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日记里的开国大典

2021-10-13 01:48张国伟
政工学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张元济竺可桢黄炎培

☉张国伟

栏目编辑:韦国良

书案前,摆放着几部名人日记。这些日记的作者,分别为商务印书馆原董事长张元济先生、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人黄炎培先生、浙江大学原校长竺可桢先生和《文汇报》原社长兼总编辑徐铸成先生。又值国庆,我查阅了他们写于1949年10月1日的日记,试图挖掘当年更多的历史细节。

1949年,张元济82岁、黄炎培71岁、竺可桢59 岁、徐铸成42 岁。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们都受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并在日记里写下了真实记录。不过,因各人年龄、经历和职业不同,所记日记也各有侧重。

例如,开国大典那天的北京天气,《黄炎培日记》里写:“阴,68°(约20 摄氏度)”。《竺可桢日记》则写为“晨阴66°,下午阴72°(分别约19 摄氏度与22摄氏度)”,这体现了竺可桢这位气象学、地理学大师的严谨和仔细。而在《张元济日记》里,又写得非常感性:“晨微雨,午饭后渐晴霁。”张元济本人喜欢早睡早起,也许,那天清晨北京确实飘过零星小雨。

10月1日,是新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黄炎培最忙碌的一天。据《黄炎培日记》记载:上午十时,他在欧美同学会参加报告会;十一时,到北京车站欢迎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率领的苏联代表团;下午二时,出席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三时,在天安门城楼观礼、阅兵,直到“入夜,灯炬,五色火焰升霄”;晚上八时,“欢宴苏联代表团……”。与黄炎培相比,其他几位先生似没有这么劳顿。徐铸成是下午二时“与代表们乘车鱼贯赴会场”的;竺可桢“午后二点半乘车经午门至天安门门楼上”;张元济准时抵达,“在天安门楼上行政府成立礼”,因为年事已高,他并没有参加晚上的庆祝活动,“与胡子昂同车归寓,时方六时”,“八时半即睡。闻外间游行欢呼声至夜半方止”。

对于天安门广场盛况,张元济记得很简洁:“拾阶而上,见游行队列坐广场,蜂屯蚁聚。”竺可桢描述了广场全景:“天安门前之广场新辟成,可容十七万人。如排得紧可卅万人。今日余等到,学生、公务员、军队已立待数小时,会场之庄严为余所未曾见。”黄炎培的记录则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红旗、红额、红灯,一片红色。燕都自辽金元明清以来,殆未有之盛典。”难怪到次日清晨,他还兴奋不已,在枕上吟咏《天安门歌》九首,其中第一首为:“归队五星旗下,齐声义勇军歌。新的国名定了,‘中华人民共和’。”新闻记者出身的徐铸成,日记最为生动:“天安门广场挤满人群,红旗似海,殆为我国历史上空前之盛况也……三时,大会开始,毛主席等就位,鸣礼炮一百二十响,毛主席亲自升旗,用电动。闻此装置,由技术人员连夜装好者。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并大声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全场一片欢腾,余亦感极泪下。”

那一天,竺可桢和徐铸成还在日记里分别写了会友感悟。竺可桢写道,原北京大学校长、72 岁的何燏时先生也应邀前来观礼,“现住北京饭店,今日乃徒步而来,可称健步矣……何自来即醉心于共产主义,在浙江为先进,渠自辞北京大学校长后即未任事。”徐铸成则记下了与郭春涛先生“并倚城楼”的对话。郭春涛原为冯玉祥先生部下,也是一位民主人士。谈及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两人感慨万千,“拼命抓权,排除异己,最后两手空空,成为孤家寡人,殆即所谓历史的辩证法欤?”在城楼上,徐铸成还幸遇辛亥老人李书城先生,李书城曾帮助中共建党,“一大”就是在他家中召开的,“他神采奕奕,不似六十八岁老人”。当天日记中,张元济、黄炎培均未留下与人晤谈的记录,但张元济在日记的最后一段写道:“与毛泽东信,赠与《林文忠政书》一部。”令人有老友如晤的感觉。

日记,是当事者记录某一日生活、工作的最原始的史料。品读上述日记中开国大典那一页,可以真切触摸到当年中国知识分子向往光明、憧憬未来的心跳。

猜你喜欢
张元济竺可桢黄炎培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不以资历选人才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张元济婉拒孙中山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
张元济“犯傻”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竺可桢与胡适赌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