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能力建设的挑战与应对

2021-10-15 06:35金晶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摘  要:从制度机制和能力方法来看,部分高校的管理水平与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存在着明显差距。高校建设发展的步伐越快,对其内部管理能力的挑战越大。因此,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构建高效能的内部治理体系,打造专业化管理队伍,优化管理服务机制,增强常态化监管能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升高校管理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高校管理能力;系统治理;路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16-03

高等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高标准、高水平的高校管理能力建设。对管理能力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来说,高校应做到教育改革有指导,管理需求有共鸣。可以说,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着力构建高效能的内部治理体系,打造专业化管理队伍,优化管理服务机制,增强常态化监管能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管理能力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高校管理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结合目标任务和管理需求,提出加强高校管理能力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一、高校管理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部分高校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备

构建运行高效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是高校完善内部治理、提高内部管理能力、激发办学活力的基石。我国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亟须高度重视和系统构建,为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首先,制度设计规划滞后于现代大学的内部治理需求。部分高校制度体系未全面体现决策科学、执行到位、监督有效的闭合管理目标,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作用还不充分、不均衡。其次,制度订立不严谨、不完善。部分高校制度之间交叉错位、彼此脱节,制度内容难以实施等问题还存在,制度“废改立”任务依然艰巨。最后,制度实施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边界不清晰。部分高校制度执行随意性大,执行效果还有待提升。

(二)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高校管理队伍的履职力、执行力、创造力,是推进政策落实、制度实施、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部分高校管理队伍的能力、动力、活力及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与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一是管理队伍自身能力不足。总体来看,部分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缓慢,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率有待加强,难以做到“人岗相适”。二是管理队伍建设措施的针对性不强。部分高校管理队伍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难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管理队伍选拔培养机制不健全。部分学校的管理队伍职业发展空间非常有限,职业规划长期处于模糊状态,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突出,难以吸引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管理队伍。四是管理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学校的管理缺乏创新,工作缺乏活力,部分员工主动钻研业务的内生动力不足,或安于现状,或思维固化,难以适应管理需求变化。

(三)高校管理评价导向不够鲜明

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管理效能、效率和效果,是促进管理提质增效、落实责任的重要手段。管理评价是否深入有效,直接关系到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对构建全面、系统的管理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部分学校管理质效目标不明确。部分学校岗位职责不清晰、质效目标不明确、重过程轻结果、管理效能偏低,对管理缺位、错位的问题,缺乏及时检视和纠正的动态管理机制。二是部分学校管理目标意识不够强。部分学校管理人员的目标意识不够强,未形成崇尚一流的管理文化氛围,精细化管理尚未成为广泛共识。三是部分学校评价标准不客观,管理评价针对性不强、质效标准模糊、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评价结果有失公允。四是部分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备,阶段性评价多、整体性评价少,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以评促管作用发挥得不充分。

(四)信息技术运用深度不够

高校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方法及服务方式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对标一流大学管理能力建设要求,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信息技术运用不迅速。部分学校管理模式相对固化,管理方法及服务方式的创新不足,滞后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步伐。二是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不到位。部分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信息孤岛”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客观上造成了数字鸿沟。三是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及利用不充分。部分学校对各类办学活动的数据信息收集不完整、分析不深入、共享不顺畅,决策管理中未有效发挥数据资源的价值。四是智能化转型尤为迫切。部分学校管理服务的人本化、便捷化程度不够高,智慧校园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二、高校管理能力建设的原则和重点

(一)高校管理能力建设应强调系统性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和任务,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定位,统筹规划、明确路径,扎实推进、不断优化。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以高水平的管理为支撑,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高校的发展进程和建设成效。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系统中各要素具有整体性及相互制约性,各要素间往往呈现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管理工作作为高校事业发展中具有全局关联性的要素,对其他要素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管理能力和水平越高,整个系统的实施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

(二)高校管理能力建设应突出重点

一要聚焦發展需要。高校应提高每个管理子系统及每个管理岗位落实政策的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履行职责的能力、驾驭风险的能力,为高等教育事业航船破浪前行、行稳致远发挥更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二要推进依法治校。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内,高校应依据“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健全管理运行权责清单、任务清单、负面清单、风险清单,理清管理权责边界[1]。三要找准关键环节。高校应在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管理队伍能力、优化管理服务机制、增强常态化监管能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五个方面加大力度,力求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动态平衡、取得实效。

三、高校管理能力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并具备一流的管理能力。在推动“放管服”改革的政策背景下,需要结合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研究高校管理能力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一)内部治理体系应更加健全,解决好“作为什么”的问题

一是完善以大学章程为主线的内部治理体系。高校应构建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为大学的一切管理活动提供可靠依据,强化主体责任,为全面提升落实政策能力、推动发展能力、履行职责能力、驾驭风险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高校应支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重要事项管理,保持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和适度张力。三是引导管理职责向服务功能的转变。高校应注重发挥管理工作的协调作用而非控制作用,激发各主体的内在活力。四是构建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分离的工作机制。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促使权力规范运行、资源高效配置,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五是贯彻“放管服”改革精神。高校应深化细化改革举措,为激发办学活力拓展空间,为回应师生需求创造条件,为推动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升,解决好“谁来作为”的问题

一是紧扣管理目标压实责任。高校应从政策落实、推动发展、履行职责、驾驭风险四个方面,分类建立岗位责任制,压实管理责任。二是明确管理质效标准。每个管理子系统、每个管理岗位都实行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清单管理,用好权责清单、任务清单、负面清单、风险清单,有利于正确把握政策方向,全面履行管理职责,做到否定性规则不擅作主张、风险管控划定底线不越红线[2]。三是选优建强管理队伍。高校应明确管理队伍近期、中期、远期建设目标,从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等方面,提高队伍建设的系统性,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队伍。四是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措施。高校应建立专业能力培训制度、健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增强管理队伍的发展动力。五是提升管理队伍能力素质。高校应定期研讨各业务领域的新政策、事业目标的新变化、服务对象的新需求、管理运行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方案和举措,在实践中提高人员的思辨能力、研判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

(三)管理服务更加优化,解决好“为谁作为”的问题

一是转变工作作风。高校应变管理对象为服务对象,变工作指令为业务咨询和指导,融管理于服务之中。二是简化优化服务流程。高校应精简和规范办事程序,改进服务方式,缩短办理时限。三是加强数据支撑。高校应依托“互联网+”,建设高校“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管理业务和服务流程,推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四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需求收集、反馈、响应机制,及时采纳合情、合理、合法的意见建议,促进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的提升。五是加强制度供给。高校应针对教育改革新政策和新要求,及时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强化制度执行,修订或废止影响高校事业发展和教学科研工作效率的制度规章[3]。

(四)监管机制更加有效,解决好“不能不作为”的问题

一是健全监管体系。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从治理体系、运行机制、岗位职责、法制保障等方面,细化每个管理子系统、每个管理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管要求,提高监管的精准度、有效性,做到授权有依据、放权不放任[2]。二是推进线上线下监管相结合。高校应构建合理授权与依规运行相配套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三是建立信用档案与“黑名单”制度。高校应充分利用内部治理的信息优势,建立诚信积分、失信罚则,提高监管效率与监管质量。四是健全追责问责机制。高校应对履责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情形,严格追责问责,促使各管理子系统规范行权、各管理岗位规范履责。五是统筹监管力量。高校应强化日常监管与专项监督有机结合,建立管理子系统日常业务监管机制,加大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力度,避免监管缺位、监督越位和错位,增强监管实效[4]。

(五)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解决好“如何共同作为”的问题

一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能力。高校应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将各管理子系统的权责清单、任务清单、负面清单、风险清单建立标准化管理系统,使其发挥系统引导和约束作用,避免管理重复、低效,提高管理服务效能。二是丰富管理载体。高校应将目标管理、需求管理及风险管理的标准嵌入信息系统,为管理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高校应推进各管理子系统的深度融合和无缝衔接,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增强服务对象的体验感。四是创新数据分析与共享共用机制。高校应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加强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重视数据信息共享共用,提高动态管理的预见性和服务的主动性[5]。五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高校应改革数据信息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化、开放性的数据信息共享中心,为学校内部治理提供全面保障,为大学决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结语

高校管理能力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深化的系统工程,应在传承和创新中系统推进,纳入高校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高校应明确建设目标、实施路径、评价标准、改进措施,不断涵养人人追求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文化,从而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敏. 加快教育“放管服”改革推进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大学权责清单制度的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2018(02):25-28.

[2] 刘业进. 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的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与负面清单[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53-67.

[3] 徐义圣. 基于善治的现代大学治理[J]. 黨政论坛,2020(01):33-36.

[4] 唐洪武. 高校巡察:多维动力、作用机制及优化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1):23-29.

[5] 于大伟,史晓峰,齐恩铁. 基于“智慧校园总体框架”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解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1):96-99.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简介:金晶(1970—),女,硕士,武汉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以促进完善大学治理为目标的教育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