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和叶绍钧儿童形象的文学创作

2021-10-14 07:51王璇婷任安琪
速读·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鲁迅

王璇婷 任安琪

◆摘  要:叶绍钧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家,叶绍钧先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一以贯之“为人生”的思想,鲁迅先生以《呐喊》《彷徨》为旗帜推起了中国现代主义的高潮。其中二人都进行了儿童文学创作,鲁迅先生多塑造典型的儿童形象,《呐喊》《彷徨》两部小说就描绘了三十八个儿童形象;而叶圣陶先生兼具文学与教育双向思维,进行童话故事创作,传达着他为儿童的从教思想,《稻草人》意义非凡,在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鲁迅;叶绍钧;儿童文学

一、历史背景

在旧中国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的压迫下,中国社会一切灾难最不幸、最无力的承受者是妇女、儿童和农民。在五四浪潮下,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五四作家们将文学作品的视角投向儿童,鲁迅和叶绍钧便在其列。

二、儿童的发现与文学创作

(一)鲁迅作品的儿童形象塑造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先生认为:父母生育孩子之后,会产生一种本能的爱与呵护,并且持续很久。因此鲁迅提出解放儿童,将儿童视为独立个体,侧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培养儿童的兴味,让读书成为嗜好,从幼年期的儿童,便能够料想到中国未来的状态。正是因为有这些理念,鲁迅先生从为儿童的角度上,塑造出一批儿童形象。

1.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这类形象要从鲁迅先生的童年说起,因为家道中落,在孩提时期便在农村生活,同解放天性的孩子们玩耍,因此和农民群众联系较为紧密,这也是鲁迅先生内心中的柔软之处。因此,鲁迅所塑造的儿童形象还保留着一丝纯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了儿童在三味书屋后面园子里做游戏的快乐,《社戏》中这样写道“我们年纪差不多,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叔子,有几十个太公,因为他们合村同姓,是本家。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争吵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想起‘犯上这两个字来。”双喜和阿发便是这样的儿童形象,他们纯朴热情,待我又好,经常一起放牛、捉虾、夏夜煮豆。《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奋力地刺猹的情形让笔者印象颇深,这是一个童真又带着英气的儿童形象,在肖像中的闰土有着紫色的脸蛋,因为父亲的疼爱,佩戴着一个银项圈,这样的少年本应当是自信阳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可惜当时的社会现状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让中年的闰土在苛捐杂税和家庭的重担下埋葬了希望。

2.麻木的看客的儿童形象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多塑造“看与被看”的角度,细细想来可能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了儿童变成麻木的小看客,所以鲁迅先生笔下塑造了一批冷漠的小看客形象,不是出于冷漠,而是因为关心儿童,想借此唤醒小看客的意识,早日觉醒。

《长明灯》中的不满周岁孩子都懂得拿着手中的苇子指着“疯子”,从樱桃般的小嘴中缓缓地吐出一声“吧”!《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看到蹒跚学步的孩童,也懂得拿着一片芦叶指着他说:“杀!”

(二)叶绍钧的文学童话创作

与鲁迅先生描绘儿童形象不同的是,叶绍钧同时着眼于文学与教育领域,倾向于儿童文学创作,与五四启蒙运动有着深刻的联系,他之于开启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道路,奠基于他对中国儿童文学所应承担的启蒙任务和中国作家如何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深入认识,代表他在儿童文学成就的童话创作,也在启蒙的意义上体现了其整体性。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国情认识较为深刻的情况下主动担当起文学启蒙和教育救国的责任,他本着对教育的极大热忱,献给儿童四十篇童话,分别在《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鸟言兽语》中收录。本文主要讲述《稻草人》的集中表达的童心意识与儿童形象,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有快乐,也有悲伤,使得童话具有典雅柔和的色彩。

1.《稻草人》童话故事中的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是叶绍钧先生创作初期的主要思想,“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他们描写了一个没有战争苦难的童话王国,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洁白无瑕。《小白船》是叶绍钧童话集中的最早作品,也象征着他最初的理想寄托。在童话世界中,世界是美丽的、清澈的: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结队的小鱼,洁白的小溪,穹苍的星星,如梦似幻,富有儿童情趣,我不得不惊叹叶圣陶先生对于自然的观察的描写,带有着安徒生童话的韵味和泰戈尔《新月集》的特色。

2.《稻草人》童话故事中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童话是在叶绍钧先生创作的后期,通过儿童的角度折射成人的世界,通过对不公正的社会现实的揭露,表达自己的立场,虽然带有成人化的特点,但是却为童话故事增添了时代性。在《画眉鸟》作品中,讲述了画眉鸟有一个碰巧的时机阔别了鸟笼子的象牙塔之后,它发现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不幸的东西,不如意的事情。

三、结语

总之,儿童形象在鲁迅和叶绍钧两位先生中作品中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也表示着童真意识开始觉醒。两位作家均站在启蒙主义的视角上把儿童教育与祖国未来相结合,叶绍钧的童话故事创作则是站在父亲和教育者双重立场上,饱含了很多的期望,是想象与现实的碰撞,试图在冲突中找到和谐的方向,对儿童教育的改变也更为急切;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的鲁迅,更加犀利地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受教育的孩子还是教育者的教师,以至于教育体制,都需要与封建因素相背离,这样才能慢慢启蒙“铁屋子”中的沉睡者。

参考文献

[1]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魯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集外集拾遗.答客诮.鲁迅全集(七)》,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3页.

[4]鲁迅:《随感录二十五.热风.鲁迅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5页.

[5]鲁迅:《呐喊.社戏.鲁迅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3页.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鲁迅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