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2021-10-15 04:13张涵牛金艳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目的学前儿童美术

张涵 牛金艳

摘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有所得”本质上体现了美术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历史上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有多种认识与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

第一,工具论。主要以里德和羅恩菲尔德为代表,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通过幼儿自发的和自由表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让幼儿去建构健全人格的内涵,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将美术当作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手段,将美术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儿童的一般发展上。在这种认识下,幼儿的“自发”与“自由”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幼儿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同样适用于幼儿,工具论者将幼儿放置在一种自发的、无教师教学和指导的、无创造目的的、放任自流的状态期待幼儿能够合适的发展,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第二,本质论。主要以艾斯纳和格里为代表,本质论强调学科为中心,主张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认为美术能力是学习的结果,正确的美术学习应该包含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知识,应该有良好的课程设计和评价。但是,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并不是孤立发展的,它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也并非是为了培养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本质论者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幼儿自发表现、自发创造的内在需求。

第三,感官教育论。秉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两位有着医生经历的学者,他们从自身的知识经验谈起,认为美术的训练能够锻炼人的眼睛敏锐度,肌肉的灵活度,将儿童绘画看作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的手段。

第四,美术技法论。这种认识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以及我国古代的民间美术领域。美术技法论的观点主要认为美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从而获得谋生的手段。

第五,社会本体论。认为美术应该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将儿童美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宏大目标直接相联系,强调社会性。美术学科本身的特性使它具备一定的诸如宣传等社会性的作用,但这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的方面。尤其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对象均为社会经验极少的低年龄段学生,更应注重其个体性目的。

这五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与探讨了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每一种观点都曾经具备一席之地,甚至影响至今。当代,工具论和本质论对美术教育影响最大,共同推动着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在2012年制定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呈现出了几个关键词,首先是“感受”、“欣赏”、“喜欢”, 感受与欣赏这两个词的对象若是美术,涵义显而易见,就是期望幼儿通过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赏艺术史上出现的经典的、适合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使幼儿获得对作品的直接体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孕育幼儿的审美素养,引导幼儿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喜欢”,则重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热爱,鼓励引导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美。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幼儿能用美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表现”之前加上“大胆”,所谓“大胆的表现”,更加强调的是幼儿的自主性,幼儿在大胆绘画、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创造”在时代的发展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适时的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在此过程中孕育幼儿的创新能力、创造力,使他们的艺术创造与艺术想象不被抑制,毋庸置疑,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现实中,发现很多一线的幼儿园老师对“有所得”问题指向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有着不同的观点,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把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德育、智育的工具与手段,认为美术是所谓“副科”,不具备让人获得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因素。诚然,这种观点忽略了美术教育自身本质性的功能,忽略了幼儿对“美”的直接感知与体验,忽略了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

第二,过分强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以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支持太少,甚至不参与,言必提“自由创造”“自由想象”,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表明“我”具备先进的理念。

第三,注重模仿,忽视审美感受。希望幼儿能够画出“更像”的物象,以至于“范画”成为了每次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最为错误的观点,如何能够用“像”与“不像”来评判幼儿的作品呢?老师希望幼儿画出“更像”的物象,其实是过分地关注了单纯的美术技能,使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成了一堆“死”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死板的、过分的强调作者本身的意图以及美术学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灌输”给幼儿这些所谓“准确的认识”,忽略了幼儿在欣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幼儿与作品的直接沟通与对话,久而久之,幼儿可能只会认同教师的讲述,被所谓“权威”逼迫,完全放弃了自身的认识,丧失了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压抑了幼儿审美的天性,让他们从小就丧失了怀疑精神、丧失了自由表达的本性,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白杨.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J].明日风尚,2016(15):263.

[2]崔彬.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J].亚太教育,2015 (30):5-6.

猜你喜欢
教育目的学前儿童美术
美术篇
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