤北大余岭山脉一带率部作战,危机四伏,极度艰苦。8月26日正值他35岁生日,他写下了感情真切的《生日寄怀》: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

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这首七言律诗,视野开阔,气势恢宏,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尤其是颔联与颈联,半壁河山对几多知友,沉血海对成沙虫;日搜夜剿对万死千伤,人犹在对鬼亦雄,合辙押韵,对仗工整。纵使万死千伤,做鬼也是英雄。这种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意志,令人为之动容!

1936年初冬,陈毅撷取赣南游击战中的一个真实画面,创作了七言绝句《雪中野营闻警》:

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

遥闻敌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

这首诗充满了古代边塞诗的味道。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游击队员在油山寒冷的峻岭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真实场景。特别第一句写景,既真实又有想象力。油山昼夜温差较大,山脚温暖如春,山顶则寒冷刺骨,树枝上悬挂的冰柱长短粗细不一。寒风刮来,冰柱又互相撞击,发出叮铃铃的脆响,再纷纷掉落到地上,又发出噼里啪啦如玻璃瓶一样碎裂的声音。一片寂静的山岭中,“碎万瓶”的响声脆如天籁,使冬日的山野充满了灵气。

1936年11月下旬,寒冬时节,国民党军又对梅山进行“清剿”,陈毅因腿部旧伤复发,加上罹病行动不便,还有叛徒告密,被围困躲藏在树林草莽之中。在长达20多天时间里,陈毅都记不清是多少次九死一生了。他苦苦思虑,恐难脱身,遂写下了著名的“绝笔诗”—《梅岭三章》,藏在衣内。诗中云:“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后死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在生死关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进山“搜剿”的国民党军急急忙忙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露头了,陈毅才转危为安,最终获救。

经历南方三年艰苦游击战争生死锤炼的陈毅,战斗经验更加丰富,革命意志更加坚毅,文学造诣越来越深。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为组建新四军,他又在江西革命老区收集整编红军游击队。当陈毅行车路过兴国老营盘战斗遗址时,三年前那场大战血海翻腾的情景历历在目。睹物思人,怆然泪下。陈毅一挥而就七言绝句—《车过兴国老营盘》:

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

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

对在赣粤边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陈毅后来是这样评述的:“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他的文学成就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游击战环境中,在九死一生的危急状态下磨砺而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率领铁军,诗情恣肆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毅先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指挥、苏北指挥部指挥、华中新四军和八路军总指挥部代总指挥等职。在新四军挺进江南之初,陈毅就提出,只有尽快打几个漂亮仗,才能打击日军的骄横气焰,鼓舞民众的抗战情绪,使新四军在茅山站住脚。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一部由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部署,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直接指挥,在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军旗开得胜,震动江南。此战被称为新四军的江南抗日处女战,其战略意义非同寻常。四天后,陈毅兴奋地为此赋七言绝句—《卫岗初战》: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陈毅频繁化典,传承出新。首句起兴,借用西汉贾谊《过秦论》和刘安《淮南子·本经训》中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后来以“射日”借喻攻克顽敌。新四军与日军初战告捷,陈毅使用“射日”,更是一语双关。尾句继续用典,一是借汉武帝征服西域楼兰国的典故,二是借大诗人李白《塞下曲》中的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939年春,陈毅创作出歌词《十年》,后经项英、李一氓等新四军领导同志对歌词初稿进行集体研究和修改,形成了今天广为传唱的《新四军军歌》。歌词的最后写道: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鼓舞了一代铁军将士。

1940年10月上旬,陈毅统一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辖部队进行了黄桥战役。陈毅与副指挥粟裕集中兵力,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术,在运动中一举歼击顽军韩德勤部1.1万余人,取得反顽作战的胜利。10月10日,北上的新四军陈毅部和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在盐城以南的狮子口胜利会师。至此,八路军、新四军协同发展苏北和华中抗战的战略任务基本完成。五天后,陈毅和黄克诚两位老战友,自井冈山分手近十年后在盐城再次会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陈毅即兴赋七绝诗一首:

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首句起兴,依然用典,从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化出。江淮河汉一句气势恢宏,豪情满怀。

这个时期,陈毅率领华中新四军部队奋战在大江南北,战斗越打越大,部队越扩越壮,抗日战绩越来越多。所以,视野更开,借用典故,推陈出新,诗词创作又回到红军时期那种激情四射、浪漫恣肆的状态。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20日,陈毅和刘少奇临危受命,分别担任重建的新四军代军长和政治委员,统领新四军9万之众,并肩携手,力挽危局,迅速展开了华中敌后抗日、击伪、反顽斗争。为声讨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战、破坏团结的反共罪行,陈毅激愤地写就《皖南事变书愤》:

嬴秦无道即今同,血债千重又万重。

倒海翻江人呐喊,立将莫邪斩苍龙。

陈毅借典比兴,揭露了蒋介石两面派的反动嘴脸,控诉了国民党对共产党犯下的滔天罪行;寓示了愤怒的抗日军民将用“莫邪”之剑,力斩如“苍龙”般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

1943年5月,时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从盱眙县黄花塘军部乘船前往第三师和第四师视察军务,经过洪泽湖。看见这夕阳落山,轻风拂柳,水天一色,暮色笼岸的湖光山色,心情非常愉悦。此前,第四师在山子头战役中一举歼击顽军韩德勤部,陈毅以团结抗战为重,向党中央建议释放韩德勤,共同合作抗日,迅速得到了批准,演绎了现代版的“捉放曹”故事。此时,心情舒畅的陈毅,诗兴大发,遂作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过洪泽湖》:

扁舟飞跃趁晴空,斜抹湖天夕照红。

夜渡浅沙惊宿鸟,晓行柳岸雪花骢。

这四句诗,借典破题,动静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美轮美奂。

1943年10月下旬,党中央来电要陈毅去延安参加整风和中共七大准备工作。12月,陈毅在奔赴延安的途中,路过鲁、苏、皖、豫四省交界的微山湖,又看到了类似于洪泽湖的美景。随即,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过微山湖》脱口而出。

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

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

这首诗与陈毅往常的诗不同,上联写实,下联写景,而且借典、化典很少,实际地名却多。不过,白描实写,比如江淮、微山、鲁南等地名,湖色、峰影、残月、扁舟等景致,入诗入画都特别好看。

全民族抗战时期,陈毅创作的诗词,尤其是七言绝句,意境优美,气势雄浑,化典频繁,传承出新,可以说构成了他诗歌创作实践的第二个高潮。

大雪青松,刚正不阿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生了严重自然灾害,加之“左”的错误,造成我国经济的巨大损失,国际上又面临美国的武力威胁、中印边界的武装冲突等。此时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两党和两国的关系。对此,作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的陈毅非常愤慨。1960年冬夜,他长夜不寐,写下了五言绝句《青松》一首。后来陆续再写,一年时间共创作12题19首诗歌,总标题为《冬夜杂咏》,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组诗赞颂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愈挫弥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撷取其中四首赏析: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红梅

隆冬到来时,

百花迹已绝。

红梅不屈服,

树树立风雪。

幽兰

幽兰在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秋菊

秋菊能傲霜,

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

风霜其奈何?

仅从上述四首诗的标题来看,就充满了色彩斑斓的诗情画意。松、梅、菊、兰四种花木,抗暴、耐寒、淡雅、幽香,特性明显,寓意深长,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描画,直抒胸臆的摹本,经过长久积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性的审美意象和一种洁身自好的人格象征。陈毅这四首五言绝句,平实白描,不事雕琢;韵脚工整,不究平仄;语言冷峻,可读易懂;画面鲜明,风骨遒劲。尤其是《青松》,成为陈毅创作的最著名诗句之一。

从1921年的《归国杂诗》到1961年的《冬夜杂咏》,前后40年,陈毅笔耕不辍。这几首五言绝句,是他自身的最好写照。到了花甲之年,陈毅创作的作品由繁入简,更加成熟大氣,哲理深刻,形成了他诗歌创作实践的第三个高潮。

陈毅元帅赤胆忠心的品格和刚正不阿的风骨,为我们矗立了一座垂范千秋的精神丰碑。他创作的不朽诗篇具有永恒魅力和深远影响力,将铭记在人们心中。

(责任编辑 王兵)

猜你喜欢
陈毅新四军
阵地鏖战 陈毅安
陈毅颂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陈毅论参谋工作
忆『七月分兵』和陈毅的报告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