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湿地保护管理 对策建议

2021-10-15 02:33崔丽娟
民主与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保护地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

崔丽娟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背景下,建议黄河流域湿地全面实行分区分级分类保护管理;因地施策科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强调自然恢复;创新理解“湿地合理利用”新内涵,分区确定合适的湿地管理目标和原则;加强黄河全流域湿地保护顶层设计,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相关制度和管理机制。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湿地在气候调节、调蓄洪水和保持土壤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维护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的人工植被面积大,上游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局部湿地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中游水土流失和汾河等支流水污染问题突出,中下游人口密度高,湿地生态流量偏低、部分河口湿地萎缩。为了维护好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国家提出要在黄河上游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背景下,亟待深入思考黄河流域湿地扮演的角色、现阶段的管理成效,以及未来保护管理对策。

一、黄河流域湿地概况及其生态系统服务

黄河流域湿地类型涵盖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近海与海岸湿地、人工湿地等我国主要的湿地类型,合计392.92万公顷,湿地率为5.2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366.28万公顷,占比93.22%,人工湿地面积26.64万公顷,占比6.78%。黄河流域自然湿地面积占全国自然湿地面积的7.85%左右。黄河流域湿地按照地理分布可以划分为黄河上游河源区及峡谷区湿地、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湿地、黄河中下游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

黄河流域湿地2019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8934.93亿元,其中供给水资源、调蓄洪水、水质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依次排前三位。以黄河流域典型湿地区为例,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1万公顷,湿地面积17.07万公顷;2011年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76.90亿元,其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气候调节和调蓄洪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3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1.1万公顷;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07.01亿元,其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消浪护岸和保持土壤。通过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换,若尔盖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单位面积价值要显著高于黄河流域湿地的2019年平均值23万元/公顷。

二、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管理初见成效

(一)国家高度重视,各个部门各地区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修复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在国家湿地分区中设立了青藏高原湿地区和黄河中下游湿地区,组织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通过湿地保护补助、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等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黄河流域重要湿地,2015年成立了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同时组织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并将其纳入相应的国家规划。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大部分沿黄省份均已出台地方性的湿地保护法规,推动湿地保护管理。目前国家部委和沿黄省份均在采取有效举措开展湿地保护修复,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如优化水资源配置、黄河源湿地保护修复等。

(二)黄河流域初步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地体系

1992年之后,湿地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渐完善,其数量、类型和面积逐渐增加,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2000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黄河流域湿地保护面积有了明显增加。2009年开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数量逐渐超过了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成为黄河流域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地。目前黄河流域已经初步建成了湿地自然保护地体系,受保护湿地面积达232.57万公顷,湿地保护率为59.19%,自然湿地保护率为59.49%。截至2018年,共建有自然保护区14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5个;其中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含市县级)48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4处。黄河流域已经设立了国家湿地公园97处(29.48万公顷),国家城市湿地公园5处(0.35公顷),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7处(116.79万公顷)。黄河源区和上游湿地保护地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虽然数量不多但面积大,不过仍存在空缺。西套平原、渭河流域等区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地建设密度较高,形成了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主的保护体系。

三、新时代的湿地保护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黄河流域湿地全面实行分区分级分类保护管理

对于河源区及峡谷区湿地,应尽快抢救性划定生态保留区,推进保护地建设,填补保护空缺。将尚未建立保护形式的湿地纳入保护体系中,建设自然保护地群;川甘青协调保护,将首曲和大若尔盖湿地实行统一管理;严格控制龙羊峡以上河流湿地的水电资源开发,尤其是小水电;禁止疏干湿地,控制放牧强度和旅游规模;尽快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工程等。

对于河套平原湿地,在保证该区湿地的生态用水,减少点源、面源污染对湿地影响的基础上,发展节水农业,降低生产用水,保障生态用水;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湿地的干扰压力;继续开展乌梁素海湿地综合治理,实施富营养化湖泊生物治理工程,控制乌梁素海芦苇等水草区面积,维持良好水质,防止湖泊过快沼泽化。

对于黄河中下游湿地,关注小流域湿地保护管理,重点开展河流漫滩湿地的保护,防止河流沼泽化。优化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留出更多的生态空间;逐步退出河道漫滩区域的农业生产,恢复河漫滩的自然生態功能。

对于河口三角洲湿地,重点保护黄河河口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根据水鸟迁徙规律划定季节性禁入区域,强化珍稀濒危鸟类生境保护。遵循河口自然演变规律,保障黄河下泄的淤积量;严格保护河口新生湿地,严格禁止在湿地内开垦或变更土地用途;严格控制石油资源开发和生产规模,尽快治理石油开采后受到干扰的湿地。

(二)因地施策科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强调自然恢复

流域内的沼泽湿地,应以“自然恢复”为主,避免大规模的工程手段。根据不同的目标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科学开展湿地生态蓄滞水,保证其生态需水量;流域内水资源优化与分配,以收集降雨为主,不主张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在湿地内进行地形改造以蓄积水源,填堵排水沟壑,减少湿地排水;采用土壤种子库等修复方式,维持优势湿地植物群落。开展完整湿地“生物链”修复,可分别恢复以“食物”关系和“共生”关系为核心的湿地生物链,实现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针对中游区域,推广以净化功能为主的“小微湿地”,通过植物-微生物协同强化脱氮功能,实现水质的净化。同时,小微湿地建设应兼顾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境、蓄滞径流、休闲游憩等生态功能。

在黄河小流域河流湿地的恢复中,可构建具有“深潭-浅滩”结构的生态河道。在维持河道线性形态的基础上,开展底质、岸滩区和漫滩区的生态恢复,维持其深潭浅滩的自然河道形态,能够起到改善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等作用。构建有“生命”、能“呼吸”的生态岸带,植物护坡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态岸带方式,还包括植物、木桩和块石组合护坡、生态袋或生态砖护坡、石笼和植物组合护坡等。

(三)创新理解“湿地合理利用”新内涵,分区确定合适的湿地管理目标和原则

湿地的多功能性直接决定了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湿地保护修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禁止湿地利用”,而应该是实现湿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湿地公约》的宗旨是“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并以此作为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我国的相关湿地保护管理文件也明确了规范湿地用途管理的相关要求。湿地合理利用就是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自然属性的前提下,使湿地能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福利的利用方式。应结合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保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特征处于一个安全范围的前提下,考虑湿地生态特征变化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黄河全流域湿地保护顶层设计,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相关制度和管理机制

贯彻“全面保护”思想,加强上游和下游跨地区政府间的合作,编制黄河流域保護规划对黄河流域全面保护。完善黄河流域湿地整体布局,构建合理的湿地保护地管理体系,填补湿地保护空缺。全流域水资源分配,着重考虑湿地生态需水,制订基于不同保护目标的流域湿地水资源分配方案,确保湿地生态功能,保证黄河河流廊道的连通性、水流的持续性。建立黄河流域湿地分区生态补偿框架,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按照生态状况和区域特点,提出湿地生态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途径;建立黄河湿地生态补偿基金。

在黄河流域实行湿地“占补平衡”制度,先补后占,确保黄河流域湿地不减少。将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成效指标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体系。加强黄河流域内各省区湿地的协同保护,建立林草、水利、环保、国土、农业、旅游等跨部门的工作协作机制,合作执法。

猜你喜欢
保护地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黄山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发展刍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启动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污染特征研究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