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2021-10-13 03:10刘孝昌
南北桥 2021年23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刘孝昌

【摘    要】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下,教育部对生物课堂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初中生物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多思索生活中包含的生物学科知识,注重严格的实验认证和探索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关心自然界发展趋势及规律性,使学生持续保持对生物这门课程的喜爱。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3.032

开展初中生物教学的本质是借助生物学知识使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人文素养。该课程也是初中学生了解自然、深刻领会自然本质规律的有效途径。初中是生物学习的初级阶段,着重扩宽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近些年,很多关键的科学发现都源于对各种各样问题的探究和科学研究。学生在进一步探究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表述各种各样的状况,并在这个过程中扩展新的知识点。因此,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提升认知能力,用对待生活和生命的热忱关注自然界,并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身旁的事情,协助学生形成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学生在不同时期接受教学时,会慢慢掌握必需的、重要的品性和学习能力,形成符合个人目标并且与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融合了学生的心态、感情、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价值观念等必备要素。与过去的应试教育目标对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重视学生的真实经历和对学习过程的收获。核心素养包括很多特性,如可靠性、发展能力和开放思维,而这三个特性可以伴随学生一生,保证学生能够融入社会,为推动经济发展、自我进步、自主创新和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在新时代的学科要求下,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就必须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增强。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层次发展,德育教育慢慢受到当今社会的关注。因而,将核心素养融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变成主要的研究课题。

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生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有了新的改变,主要是促使学生树立基础的生活观和生命观,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而,在生物教学环节中,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是为了更好地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生命定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实质。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应该转变旧有的生物教学观念,摒弃隔绝生活与现实的教学方法,关注生物学科的教学观念和重点内容,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深层次分析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生物知识后,可以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在现实体会和实际应用中培养对生物的感受能力和生物学科的自学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成为优秀的生物人才,并使其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让学生用自身学习到的生物知识去表述自身的生活情况,根据现实情况和自然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生物问题,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慢慢凸显,将来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进度和内容结合起来,将枯燥、呆板的知识点转换为学生愿意接受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核心素质。从了解核心素养的定义到掌握和把握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生物教师应该自主创新生物教学课堂,结合感情、心态、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内容开展教学。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一)构建优良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初中生物在应试教育的浪潮下逐步走向理论化、刻板化,慢慢失去了与生活接轨的性质。良好的课堂引入和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方法。构建优良的生物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氛围中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优越性和生活性,从而在生物课堂上锻炼其综合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做好准备,在教室里摆放几盆绿色植物,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轻松愉悦的生活化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教室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绿色植物给学校和班级带来的不同。在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绿色植物有关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色植物有这么多优点?绿植是怎样生产制造氧气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根据放置盆栽提出简易的问题,可以快速激起学生对书本的愛好和探寻知识的冲动。在构建人人爱学、人人探究的教学气氛之后,就可以顺利开展下面的课堂教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够快速认识到绿植制造氧气的重点在于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提问,询问学生为什么有的绿植喜爱朝阳的地区,有的绿植喜爱阴面的地区。通过问题的引入和深度的加强,学生逐渐剖析各种花卉的叶绿体对不一样光照强度的实际情况,在思考中逐步增进理解,并且在改进中获得了解。在这个环节,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可以从实际的状况拓宽到后面的知识和科学规律,这对他们之后学习更多方面的知识有较大的帮助。

(二)进行演示实验课堂教学

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内容。因而,生物课程的开展务必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为总体目标,进行演示实验课堂教学。先吸引学生的专注力,随后逐渐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法的学习,加重对常识的掌握和学习培训,培养优良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用科学合理的知识观点和认知能力对待日常生活状况。

许多初中生物知识不但逻辑性强,并且抽象化,给学生造成了认知困难。因而,在演示实验课堂开展的情况下,要在动手和总结中把抽象化知识转换为系统概念或静态数据。使学生的认知激情获得充足引发,进而提供问题把核心专业知识一一提升。虽然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受认知能力和操作技巧的限制,不容易顺利完成实验,但教师可以引导其利用自已的基础知识展现实验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原理和应用情况做进一步阐述。随后根据简便的实验推演全过程,让学生根据逻辑推理得到科学规范的结果。在这一反复动手操作、不断反思再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细心和耐心,并且提升了实验素养,促进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坚持不懈“以学生为本”,提出探究式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知识进行呆板的传授。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塑造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发生改变。因此教师要开拓创新。在初中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视角,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核心影响力,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他们积极探索相关知识,牢固把握生物知识。

以“环节动物”教学为例,用蚯蚓做实验时,教师可以问“大家在哪儿常常能够看见蚯蚓”,使学生自主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触碰蚯蚓的背面和腹腔,感受蚯蚓身上的刚毛和黏液,使学生通过触觉等各种感官进行直接的学习。教师还可以展开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蚯蚓前端和后端的差别,让学生思考并下结论:形环是区别蚯蚓前端和后端的标志。在学生把握相关知识的基本上,提出“蚯蚓为什么一直维持边界层潮湿”等问题,继而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困难。

总而言之,分层次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热情,并获得学习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培养积极思考和认真反思的能力。根据演绎推理、问题引导等方式,探寻和表述生命现象和规律性,加强创新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

(四)构建交互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同于以往应试教育对分数和知识点的反复强调,初中生物素养在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际探究能力。让学生把握和学习培训有关的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和综合素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游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运用多媒体系统网络资源形成交互功效。例如,在进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理解细胞的作用。导向正确的游戏不但有意思,并且能合理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课堂具体内容进行学习。

教师还可以采取实验和课堂的交互教学方法。生物作为一门依靠观测和实验的学科,在对学生的培训中采用实验和课堂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把握科学知识、培养合作能力、塑造人文素养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把实验视作协助学生探寻知识的最基本的方式。例如,高倍显微镜是经常使用的实验专用工具。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尽早掌握应用高倍显微镜的相关技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前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章的具体内容,随后集中练习。其余实验教学环节也可以这样设定,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先对显微镜实验的历史起源进行讲解,包括最初的发明科学家、实验目的等,将学生引入历史的演变历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后根据实体和课本图片的比照,讲解高倍显微镜的构成,边讲边做。通过一定的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随后再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和总结。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上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五)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生物学科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新陈代谢、生老病死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对于这些现象教师完全可以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展开讲解,开阔学生视野。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在学生观察该现象前就要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先阅读书本再进行实验操作,并自己尝试解释实验现象。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生物知识,结合生活,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课堂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六)重视学科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作为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积极性的培养要从学生刚接触到初中生物学科就开始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关心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向,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在人类发展中的杰出贡献。将生物与现在的生活情况的改进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展开联系,使学生在对发展趋势的了解过程中唤起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进步意识。

例如,细菌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它的作用存在两极分化,既有有利于人身体健康的一部分,也有危害人体,对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的部分。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使用细菌和对抗细菌的历史。如,人们常喝的鲜牛奶就是采用了巴氏杀菌法,巴氏是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发明的。在巴氏杀菌法发明之前,大家采用的是旧有的杀菌方法,其弊端也十分明显,比如传统的啤酒酿造容易变酸、牛奶杀菌不够彻底,这些都对食品行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这些食物也不能采用高温消毒的方法,因为这样会严重损害食品的营养价值。巴斯博士经过观察,发现有害细菌均不耐热,在一定时间的高温作用下会被杀灭,但依然会有例外产生,比如细菌中耐高温的那一部分依然会存活,只是很难进行繁殖,导致经过巴斯消毒法的食品保质期较短。借助对细菌耐热性的认识,巴斯消毒法完美实现了保存营养风味和食品安全健康都能达成的目标,是利用生物学知识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一大创举。

讲到这里,学生很难不对生物的生活作用感到好奇,甚至产生敬畏心理。在感受生物学科在人类生活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的同时,引起了学生对生物知识和生物素养的向往。虽然当下的生物探究内容不断拓展,人类社会的生物研究也不断深入推进,但实际上,生物学科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掘,比如艾滋病疫苗的开发和癌细胞的产生原理等。生物知识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生物不仅仅是看花草树木和各种珍禽异兽,而是与人类发展命运息息相关。通过回顾生物理论的重大贡献,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科的发展、树立探索未知生物领域和技术的远大理想,对于促进学生保持对生物学科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四、结束语

生物学科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终身发展素养和综合能力而言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开展课堂教学,通过构建优良的教学氛围、演示实验教学、构建交互的教學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和重视生物发展趋势等方法,合理地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加深学生的学习信念。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技能素养,使实验教学效果最大化。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育理念,也是高效推动教育改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核心理念。教学不可局限于课本教材,而需要从学生视角联系实际具体内容,保证理论指导,全面落实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综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需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状况变化教学思路,依据班里的详细情况完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开展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延秀.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1(12):173-175.

[2]高焕娟.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45-46.

[3]张龙龙.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析[J].知识文库,2021(09):190-192.

[4]岳凯平,孙丽瑶,吕铁英,于淑春,徐振军,莫显红.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培养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8(04):100-102.

[5]白莉娟.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2021(19):124-126.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