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伦理学简述

2021-10-12 10:12褚浩宇
锦绣·下旬刊 2021年11期

摘要:对技术的伦理研究不断深入,推动技术伦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技术伦理学的学科建构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托,自古希腊柏拉图到近代马克思都对技术进行了有关伦理的讨论,技术伦理与技术哲学的区分也在德召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论述中日益完善。技术伦理涵盖技术伦理的受众和技术伦理学的目的等基本问题,呈现积极塑造和道德物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技术伦理学;积极塑造;道德物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DOI:

引言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已经用无数的实例证明了其强大的影响力,人类逐渐沉迷于科学技术的独特魅力,大力倡导、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人类的生活环境。但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始终保有双刃剑的特性,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在便捷人类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伤害与威胁。伦理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保持良好平稳运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践,笔者认为伦理所追寻的是一种“善”的状态,促使人类以一种和谐的姿态繁衍下去。科学技术是一个组合词,科学与技术是现代以来对人类影响颇深的两项因素,但相比较之下,技术作为人工物,是人肢体的延伸并与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实践更加贴近,且对人类、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直接,对技术进行伦理反思和伦理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技术伦理以技术为关注对象,但其研究目的并非如西方探讨的那么严苛,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思想潮流,对技术伦理思考和研究并非给技术带上“好技术”或者“坏技术”的帽子,也不是要用技术伦理来决定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是无法分割的,其也属于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技术伦理的反思与研究是在中国大地上,以中国文化而言,目的是为了促进技术与人类的和谐,推动人类更好的发展与繁衍。

一、技术伦理学建构基础

无论是技术哲学,还是技术伦理学,这两门学科出现并不久,但对于技术思考和对其本质的反思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从古代西方至今隐含着对技术伦理学建构的理论依托,以及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学的关系和区别。

(一)技术伦理学的理论依托

技术作为人工物,自其产生于人类对于其所希冀环境的渴望。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讨论了技术与技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技术的和谐与善的角度进行探讨,批判了智者学派直接将技术与技巧和技艺混为一谈的观点,认为技术相较于技艺而言包含,其不仅仅含有经验的总结,更包涵知识价值,含有系统化的知识,是对事物相互联系的经验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与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紧密的联系,技术具备双重性,但技术所造成的结果因人而异,与人对物质对象的认知和价值选择紧密相关。西方中世纪哲学虽然处于宗教的压制和影响之下,但也涵盖诸多有益见解,如托马斯阿奎纳认为技术的目的趋“善”,是促进人类达成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奥古斯丁将技术看作将理性转化为现实的途径等,都对技术的研究做了推进。近代西方培根在《新大西洋岛》一书中通过伊卡洛斯坠海的故事探讨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笛卡尔《方法论》中也为关于技术价值的选择提供了伦理解决的方法借鉴。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也指出对于技术应该也要关注人与技术以及自然之间关系在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的改变,而此观点也被马克思所吸收推进,指出技术本质是中介,技术带来人的异化等诸多重要论断,这些前人的理论和见地为技术伦理学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托。

(二)技术伦理与技术哲学

自卡普《技术哲学纲要》发表开始,技术与哲学的关系便更加紧密起来,在卡普的观点中技术与人,更像是作为人的器官的延伸物或者投影。技术的发展是阶段性的,且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集合物,技术是人对自身自我发现的结果。盖伦指出技术是为弥补人类自身缺陷的必然产物,其基于人类学思考的技术哲学强调机制和机构,为现代技术机制伦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德格尔认为文化是技术的本质,技术是切实有效的解蔽的手段,技术在本质上意在除弊,去解释事物本在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所引发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借由技术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理应由人去解决,这位技术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德国技术哲学家德召尔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推进,指出技术是背负人类目的的技术,技术的活动、过程、依托以及存在方式都是源自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存在,其本身也带有物质的属性,是对理念的具象化和实现途径。认为德性是技术自身本就带有的属性,而德性也是技术自身的内在要求。当代技术工作者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技术的研发,使用等全过程,以促进对人类社会的善与和谐为最终目的。

二、技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技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囊括技术伦理学的目的、受众、作用以及其和其他伦理学等多个方面,笔者着重选择技术伦理学的目的和技术伦理学的受众这两个主要方面来进行阐释。

一是关于技术伦理学的受众,技术伦理学的受众并非仅仅局限在与技术活动密切相关的技术工作者,技术作为人工物已经介入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当中,对于技术伦理学受众的考虑首先要着眼于技术活动密切相关,有强烈关联的技术主体,如技术设计者、技术把关人、技术审核者等等,在这类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作为主体,要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负责,既要保有良好的个体道德还要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危机意识,意识并认真考虑其所研发的技术在投入使用后衍生的种种问题。其次,技术是社會组织下的活动,受到社会组织的影响较大并且具备较大风险,技术的受众还应包括技术的推动者,如相关技术的投资商,技术政策的制定者,技术检查审批组织成员等。最后,技术是身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技术,其所在文化环境千差万别,技术伦理学的受众还涉及到与技术关联不太紧密的技术使用者,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技术使用者对技术的理解与行为也不尽相同。

二是技术伦理学的最终目的,面对技术活动具备双刃剑的特性,技术如何演变为社会应用,技术的影响范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空前拓张,技术对地球上的所有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现实,进行技术伦理学的研究目的便在于对现今已经投入使用的技术进行道德反思,思考在技术活动过程中手段和工具是否合理,思考现今技术所造成的伦理问题的深层原因,思考技术所造成的客观后果。

三、技术伦理学发展趋势

(一)提倡积极塑造趋势

技术伦理学趋向提倡积极塑造的趋势主要探讨对技术的合理化塑造,该观点学者认为对于技术的讨论不该聚集在消极的基调上进行,技术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造物,对于技术的探讨应放在时下不断发展的社会当中。当代技术的发展已经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对于技术只给与批判并不能起到拦阻的效果,要直面技术发展已经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连这一现实。技术工作者在对技术的设计当中要在技术整体过程中充分对技术使用对象进行考虑,合理的价值取向作为硬性要求和准则嵌入到技术开发全过程中,此外应结合目前已经出现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对技术发展进行积极的塑造。

(二)提倡道德物化趋势

道德物化这一思想的主要实质便是对技术的道德化,对于技术如同治水一般,堵不如疏通,将技术这股巨流合理疏导成为灌溉造福人类的资源。道德物化立足社会文化实践,用当下的伦理道德规范作为模板,将其作为技术活动的判定准则和依据规范与技术产品紧密结合起来,在技术运行的过程中便会依据技术已经内嵌的伦理指南进行符合当下社会伦理规范的运转,减少技术伦理问题的发生,让技术更好的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王国豫.技术哲学的“大问题”和“小问题”——对米切姆“怀疑”的回应[J].哲学动态,2021(01):29-32+126.

[2]李伦. 技术伦理学:关切人类未来的伦理学[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07(008).

[3]邓洋,樊勇.“道德物化”:技术伦理新转向及其困境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2):70-71.

[4]张卫. 当代技术伦理中的“道德物化”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5]朱葆伟.关于技术伦理学的几个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83-288.

作者简介:褚浩宇(1996-),男,河南南阳人,中原工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传播与伦理问题研究。指导老师为虎业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