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质学说在指导抽动障碍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2021-10-14 20:07周扬白晓红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医治疗

周扬 白晓红

摘要:基于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治未病”等思想,探讨小儿体质与抽动障碍的相关性以及基于体质学说对抽动障碍患儿的防治措施。发现小儿体质是导致儿童患抽动障碍的根本原因,在预防、治疗、防止复发方面,以小儿特殊体质为基础制定的干预措施较传统中、西医疗法对抽动障碍更为有效且无副作用,然而此类研究成果甚少,需广大医家开阔思路对此研究方向深入探讨。

关键词:抽动障碍;抽动症;小儿体质;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9-0088-04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以不自主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即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13年发布的,抽动障碍患者于18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临床分型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TS)。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的方法主要有内服汤剂[1-3]、耳穴压豆、针刺[4]等。基于中医的“治病必求于本”、“治未病”等思想,笔者认为小儿体质学说或是打开TD发病机制的其中一把钥匙,或能有效指导临床预防、治疗、防复TD并且不会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1 小儿体质学说

1.1 古代医家 《灵枢·天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灵枢·寿夭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人的体质特点以父母为源头,因着先天禀赋不同而生出差异性,不同的人有其特殊的体质。与此同时人的体质在各年龄阶段也具有差异性。《灵枢·天年》提到将人的一生以10为一阶段,描述了人体各阶段身体机能的具体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女子以七为数,男子以八为数,从性别角度对各年龄段的人体生理特点进行了具体描述。通过《黄帝内经》对不同年龄段体质的描述,古代医家将一部分对于体质的思考投向小儿身上。《颅囟经》,第一部中医儿科著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乃“纯阳之体”,阳气旺盛,生机勃勃,如清晨升起的太阳,如春日新发的草木。刘完素也认为:“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寒少也。”而“滋阴派”朱丹溪则认为:“人生之十六载之前气血剧盛……独阴常不足。”在阳气旺盛的基础上再提出阴容易不足的体质特点。《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吴鞠通提出“稚阴稚阳”学说,认为小儿的阴、阳处于未长成的幼稚状态。《小儿药证直决》中,钱乙提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认为小儿娇嫩的五脏并未发育完全,易感邪气,与“稚阴稚阳”学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又着眼于五脏生理特点,首创五脏辨证体系,即“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从阴阳论小儿体质,自然亦可从五脏论之。《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五脏证治总论》中,万全提到:“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需……予亦曰心常有余,肺常不足。”总而概括之,即小儿五脏生理特点“二有余,三不足”也。

1.2 现代医家 “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乃小儿阶段的体质特点,五脏强弱决定了小儿的发病特点,苏树蓉[5]基于阴阳学说与五脏学说,结合小儿“三不足”的生理特点将小儿体质划分为两大类均衡质(阴阳相对均衡)和不均衡质(阴阳相对不均衡),又将不均衡质分为肺脾质Ⅰ型(阳多阴少型)、肺脾质Ⅱ型(阴多阳少型)、脾肾质Ⅰ型(阳多阴少型)、脾肾质Ⅱ型(阴多阳少型)。

温振英[6]基于气血辨证、阴阳辨证、脏腑辨证,再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将小儿的体质类型分为5类,即滞热型、脾胃气虚型(气虚型)、脾胃阴虚型(阴虚型)、脾胃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平和型(平和型)。

王亚军等[7]则将小儿的体质类型分为8类,即均衡型、肺脾气虚型、脾虚湿盛型、脾胃伏火型、心肝火旺型、肝肾亏虚型、阴虚型、特禀型。陈立翠[8]则在临床上观察研究多年,总结经验将小儿体质进行分类,共将其分为6类,即正常质、阳盛质、阴虚燥红质、痰湿黏滞质、气血两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

2 小儿体质与抽动障碍

2.1 小兒体质与抽动障碍的相关性 《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提到:“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说明在侵人邪气一致的情况下,个人体质是导致疾病、证候、症状各异的重要因素。于小儿疾病方面,现代医家则以小儿体质为切入点对各类疾病进行临床研究,发现体质与疾病的确具有相关性[9],而在抽动障碍疾病方面也有医家基于体质学说对其进行相关的临床研究。

2.1.1 抽动障碍患儿的体质分型 赵静[10-11]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制定小儿体质问卷调查表,调查了110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调查结果提示110例患儿中偏颇体质就占了87.3%,其中阴虚质占比最多,其次为气虚质、气郁质。而具有偏颇体质的患儿中不仅存在单一体质,还存在不少的兼杂质,各占偏颇体质患儿的45.8%和54.2%。

李贝婷、常克[12]参考苏树蓉教授[5]的体质分型,调查 121例抽动症患儿的体质类型,调查结果提示肺脾Ⅰ型(阳多阴少型)占比最多,共占总数的56.2%。其次为肺脾Ⅱ质、脾肾Ⅰ型、均匀质,但无脾肾Ⅱ型。说明肺脾质与抽动症的相关性最高,而均衡质和脾肾Ⅱ型与抽动症的相关性最低[13]。

申海龙[14]对来诊的儿童进行对照试验,调查分析其中医体质类型,对照组无本病病史的门诊保健儿童的平和质比例为46.7%远高于病例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10%,而病例组中的另90%的偏颇体质分布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等。

2.1.2 抽动障碍患儿的体质相关性 白东林[15]调查了228例抽动症患儿的体质类型以及中医证型,统计分析结果提示抽动症患儿的体质类型分布与中医证型具有关联性,即痰湿质的抽动症患儿主要为脾虚肝亢证及脾虚痰聚证。抽动症患儿的体质类型以单一体质为多,分布规律由高到低依次为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两种体质兼夹的分布规律以气郁质兼夹阴虚质、气郁质兼夹痰湿质多见;最少的类型为3种体质兼夹。

崔霞[16]对100例TS患儿的体质以及证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具有明显的体质偏颇特点,偏颇体质类型以肝亢质和肺脾质为主。患儿的体质类型与其证型也具有一定相关性,肝亢质患儿的中医证型类别占比多为气郁化火证、脾虚肝亢证和脾虚痰聚证,而肺脾质患儿的中医证型类别占比多为脾虚痰聚证,脾肾质患儿的中医证型类别多为气郁化火证。说明TS患儿的体质类型分布与中医证型具有关联性。

陈立翠等[17]参考小儿中医体质分类标准,调查分析84例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中医体质,体质类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肺热阳盛质、阴虚燥红质、湿热腻滞质、气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和平和正常质,且与临床症状出现的次数呈正相关。

商建臣[18]采用流行病学横断研究方法研究15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体质,结果患儿的体质类型分布以气郁质和痰湿质为主,阴虚质和特禀质次之,平和质最少。随着多发性抽动症病程的持续发展,痰湿质及阴虚质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气郁质、特禀质表现为逐渐减少的趋势;病情轻重程度方面,以气郁质及阴虚质类型体质的患儿病情轻重情况表现为较重,而平和质及湿热质类型体质的患儿病情轻重情况则表现为较轻。在致病相关性中,气郁质、痰湿质以及阴虚质体质类型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多发性抽动症;在病情发展严重程度相关性中,阴虚质、气郁质及痰湿质类型体质的患儿更易发展成病情程度较重的多发性抽动症;在病愈后复发率相关性中,平和质类型体质的患儿最不易复发多发性抽动症。单馨慧[19]研究发现TS病愈后的复发率以痰湿质、阴虚质类型体质患儿最高。

2.2 基于体质学说对抽动障碍患儿的防治措施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陈立翠等[20]认为偏颇体质与导致小儿患上抽动秽语综合征以及相关证候的形成具有高度相关性,是故在临床防治中积极采用“治未病”理论,改善患儿的偏颇体质,针对患儿体质类型进行相应的调治,从而对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控。同时陈立翠认为小儿体质的形成与变化尤以饮食为要[8],并根据小儿临床的体质类型以及疾病证侯性质不同,将饮食调配以改善体质的思想贯彻始终。病前,根据患儿体质特点选择饮食搭配方案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以改善体质,做到“未病先防”;病中,用脏腑辨证方法对患儿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联合中药免疫调节,再配合饮食调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改善患儿体质,做到“既病防变”;病后,顾护脾胃,饮食调配,做到“愈后防复”。

冯春丽等[21]提出将五行学说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思路,以五行理论为基础,融合五行体质、五行病机、五行证治、五行养护等,以建立完善针对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五行健康管理方案。

王利然[22]参照王琦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一书中体质分类标准,辨识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体质类型,而后试验组口服氟哌啶醇片联合耳穴压豆疗法对患儿进行治疗,耳穴选取方法则是以体质辨识结果为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高于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口服氟哌啶醇片总有效率的76.2%。

董玲等[23]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治疗中,采用辨体-辨病-辨证的诊疗模式,发现患儿体质类型以肝亢风动质、脾虚肝旺质、阴虚风动质、气郁化火质四种偏颇体质为主,然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患儿的特殊体质类型进行治疗且疗效令人满意,复发率低,无明显毒副作用等特点。故而得出结论及早改善患儿的偏颇体质,即将疾病的内生机制消除,可以显著提高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防治成功率。

周正教授[24]在临证中发现儿童患抽动障碍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存在体质异常,故而主张基于小儿体质论治抽动障碍,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治其本,再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以治其标,将方药、证候、体质互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辨证治疗思路与方法。他将抽动障碍患儿体质分为4种类型,即痰火型、脾虚痰湿型、脾虚肝亢型、阴虚型,在治疗上予以针对患儿特殊体质类型的方药。黄连温胆汤合天麻鉤藤饮加减用于治疗痰火型体质患儿;半夏厚朴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用于治疗脾虚痰湿型体质患儿;大定风珠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用于治疗阴虚型体质患儿;柴胡疏肝散合归脾汤加减用于治疗脾虚肝亢型体质患儿。相较传统辨证论治抽动障碍,根据小儿体质类型而选择相应的方药去治疗抽动障碍患儿的方法临床疗效更为优越。

3 小结

相较正常儿童,抽动障碍患儿体质类型基本以偏颇体质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儿的体质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不同类型的偏颇体质对疾病的发生率、病程长短、严重程度、复发率存在显著影响,因此证实了小儿体质偏颇是导致儿童患上抽动障碍的根本原因。然而目前小儿体质分类方法尚未完全统一,导致使用不同体质分类方法的医家对抽动障碍患儿体质的研究结果难以有效地进行对比、统计分析,使深入挖掘患儿体质有余和不足的部分难上加难。统一、完善小儿体质分类标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预防、治疗、防止复发抽动障碍方面,以小儿特殊体质为基础制定的干预措施较传统中、西医疗法更为有效且无副作用,然而此类研究成果甚少,需广大医家开阔思路对此研究方向深入探讨,为有效防治抽动障碍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李轶峰.平肝潜阳方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1):39-40.

[2]孙莱莱,卞国本.自拟平肝熄风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6):40-41.

[3]杨蕾,任勤.风引汤加减治疗小儿抽动症临证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32.

[4]林忆平.针刺配合耳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21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5):41-42.

[5]苏树蓉,钟柏松,黎欣.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6(10):613-616.

[6]温振英,郑军.小儿体质类型与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1998(6):362-363.

[7]王亚君,邵海珍,郑风姣,等.中医小儿体质分类与判定探讨[J].中医研究,2017,30(6):10-12.

[8]陈立翠.试论小儿体质与饮食调养[J].四川中医,1998(7):9-10.

[9]宋平,刘殿玉.中医小儿体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6):251-253.

[10]赵静,白晓红.110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中医体质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7):1356-1357.

[11]赵静.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相关因素及中医体质分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12]李贝婷,常克.121例成都地区学龄期儿童抽动症患儿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J].世界中医药,2017,12(8):1743-1746.

[13]李贝婷.121例成都地区学龄期儿童抽动症中医体质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14]申海龙.多发性抽动症相关发病因素及中医体质的探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15]白东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

[16]崔霞.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体质特点暨泻肝法抗抽动作用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7]陈立翠,谭艳,余涛.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体质类型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08(6):25-27.

[18]商建臣.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19]单馨慧.多发性抽动症复发因素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20]陈立翠,谭艳.“治未病”理论在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体质调理中的运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1):22-24.

[21]冯春丽,张静,李春香,等.儿童抽动障碍中医五行健康管理方案构建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7):6-7.

[22]王利然.中醫体质辨识结合耳穴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5):103-104.

[23]董玲,杨璐,李维彬,等.体质辨识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的临床运用[J].新中医,2018,50(12):270-272.

[24]杨曼,周正.儿童抽动障碍体质论治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5):7-9.

(收稿日期:2021-04-22)

猜你喜欢
中医治疗
弱视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攻”“补”“通”法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临床疗效研究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探讨精神分裂症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治疗神经内科失眠患者的疗效
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霍奇金淋巴瘤的中医治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