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影响因素研究

2021-10-13 20:19胡文馨刘天波
南北桥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大学生

胡文馨 刘天波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研究该群体的信息隐私安全意识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合S-O-R理论框架与隐私计算理论,构建模型并作出假设。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和AMOS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影响因素中,隐私素养对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影响重大,提高隐私素养水平有助于提高其信息安全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  隐私关注  隐私素养  信息隐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3.017

在我国网民中,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构成部分的20~29岁网民占总网民比例为17.3%,是我国第三大网民群体。该群体接收信息的速度快、搜寻信息的途径手段多样且有较强的信息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在整个网络信息传播利用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研究性。近年来,大学生个人信息泄露屡见不鲜,大学生的信息隐私安全意识有待增强。因此,对该群体的信息隐私意识展开研究,对于提高大学生信息隐私保护能力和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

隐私最早于19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被该领域学者定义为一种独处的权利,概念扩充至今,隐私被认为是不涉及公共或群体利益的不愿被他人知晓的私事。隐私研究是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问题。信息隐私的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生,指的是用户对试图收集获取和加工利用个人信息的控制能力[1]。从90年代中期数据库系统问世并得到广泛地应用开始,国内外众多学者将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隐私安全及相关问题。发展至今,大数据时代的信息隐私、信息安全问题已被众多学者视为重点关注问题。

1.国内信息隐私研究。

我国信息隐私及隐私保护问题研究最早起源于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综述,如学者刘子龙[2]、张玥[3]等通过对国外研究文献的研读,总结提炼了国外的信息隐私研究发展趋势,梳理了国外信息隐私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或技术背景,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方向提供意见建议。2010年起我国学者的研究场景逐渐丰富。欧阳洋[4]等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隐私关注问题展开探讨,发现研究中存在“区域研究发展程度不均衡”“研究样本涵盖面不足”等缺陷,并认为移动商务和跨文化环境中的隐私是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刘士国[5]等关注国内在线健康及医疗领域的信息隐私问题,讨论了个人隐私权与群体隐私利益之间的关系;王学辉[6]等从法律保护视角探讨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隐私,认为大数据时代公私法“整合”保护模式是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法律保护发展的应然选择。

在有关高校学生的信息隐私研究上,学者申琦[7]专注探讨高校学生的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并围绕该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合西方的隐私管理理论发表了一系列文献,对国内该领域研究有重要意义;刘咏梅[8]、张学波[9]等围绕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下高校学生的隐私风险感知、信息回避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对隐私风险的感知能力成正比,并且认知因素是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徐敬宏等通过对我国六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挖掘高校学生在微信使用中的隐私关注问题,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对个人信息的认知水平越高,其隐私关注和隐私担忧水平也越高,更有可能采取隐私保护措施,此外还发现了明显的“隐私悖论”现象,即大学生群体在主动披露信息的同时会担忧个人隐私泄露问题。

2.国外信息隐私研究。

国外关于信息隐私的研究起源早、发展全面。学者Belanger等对信息隐私的概念、研究热点与主题进行梳理总结;Pavlou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总结信息隐私研究的现状并推测未来研究方向;Kokolakis从隐私态度及行为两方面对隐私悖论研究进行梳理,另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互联网消费者会出于获取收益的目的而违背自身对隐私泄露的担忧情绪而披露个人信息,即“隐私悖论”现象,该现象被更多的学者进一步证实,亦有学者质疑该现象是否存在,两方争鸣持续至今;还有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对用户信息隐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围绕不同的环境和主题进行相关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衍生出了隐私关注、隐私披露等相关研究。其中,隐私关注是众多研究的核心,国外学者围绕这一概念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测量量表设计,其中IUIPC量表被证实更适用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使用广泛。总体来看,国外信息隐私的研究起源更早且发展方向更为全面多样。

(二)国内外隐私素养研究

隐私素养是指用户在多大程度上知晓自己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如何被追踪、使用和丢失,强调在线共享信息的责任和风险,既不同于数字素养,也不同于隐私保护。

1.国内隐私素养研究。

我國学者起初探讨信息素养问题,学者张倩苇认为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知识能力共同组成了信息素养。之后学者邓胜利和王子叶[研究了国内外有关隐私意识的成果,认为隐私素养的影响因素多样,包括并不限于个体认知水平、互联网使用经验、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动机及利益因素等。

2.国外隐私素养研究。

国外有关隐私素养相关研究源于学者们对隐私悖论的研究,Trepte等将隐私素养视为用户对网络隐私保护的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的结合,是导致用户隐私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提高用户的隐私素养水平有助于减少用户的隐私悖论现象。Weinberger等学者在Trepte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讨论,认为用户的隐私素养可以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分别强调用户对隐私保护的实际动作和用户对于隐私保护的知识储备。

二、研究模型及假设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拟出8个可能影响大学生信息隐私意识的主要因素,融合S-O-R理论框架、隐私计算理论等构建研究模型。模型主要分为三个层次:S层指高校学生群体在网络信息行为中受到的外部环境刺激,包含“企业及社群信任”“风险感知”“收益感知”“隐私泄露经历”“隐私素养”“隐私教育”6个自变量;O层指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个体,在受到外部环境刺激或影响后产生的情绪或意识反应,此模块包含关键变量“隐私关注”这一中介变量;R层指高校学生群体基于先前产生的情绪或意识反应作用,可能做出的反应行为,包含“自我披露”和“对他人隐私漠视”两个因变量。研究认为S层的外部环境刺激因素会作用于O层的个体情绪及意识反应,O层产生的反应又会作用于R层的个体意愿及行为。

提出本研究假设H1至H8。

H1.企业及社群信任与隐私关注存在负相关关系。

H2.风险感知与隐私关注存在正相关关系。

H3.收益感知与隐私关注存在负相关关系。

H4.隐私泄露经历与隐私关注存在正相关关系。

H5.隐私素养与隐私关注存在正相关关系。

H6.隐私教育与隐私关注存在正相关关系。

H7.自我披露与隐私关注存在负相关关系。

H8.对他人隐私漠视隐私关注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数据收集。基于研究前期的文献阅读与整理,借鉴IUIPC量表进行问卷初步设计,设计完成后进行小范围的预调研,并根据预调研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调整,剔除了部分题项。问卷的正式版本包含两大部分,共14大题。问卷第一部分通过6道选择题来了解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学历、日均上网时间、网龄等;问卷第二部分通过8道量表题来探究受调查者的信息隐私意识情况,包含隐私关注等6个外部刺激因素以及自我披露、对他人隐私漠视这2种行为结果。研究的量表题项均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将答案分为1至5个层级进行计分。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发放,并在微信朋友圈、QQ等网络社交平台进行发布,过程采用“滚雪球”和“一传十”的形式来尽可能多地收集研究样本,最终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425份有效问卷,该数量满足数据分析的数量需求。

四、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研究使用SPSS软件,采用学界最常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逐一分析隐私关注维度、企业及社群信任维度、风险感知维度、收益感知维度、隐私泄露经历维度、隐私素养维度、隐私教育维度、自我披露维度及对他人隐私漠视维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整体Cronbach's Alpha系数值在0.823到0.911之间,均大于0.7,各题项之间的CITC符合大于0.5的要求。在排除观测题项并逐项进行删除处理后,问卷量表的信度指数仍可以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这说明研究问卷信度良好。

(二)效度检验

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表明,研究调查数据的KMO检验值为0.920,大于0.70,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10014.023,Sig.显著性概率为0.000(P<0.01),认为本研究问卷效度结构较好,研究数据可以用于后续分析。

五、模型及假设验证

(一)模型检验

通过对本研究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卡方自由度比X2/df=1.864,拟合优度指数GFI=0.884,其他拟合优度指标也均达到通用标准,说明本研究所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有效且与回收数据的匹配程度较好。

(二)假设验证

通过对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隐私素养对隐私关注的影响系数最高,为0.42,说明隐私素养对隐私关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隐私泄露经历,影响系数为0.292,说明隐私泄露经历对隐私关注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风险感知对隐私关注的影响系数为0.206,说明风险感知对隐私关注也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隐私教育对隐私关注的影响系数为0.157,说明隐私教育因素对隐私关注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收益感知和学生对企业及社群信任的影响系数为负数,分别为-0.181和-0.083,表明这两个因素对隐私关注有着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隐私关注对自我披露行为和隐私关注对他人隐私漠视行为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699和-0.677,均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研究假设H1至H8均得到支持,且假设成立。

六、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1.隐私素养正向影响隐私关注且影响最大。大学生群体的隐私素养对其隐私关注影响的作用系数最高,值为0.42,假设H5成立。在网络信息行为中,高校学生的隐私素养越高,其隐私关注度越高、信息隐私意识越强。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隐私素养对于用户应对網络信息隐私泄露风险时十分重要。在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出现自评隐私素养水平与实际隐私素养水平不符的情况,这样的自我认知差异同样会提高隐私泄露的风险水平,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可以着重关注隐私素养水平的测量方法开发,促进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评估自身的隐私素养水平,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2.隐私泄露经历、风险感知、隐私教育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假设H4、H2、H6成立。在实际情况中,隐私泄露经历与风险感知能力往往是密切相关的,研究过程中也有受调查者表示自己会在经历隐私泄露后提高风险意识,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更敏感。隐私教育在本研究中的影响程度不高,合理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当下我国高校较少开展系统的隐私教育课程,如日后学生有机会接受专业的隐私教育并储备隐私保护知识技能,那么隐私教育因素对隐私关注的影响力度会增加,隐私教育对信息安全的影响强度亦会增强。

3.企业及社群信任、收益感知负向影响隐私关注。假设H1、H3成立。在实际情况中,高校学生在进行网络信息行为时,往往会出于对企业或社群的信任而放松警惕,主动提供个人信息,此外还存在为获取一定“收益”而进行信息披露的现象,这些情况都极大地影响高校学生的信息安全,必须引起重视。

4.隐私关注负向影响自我披露行为及对他人隐私漠视行为。假设H7成立,并且高校学生隐私关注越强、信息隐私意识越强,网络信息行为中其自我披露意愿及行为越弱。在现实生活中,提高高校学生的隐私关注程度,不仅有助于通过减少其自我披露行为来保障信息安全,更有助于通过减少对他人隐私漠视現象来守护他人的信息安全。

(二)研究启示

各高校应积极深入开展隐私素养教育课程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课程,高校之间相互借鉴优秀的教育成果,共同促进大学生隐私素养教育发展,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和义务提升馆员的隐私素养,全方位促进大学生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学生应自觉提高自身的信息隐私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培育自己的隐私素养,并积极在同学之间传播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保护知识;各企业应更加重视用户的信息隐私保护,尊重用户的信息分享意愿和权利,同时做好自身的数据保护工作,防止恶意攻击,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Stone E F.Gueutal H G.Gardner D G et al.A field ex-periment comparing information-privacy values,beliefs,and attitudes across several types of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3,68(3):459-468.

[2]刘子龙,黄京华.信息隐私研究与发展综述[J].情报科学,2012,30(08):1258-1262.

[3]张玥,朱庆华.国外信息隐私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3):140-148.

[4]欧阳洋,袁勤俭.国内外电子商务环境下隐私关注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6,34(07):170-176.

[5]刘士国,熊静文.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隐私利益的群体维度[J].法学论坛,2019,34(03):125-135.

[6]王学辉,赵昕.隐私权之公私法整合保护探索——以“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隐私为分析视点[J].河北法学,2015,33(05):63-71.

[7]申琦.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13,35(02):120-129.

[8]刘咏梅,张帅,谢阳群.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回避行为影响因素探究[J].现代情报,2019,39(10):58-65.

[9]张学波,张嘉懿,李慧朋.大学生移动社交媒体隐私风险感知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传播,2018,10(15):4-7.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