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2021-10-17 03:28张琰霖唐渠
现代英语 2021年9期
关键词:音译术语文献

张琰霖 唐渠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引言

近15年来,音译研究向医学和信息等学科扩展,出现了新视角、新方法,有汇流成川之势。然而,对于前人的研究及其运用的研究方法尚缺少系统梳理。因此,本研究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以传统分析方式,试图梳理和反思2007年1月~2021年3月期间的342篇以“音译”为题的研究论文的发展路径,旨在固本拓新。文章围绕国内音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二、国内音译研究主题回顾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中篇名为“音译”的文献,首先将文献发表时间限定在2007年1月~2021年3月,把研究类型限定为期刊,会议等类型排除在外,经人工筛选删除1篇后,甄选出342篇进行深度解读。

(二)研究方法

陈超美教授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可以发现文献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中交互或隐藏的复杂关系,发现这些关系有助于孕育出新的知识(Chen Chaomei,2006)。 因此,研究者借助 Cite Space将342篇文献转化为可视化图谱,借助绘制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中的数据得出主题分类数据(见表1),之后将近15年音译期刊按音译词类、音译法类、文化类和语言学类进行概述。

表1 主题分类数据表

续表

(三)主题概况

1.音译词类

音译词类的文献不仅包括对人名、地名、菜名等专有名词音译的分析,还包括对科技、医学、化学等领域音译术语的探讨。专有名词方面,为解决机器翻译地名准确性低等问题,学界研究出构建地名音译对照表,实现机器快速翻译地名;提出最小熵音节切分法和循环神经网络音标生成方法;基于深度学习的音标生成方法,三种方法都经过实验证明了其方法的可行性。对音译名分析的视角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翻译理论如常用的“信达雅”理论和“名从主人”原则,还涌现出很多新视角,如从英汉音节结构差异角度。并且少数民族语言向汉语或其他国家语言转换的音译研究逐渐获得关注,如不少学者研究汉语中的少数民族音译词。

术语音译方面,曲倩倩(2012)指出中医英译使用音译词比较普遍,有待开发一套音译在中医翻译的使用原则。初良龙等(2019)通过历时方法指出科技术语译入初期大体遵循先音译向后意译的趋势,不过阳琼认为意译后科技术语又将回归音译,初良龙则认为意译是大部分术语最后的选择。不论是专有名词还是专业术语,学界一致认为音译虽然不是翻译的首选,但其地位不可或缺。

2.文化类

在文化类的论文中,主要以研究者实践经历为主题,如项东(2013)基于对《中华艺术史》下卷“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经历,归纳了不宜使用汉语拼音的情况和对策,并且指出因文化的同质性,音译少见于中文和韩语或日语互译中。郝瑞松(2015)从实际出发,建议推行音译外来词在译语中接受程度的调查并以此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译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词语的出现而变化。现阶段音译更受藏汉翻译译者青睐,因为意译为主的翻译原则已经无法适应藏汉翻译的需求,而音译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直译或意译而出现的文化亏损或语意不全,也可以精简翻译流程从而提高效率。

3.音译法类

音译法类的论文种类繁多,主要关注音译原则、策略、形式和可行性。覃成强等(2011)指出的七种音译法分类:形译法、零翻译、省音译、纯音译、偕音译、音义结合法和创造新词。刘祥清(2014)将音译形式分为纯粹音译,汉化音译、诙谐音译和网络另类音译,并且将音译过程细化。赵彦春等(2017)从认知符号学角度提出符形替换法、移植借用法和编码重构法。在音译汉化研究中,音译汉读可以解释清楚汉语音译的一些现象,但关于音译汉读的研究却不多。

4.语言类

很多学者都发现译者更青睐字形悦目、朗朗上口、简单明了的音译汉语,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优选论,研究成果颇丰。如陈乾峰(2008)发现音译中的增音现象出现的次数比删音和变音多,而且有迹可循。所有语言类音译研究中,借词和增音是频率最高的话题。夏晓慧(2020)指出可以通过减少语义空白、加表意词素、避免音译词连续等方法避免出现有音无意的难以理解的语流片段。

三、国内音译研究历程回顾

近15年音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7年~2010年)为发上升阶段,该阶段发文量大多保持在20~25篇,发展相对缓慢,但生机盎然。第二阶段(2011年~2016年)为鼎盛阶段,该阶段年发文量大多在30篇以上,是音译研究最强盛的时期。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是衰微阶段,该阶段发文量小于20篇。

四、国内音译研究热点回顾

2007年是中医行业史无前例的一年,国家大力推行“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不仅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强调大力扶持中医,同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七大中特别指出扶持中医药产业,此后,国家对中医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2007年“医学音译术语”研究数量突涨,此后有关医学的音译研究方向不断向纵深发展。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全球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潮,国内与“文化”“全球化”和“对外传播”相关的音译研究也继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15年末,汉语拼音国际标准“ISO 7098:2015”正式发布,此次新版本将汉字至拼音的转写由国家标准提升至国际标准,音译研究一直探讨的规范化问题得到改善。2016年后,国家积极推进“互联网+”,新能源等实用产业中音译术语得到学界青睐。

五、国内音译研究方法回顾

将近15年音译文献运用的研究方法分为七大类,属于实证研究的是观察法、实验法和具体案例分析。将观察法按观察对象分为两种:一种观察对象为词典、古诗典籍、媒体新闻和景点标识,相关文献68篇,占20%;一种观察对象是音译词的用词、特点、字码语码,相关文献92篇,占27%。运用实验法的有17篇占5%,实验对象主要包括对外英语教学、音译软件设计、自动拼音转写、俄语专名快速音译、概念模型和网络挖掘。运用具体案例法的文献有64篇占19%,案例主要涉及商标、商铺、中医术语、校名、医学术语和工具书注音。

属于非实证研究的是文献综述和历时梳理、语料库还有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非实证研究。其中翻译理论下的非实证研究有76篇,占22%,主要运用的译论有归化、异化、优选论和五不翻。文献综述和历时梳理法有23篇,占7%。语料库有2篇,主要是运用科技术语语料库。总体来看,音译类研究文献使用实证研究多于非实证研究。

六、国内音译研究的反思

首先,音译研究的发文量较少。生态翻译研究的文献在2007年前仅仅7篇,但经过15年的发展,数量突飞猛进达到如今的1500余篇。但音译研究,发文量却没有得到飞跃式发展。其次,音译研究缺乏系统性整合。音译研究文献刊登的期刊类别数量多、特别分散。近15年,音译研究文献仅在《东方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期刊上有超过10篇刊登,其他零散分布在各个杂志中。长期以来,音译研究主要依靠“五不翻理论”和“优选论”等传统译论,虽然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但未能形成系统的音译研究体系。最后,音译研究未能主动向非外语类学科靠拢。虽然音译研究文献在过去15年间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音译研究与其他各学科的互动却呈现出单向式。像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各大医学院和化学研究所等机构正密切关注音译,积极将音译研究纳入其研究范围,但外语类学院与开展音译研究的机构缺少合作,这对目前音译研究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基于上述问题,研究者对音译研究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学界应重视音译研究,促进音译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生活中。第二、对音译类论文定期整合,收集学者有价值的理论,促进音译研究理论的体系的形成。第三、加强与其他学科机构的合作。

七、结语

近15年,音译研究出现了新视角、新方法,文章运用Cite Space和传统计量方法,梳理了研究领域概况和研究方法,并反思了目前研究现状。医学、计算机等学科学者对音译研究做了融合式探究,音译研究主题向多样化发展,但实证研究大大多于非实证研究,缺乏系统性整合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文章旨在固本拓新,以引起学界对音译研究的重视,继续整合和发展音译研究,为我国语音科学的发展贡献出力量。

(通讯作者:唐渠)

猜你喜欢
音译术语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文学术语词典中的“经典”: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术语汇编》
论外汉音译的意义关联
音译规范的韵律学视角探究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鲁迅音译的外国人名